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三报论》

《三报论》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自古就有因果报应观念。《周易·坤·文言》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但常人对这种报应观持有怀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着有目共睹的善人得祸、恶人得福的现象,说明理论与现实相矛盾;二是认为人死后形体与精神俱灭,故没有承受报应的不灭的主体。

中国自古就有因果报应观念。《周易·坤·文言》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但常人对这种报应观持有怀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着有目共睹的善人得祸、恶人得福的现象,说明理论与现实相矛盾;二是认为人死后形体与精神俱灭,故没有承受报应的不灭的主体。慧远认为,常人之所以“疑善恶无现验“,乃是由于“世典以一生为限,不明其外”(《三报论》)。故而作《三报论》、《明报应论》及《形尽神不灭》等文,系统地阐发了他的因果报应思想。

他根据佛教的业报说,提出“三业体殊,自同有定报”。主张报由于业,业必得报。他说:“经说,业有三报,一曰现报,二曰生报,三曰后报。现报者,善恶始于此身,即此身受。生报者,来生便受。后报者,或经二生、三生、百生、千生,然后乃受。受之无主,必由于心。心无定司,感事而应。应有迟速,故报有先后。先后虽异,咸随所遇而为对。对有强弱,故轻重不同。斯乃自然之赏罚,三报之略也。”(《三报论》)这段话意思是,佛经说,业有三种报应:一称现报,二称生报,三称后报。现报是现身作善作恶,现身就得善报恶报。生报是来生受报应。后报是在二生、三生、百生、千生以后终受报应。受报应时已没有了现身,人是通过心来受报应的。心没有固定的职能,它是随事而感应的。感应有迟有速,所以报应有先有后。先后中有差别,但报应都与所作之事相对应。对应有强有弱,所以福祸报应也有轻有重,这就是自然的赏罚、三报的大致内容。慧远“三报论”无法用实证方法加以检验。正因如此,三报论可以比较圆融地解释现实生活中让人困惑的一些问题。

慧远的“三报论”比他的“法性论”更有影响,作用更大。因为“返本求宗”的思想只能被少数知识精英所理解,而“三报论”则成为妇孺皆知、耳熟能详的流行观念,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这种观念已经成为当时人们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积淀。因果报应论与生死轮回说相结合,一方面,可以使人接受现世的决定论,因为今生的吉凶祸福是由前世的善恶所造就;另一方面,又为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留出了足够的空间,因为当下的善恶行为又决定了日后的吉凶祸福。就前一方面而言,人们对现实生活的一切可以安之若素,对于劳苦百姓来说,不无心灵上的抚慰作用;从后一方面来看,它可以激发人们积极去迁善立功,为今后的生命广植福田。这可以说是因果报应论的积极意义。但也有它的局限性:其一,对那些不相信生命轮回的人来说,“三报论”便失去了应有的劝善止恶的意义;其二,即便相信生命存在轮回,也有人会这么认为,今朝有酒今朝醉,哪管它下辈子做什么。因为毕竟阴阳两隔。事实上,古往今来,这类人还是为数不少。[20]

在慧远“三报论”中,更值得注意的,是对报应主体的看法。对此,学界一般认为,慧远更多地采用中国的传统思想,把它付诸“不灭”之“神”。但更准确地是说,这个“神”就是心识、心神,简言之,即“心”。不管在《三报论》,还是在《明报应论》中,慧远都反复明确地指出,报应的主体是“心”。如《三报论》说“受之无主,必由于心。心无定司,感事而应”,又如《明报应论》说:“是故心以善恶为形声,报以罪福为影响。本以情感,而应自来,岂有幽司?由御失其道也。然则罪福之应,唯其所感,感之而然,故谓之自然。自然者,即我之影响耳。於夫主宰,复何功哉?”大意是说,人心是善恶的根源,也是承受报应的主体,并不存在所谓阴间“主宰”的问题。若有主宰就失其报应法则了。那么祸福的报应,完全依赖心的感应。心的感应如此,谓之自然而然。所谓“自然”,即我心自然的感应,与所谓“主宰”,有何关系呢?慧远还说:“夫事起必由于心,报应必由于事。是故自报以观事,而事可变。举事以责心,而心可反。”(《明报应论》)由心指使而做事,由做事而得到报应。所以应当从自己所受报应来反观自己所做之事,从做事受报中来诘问自心,使心从迷途中返归到大道上。总之,慧远反复强调指出“祸心未冥,则构怨不息”、“轻重权于罪福,则验善恶以宅心”(《明报应论》)。所以,在慧远看来,“心”便是承受报应的主体。

显然,慧远所说的“心”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心,而是一个极为微妙的不生不灭的东西,所谓“精极而为灵者也”。慧远说:“神也者,圆应无生(有学者指出,“生”疑为“主”之误——引者注),妙尽无名,感物而动,假数而行。感物而非物,故物化而不灭;假数而非数,故数尽而不穷。”(《沙门不敬王者论·形尽神不灭》)意谓神这个东西,它感应变化而无生灭,微妙至极不能名状。它感应外物而活动,借助于数(寿命、生命)[21]而运行。它感应万物而自己却不是物,所以外物消亡而自己不会灭亡;借助于数而运行,但自己又不是数,所以即便寿命终尽,自己也不会穷尽。

综上所述,慧远的因果报应说是以心神不死论为依据,严格讲并不符合印度佛教的生死轮回说。从大乘佛教的角度看,承认个人灵魂不死就是犯了小乘“我执”的错误,行善的出发点是为了来世修福,动机仍然是功利的,所以还称不上是真正的解脱。不过印度佛教的生死轮回说玄虚深奥,不易为人正确理解和接受。而慧远的因果报应说贴近现实,通俗易懂,更便于发挥辅助王道的教化作用。所以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