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文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道德经·二十二章》)
意 译
不自我炫耀的人,反而更加容易被人看到;不自以为是的人,反而更容易显得名声显赫;不自吹自擂的人,反而更加功勋卓越;不自高自大自满的人,反而最终能达到更高的层次和地位,并且更加长久。
人生智慧
人生难逃四种病,也就是老子前后所说的四“自”——自见、自是、自伐、自矜。
“不自见,故明”。从正面来讲,人需要随时反省,使自己能够看见自己才对,而“不自见,故明”是说,人不可固执于自己主观的成见,如果过于执着,便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因此而说“不自见,故明”。
“不自是,故彰”。“自是”与“自见”同中有异,“自是”是主观认为自己一定都是对的,自以为是,目空一切。自是之人,难成大事。
“不自伐,故有功”。“自伐”,是自我表扬的代名词。人,天生爱表现,爱居功,而真正有修养的人应该不自伐,心中无视功名,只愿“功在天下”。
“不自矜,故长”。“自矜”,即自尊心,自尊心过强便是傲慢。傲慢的人不能成功,所以要不自矜才能成长。
禅宗典籍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白云守端禅师有一次和他的师父杨岐方会禅师对坐,杨岐问:“听说你从前的师父荼陵郁和尚大悟时说了一首偈,你还记得吗?”“记得,记得。”白云答道,“那首偈是:‘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一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语气中免不了有几分得意。杨岐一听,大笑数声,一言不发地走了。白云怔在当场,不知道师父为什么笑,心里很愁烦,整天都在思索师父的笑,却怎么也找不出他大笑的原因。那天晚上,他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第二天实在忍不住了,大清早去问师父为什么笑。杨岐禅师笑得更开心,对着失眠而眼眶发黑的弟子说:“原来你还比不上一个小丑,小丑不怕人笑,你却怕人笑。”白云听了,豁然开朗。
白云在背诵出佛偈时的自鸣得意便是自是、自见、自伐、自矜的表现,被笑后的寝食不安,便是忘形后的心绪烦乱,杨岐禅师一句话让白云顿悟,自命不凡却依旧活在别人的评价中。
《论语》中孔子十分推崇一个人,即孟之反。在战场上打了败仗,哪一个敢走在最后面?孟之反则不同,叫前方败下来的人先撤退,自己一人断后,快要进到自己城门时,才赶紧用鞭子,抽在马屁股上,超到队伍前面去,然后告诉大家说:“不是我胆子大,敢在你们背后挡住敌人,实在是这匹马跑不动,真是要命啊!”
孟之反身为统帅,善于立身自处,自己不居功自大,还自谦以免除同事之间彼此的忌妒,以免损及国家。一个优秀的人应当像孟之反一样,不居功自傲,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自己的立场。
凡是要立大功、建大业的人,只要一犯此四原则,必将一败涂地。这“四不”的名句是为人立身处世的“座右铭”,铭刻在心,终身受用不尽。
有位太太总是讥笑对面的邻居懒惰笨拙:“那个女人的衣服永远洗不干净,看,她晾在院子里的衣服,总是有斑点,我真不知道,她怎么连洗衣服都洗成那个样子……”有一天,她又在一位朋友面前谈及此事,细心的朋友拿了一块抹布,把这个太太窗户上的灰渍抹掉,说:“看,这不就干净了吗?”原来,是自己家的窗户脏了。
人们很多时候都像这个自以为是的主妇,用自己的目光去挑别人的毛病,其实大多数事情,都要先找找自己的原因。越是一目十行的人,越容易视而不见;越是自以为是的人,越容易丢人现眼。
为上之人,更不应固执己见、自以为是,不应目光短浅、一叶障目,不应居功得意、目空一切,更不能用自己的所好来决定事物的发展。人们总是喜欢活在别人的世界中,殊不知,正因为处处与别人相比,才难逃“自见、自是、自伐、自矜”四种宿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