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译文】
子路问什么是强。孔子说:“南方人的强呢?北方人的强呢?抑或你认为的强呢?以宽厚柔和教育人,不报复无道之人,这是南方人的强,君子拥有这种强。枕卧兵器铠甲,战死也在所不惜,这是北方人的强,尚武之人拥有这种强。所以,君子平和而不随波逐流,真是强啊!持守中立而不偏不倚,真是强啊!国家政治清明,不断充实自己,真是强啊!社会动荡不宁,至死不变其志,真是强啊!”
【解读】
子路是孔子的弟子,以好勇著称,这是他为何向老师问强的原因。
所谓“南方”“北方”,依司马光的说法,“南方”指的是“中国”,即中土;“北方”指的是“狄”,即游牧民族。
程颐说:“南方人柔弱,所谓强,是义理之强,故君子居之。北方强悍,所谓强者,是血气之强,故小人居之。凡人血气,须要以义理胜之。”(《程氏遗书·二程集》)
朱子亦有相同的解释:“南方风气柔弱,故以含忍之力胜人为强,君子之道也。”“北方风气刚劲,故以果敢之力胜人为强,强者之事也。”
孔子之所以区别开“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认为君子应该拥有“南方之强”,用今天的话来说,所强的是文化。而文化之核心,又是观念意识,在孔子那里,就是“道”。所以,在解答学生问强时,他仍然在宣“道”。这或许是子思选出孔子这番话放在这里的道理。
孔子这番话分两层意思:一是知道什么是“强”;二是如何做到“强”。
什么是“强”?孔子回答了八个字:“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子路说强,孔子说“宽”说“柔”,表面上看,风马牛不相及,甚至可以说,恰恰相反。“柔”是“弱”,“刚”是“强”,所以,便有了“柔弱”与“刚强”两个词。老子说:“柔弱胜刚强。”(《道德经》)老子的话,至少有这么一层意思:柔弱其实比刚强还强,柔弱才是真正的强。这与孔子的思考大体相似,对子路的争强好胜无疑是一种告诫。或者说,孔子的回答,本身就有两重含义:其一,纠正子路对“强”的偏见;其二,表达自己对“强”的思考。
孔子时代,礼崩乐坏,天下纷争无日无之,是为无序。而在无序的社会里,武力最强,这是通理。所以,孔子宣扬的“仁爱”思想并不能被认可,因为它不合于那个时代。从这个层面来看,孔子一味主张“宽柔以教”是否恰当,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依“中庸”的要求,你不适应环境,就根本谈不上改变环境,你就没有“持中”。其结果只能是:你被社会排斥,这是因为,你也排斥社会。或许,在特定的时代,并不能说“宽柔”就是“强”,也不能完全否定“衽金革,死而不厌”之“强”。如此思考才是合于“时中”的,是守经而达权吧。
孔子对如何做到“强”说了四点,且通过强烈的情绪来表达,有他一定的道理。因为孔子自己就是这么做的:始终坚持自己的“仁道”,不随波逐流,且“至死不变”。孔子的这种君子气节与情怀令人十分钦佩,并早已成为儒家精神之基本要义,乃文明社会的希望之光。我只是想,君子所拥有的“义理”之强固然强大,而小人的“血气”之强也值得我们琢磨才是。这就好像说,对于无道之人,是不是任何时候都只能“教而不报”?
我一直有这样的思考,“爱”是有局限性的,甚至包括“理性之爱”。道理在于,我们每个人的理性有局限性,一个时代的一群人之理性同样具有局限性。也正因为如此,我也就不便在此多论什么,毕竟,我自己的思考不同样有许多局限吗?而关键是,我只知道自己一定有局限性,甚至有可能存在十分幼稚的想法,只是我自己无法摆脱而已。所以,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说他是一无所知,这有一定道理。
我这里借着孔子论“强”提出自己的思考,仅供读者参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