二、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界自从出现了人,就产生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作为自然的存在物,不能脱离自然界而生活,必须依赖自然界;同时人又是自然界中最高级的存在物,能根据自身的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
1. 人依赖于自然界
首先,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茫茫自然,在时间上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无边无际。自然界从无机物演化出有机物,从有机物演化出高等动物。胚胎学、解剖生理学、考古学和古生物学提供的大量材料充分证明,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来的。可见,人本身就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与自然界处于不可分割的联系中。
其次,人类依赖自然界提供的生态环境而生存。
生态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诸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它由地球表面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构成。大多数生物生活在大气、水体和陆地相邻的区域中,适合于生物生存的范围叫做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之间通过气流、蒸发和降水等作用,经常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保持生态平衡,以适合人类生存。离开了我们所处的生态环境,人类就无法生存。现在尚未发现在地球以外有适合于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因此,我们必须爱惜和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再次,人依赖自然界提供的物质资源进行生产生活。
为了生存和种族的繁衍,人类必须与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人类所有的生命活动和生产活动,都离不开自然界,都必须依赖于自然界提供的生态资源、生物资源、矿物资源等。离开这些资源,人类就无法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也就无法生存下去。
2. 人反作用于自然界
人对自然界的依赖,不是消极地适应自然,而是积极地改造自然,为自己创造更好的生存条件,从而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
人类通过自己的活动,改变着自然界的面貌。在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中,人类社会是一个引起生态系统变化的强有力因素,它比任何其他生物的活动对生态平衡的影响都大得多、深远得多,比任何自然变化都更经常、更迅速地多方面干预着整个生态平衡。人类以自己的生产活动作用于自然界,改变着自然界的面貌。大片的人造森林、农田生态系统以及乡村、城市改变了自然的天然景观,为人类创造了新的生存条件。
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创造出许多自然界中原来没有的东西。人类通过实践,不断深入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并以这些认识为指导,创造出日益丰富的自然界中原来没有的东西。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制造了机器、火车、汽车、飞机、人造地球卫星等。特别是近几十年以来,由于自动化技术和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能制造机械人,甚至能够通过重组生物遗传密码制造出自然界中原来没有的新物种。
3.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坚持可持续发展
人既依赖自然,又不断地改造自然。人类改造自然原本是为了使自然界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但由于对自然规律认识不够和对自然的过度索取,造成了环境的破坏和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协调,出现了全球气候变暖、水土流失、森林减少、土地沙漠化、臭氧层被破坏、动植物资源急剧减少、淡水资源不足、空气污染等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日益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保护资源和改善环境,使经济发展能持续进行下去。也就是说,人与自然之间应建立起相互协调、和谐共处的关系。人类既要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又要爱护自然、培育自然,把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与保护生态环境有机地统一起来。
我国历来重视环境保护问题,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将环境保护确立为基本国策,90年代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确立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党的“十六大”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之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从自己做起,爱护环境,保护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