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人类社会要存在和发展下去,必须依赖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这些物质生活条件统称为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人们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它们在社会发展中都有重要作用。
1. 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产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地形、气候、土壤、森林、山脉、江河湖海、矿藏、生物等。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物质前提,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制约和影响作用。
第一,人类的生存依赖于地理环境。一方面,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离开适合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人类就无法生存。因为迄今为止,人类尚未找到比地球更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另一方面,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建设的资源。劳动能够创造财富,但是,仅仅有劳动还不能把财富创造出来,只有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才是社会一切财富的真正源泉。人类必须不断地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第二,地理环境能够通过对物质生产的影响,制约着社会的发展。
首先,地理环境制约一个国家生产部门的分布。由于地理环境提供的劳动对象和生产条件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这就决定了某一地区适合于从事何种生产活动。例如,平原地区适合于发展农业,山区适合于发展林木业,沿海、沿河、沿湖地区适合于发展水产业,有矿藏的地区适合于发展采矿业。
其次,地理环境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在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其他社会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生产同样的产品,地理环境较好,劳动生产率就较高;地理环境较差,劳动生产率就较低。如采矿业的劳动生产率,含富矿的地区就高于含贫矿的地区。农业生产的劳动生产率,土壤肥沃、雨量充沛的地区就高于土壤贫瘠、干旱少雨的地区。
再次,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对生产发展也有很大影响。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处地理位置好,交通便利,信息畅通,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就更容易交流,生产发展得快些;反之,如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发展就慢些。
最后,地理环境使不同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各具特点。如加拿大有广阔的森林,所以木材加工业发达;澳大利亚平原辽阔,因此畜牧业以及畜牧加工业都很发达。
马克思主义哲学肯定地理环境的重要作用,要求人们保持生态平衡,防止和治理环境污染,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否则就会给人类造成巨大灾难。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也认为,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起最主要的决定作用。因为:
(1)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地理环境的状况与社会制度的性质没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地理环境不同的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可能相同。如英国、法国、美国,它们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而地理环境大致相同的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也可能不同。如现在的中国和美国在北半球的纬度上基本相同,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美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地理环境的变化并不必然导致社会制度的变化。有些国家地理环境没有发生什么变化,社会制度的性质可能发生了重大变化;有些国家地理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如严重的洪涝旱灾、强烈的地震、火山的爆发等,社会制度的性质却不一定发生变化。
(3)地理环境只有通过生产活动才能对人类社会发生影响作用,地理环境的作用是受生产方式制约的。
生产方式中社会生产力对地理环境的制约作用最大。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不是直接实现的,而是通过影响生产过程实现的。地理环境中的各种要素,如土壤、矿藏、河流、湖泊等,只有进入生产过程,成为劳动对象或劳动资料时,才能对人类社会历史发生影响作用。所以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越高,对自然条件的开发和利用的程度就越大,地理环境中对社会发展起影响作用的因素就越多。
同时,地理环境的作用还受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性质的制约。在不同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下,同样的地理环境,有着不同的作用。比如,旧的社会制度下的“天府之国”四川,尽管土地肥沃,广大老百姓仍然忍饥挨饿,而先进的社会制度下的四川,物产丰富,生产发展,人们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2. 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口因素是指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密度、增长速度等各种因素的总和。它对社会发展所起的制约和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人口因素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主体,没有一定数量人口的存在,就没有社会。而且,人口是物质生产的自然基础。没有一定数量的最低限度的人口,就不可能有物质生产。所以只有在一定数量人口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社会的物质生产,才有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第二,人口因素的状况能够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的进程。从总体上说,当人口状况同物质生产状况相适应时,就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当人口状况同物质生产状况不相适应时,就对社会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在生产力比较低下的情况下,物质生产的发展主要依靠劳动的增加。这时,如果人口数量多、密度大、增长快,社会对社会发展就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反之则起消极的阻碍作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物质生产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来实现,而不是主要依靠增加劳动力来实现,于是对人口数量的需求相对减少,而对人口质量的要求则较高。这时,如果人口的数量和增长速度适当,人口素质较高,社会促进着社会发展;反之,则阻碍社会发展。
我国的人口问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我国的人口数量过多,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不高,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所以需要继续执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控制人口的增长,实行优生优育,提高人口质量,优化人口结构,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制约和影响作用,但它对社会发展不起主要的决定作用。
(1)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人口因素的状况和变化,与社会制度的性质没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人口状况不同的国家,如美国和日本,它们有相同的社会制度。人口状况大致相同的国家,如中国和印度,它们的社会制度却不同。
(2)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人口状况的变化,不会引起社会制度的更替。在人类历史上,一些国家人口状况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社会制度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些国家人口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制度却没有发生变化。
(3)人口因素只有通过物质生产才能对社会发生影响作用,人口生产从根本上受物质生产的制约。
人口生产决定于物质生产的需要,即决定于生产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当物质生产以手工工具和体力劳动为主时,客观上要求人口数量增加;当物质生产发展到主要靠科学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时,客观上要求人口数量降低,人口质量提高。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规模和速度,制约着人口生产的方向、规模和速度。
人口生产的社会形式即婚姻家庭形式决定于社会物质生产的状况。在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的时代,婚姻家庭形式是群婚制和对偶婚制,生产力发展到文明时代才出现了一夫一妻制。
人口生产还受着人们的文化传统、伦理道德、社会保障、卫生保健等多种社会因素的制约,而这些因素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物质生产状况决定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