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课 克服一切困难
孔子说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论语·子罕》
于丹说
有一次孔子说想搬到九夷,也就是东方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去住。
子罕劝他说:“那么一个简陋的地方,怎么居住呢?”
孔子却淡淡地回答说:“君子在那里居住,有什么简陋的呢?”
这句话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第一个角度,是君子有天下使命,不管这个地方是奢华的还是简陋的,对他来讲只是一个外在环境而已;第二个角度,就是君子的内心有一种恒定的能量,他可以使得周边熠熠生辉,繁华似锦,他自己生命里面的气场可以去改变一个简陋的地方。
爸爸说
这一段问答,也折射出孔子的理想之光。
你看“君子”多了不起啊!无论什么艰苦环境都没法限制他的作为,因为他的心中有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他具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他要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改变整个生存环境,为人们带来幸福和利益,而不是仅仅改变他个人的生活。他会把艰苦的环境看做一种赐予和机会,他认为环境越艰苦越具有挑战性,自己的付出也才愈有价值。
你说这样的人是不是值得我们学习呢?当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那你知道什么是“君子”吗?其实,孔子所说的“君子”,就是指很有修养的人,一个一心为公、没有私欲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具有宽广的胸怀,才能排除一切艰难险阻并争取胜利,才能超越“小我”获得人生最高的“大我”境界。
下面这个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地质力学的创始人。
李四光在少年时期,就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成为“同盟会”中年龄最小的会员。他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为己任,一心想报效祖国。孙中山赞赏他:“你年纪这样小就要革命,很好,有志气。”还送给他八个字:“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1918年,获得硕士学位的李四光回国效力。他常年奔波于野外,跋山涉水,足迹遍布祖国的山山水水,为考察地质和寻找矿藏而辛勤奔波。
冰川的分布是研究地质构造的重要依据,有些外国专家对中国的冰川进行考察后曾断言“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李四光却提出“让事实说话”。1921年,他回国后经过艰辛考察,发现了第四纪冰川遗迹,但遭到外国专家的否定。他没有丧失勇气和信心,继续在祖国各地考察,并陆续又发现了许多有力的证据,最终推翻了外国人的错误结论,为掌握地下的水文和构造,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949年秋,正在国外的李四光得到新中国即将成立的消息后,立即做好了回国的准备。尽管他受到了国外某些势力的巨大的威胁和利诱,但他还是当机立断,几经辗转,于1949年12月秘密回国。
回到新中国怀抱的李四光被委以重任,先后担任了许多重要的职务。为了改变新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他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奋战在科学研究和国家建设的第一线,为我国的地质、石油勘探和建设事业不断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早在20世纪初,美国的石油公司在中国钻了许多井都没有打出石油来。许多外国专家也来到中国调查地质,都认为“中国贫油”。从此,“中国贫油论”成为了中国人的自卑。但是,李四光就不信这个“邪”,他根据自己对地质构造的研究,认为中国有油田。
新中国建立初期,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开始后首当其冲就遇到石油短缺的困难,当时全国所需石油大部分都依靠进口。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把李四光请到中南海。毛泽东十分担心地问李四光:“有人说‘中国贫油’,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呢?”
李四光根据数十年对地质力学的研究,他分析了我国的地质条件,说明中国的陆地一定存在石油。中央根据李四光的建议,在松辽平原、华北平原开始了大规模的石油普查工作,先后找到了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大油田,在国家建设急需能源的时候,滚滚的石油极大地支持了新中国的建设。李四光用事实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为中国人争了光,为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李四光为了报效祖国,肩负神圣的使命到国外学习,学成后一次次放弃在国外安逸的生活环境,毅然回到贫穷落后的中国,用自己的知识和行动,推翻了“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和“中国贫油论”的断言,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李四光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形象,他用活生生的事实演绎了孔子所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的论断,你说是不是这样的呢?
真可谓环境因人改变。正如于丹教授所说的君子“生命里面的气场可以去改变一个简陋的地方”。
妈妈说
如果你再换一个角度去看孔子所说的“君子”,那就是这样的人具有永远乐观的精神和自信的心态。他们自觉地接受一切艰难挫折的考验,并勇敢地战胜艰难困苦的环境,摆脱环境的束缚,化不利为有利,化阻力为动力,在有限的生存环境里去创造无限的人生境界。
孔子的传人孟子说:“舜从田间劳动中成长起来,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选拔出来,胶鬲从卖鱼盐的商贩中被举用起来,管夷吾在囚犯的位置上被提拔,孙叔敖在隐居的海边被发现,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被举用登上相位。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到某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练,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使他的身体忍饥挨饿,使他备受贫困之苦,做事总是不能顺利。这样来震动他的心志,坚韧他的性情,增长他的才能。人总是要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心气郁结,殚思极虑,然后才能奋发而起;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内没有守法的大臣和辅佐的贤士,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往往容易亡国。由此可以知道,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却足以使人败亡。”(原文见《孟子·告子下》)这段话进一步阐述了这个道理。
再听听这个故事,它对于你理解这个道理会更有帮助的:
清朝著名作家吴敬梓在写作《儒林外史》时,家中十分贫困。他们全家五口人,挤在一间又矮又黑又潮的简陋小屋里,遇到天阴下雨之时,只好在墙边垒几块石头,屋顶盖点茅草,借以遮风挡雨。到了冬天,屋里没有柴生火,单薄的破被无法御寒,吴敬梓提笔都很困难,写出来的字也是歪歪扭扭的。他只好在手上哈哈热气,搓搓手,接着再写。寒风袭来时,吴敬梓饥寒难熬,就邀约几个穷朋友,乘月光、出南门,环绕着城墙走上几十里路,并边走边谈论诗文,一直走到天明,进入水西门以后,才各自大笑散去,他把这样的活动幽默地称之为“暖足”。吴敬梓经过十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写成了《儒林外史》这部不朽的著作。
吴敬梓的“君子”形象正如于丹教授所说的,对于他的生存“只是一个外在环境而已”,因为他还有更高的人生追求。我们当然承认环境对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但环境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我们要善于利用外部环境中的有利条件,在逆境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适应环境,努力地创造发展。但许多人就不是这样,他们老是抱怨命运的不公,抱怨环境的限制,拼命地寻找客观原因,找借口,推责任,却从来不进行主观努力。这样的人再美好的环境也只是埋葬他的坟墓,而不是造就他的摇篮。费洛姆曾经说:“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因此,你一定要切记: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