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只有真正关心你的人才会说出逆耳的忠言

只有真正关心你的人才会说出逆耳的忠言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比喻乐于接受正确的意见,听从善意的规劝。栾书,春秋时期晋国的上卿,因屡获军功,升任中军元帅。公元前585年,楚国派数万精锐军队进攻郑国,郑国不敌向晋国求救。于是,楚王派公子申和公子成带领自己所属的军队前去救援。大凡能够建功立业,称雄一世的明君英主,他们对于敢于直言相劝,排除国家隐患的忠臣良将极为尊重。贤明的君主虚心纳谏,从善如流,能做到防患于未然,继而成就一番伟业。

成语诠释

【来源】(春秋)左丘明《左传·成公八年》。

【解释】从:听从;善:好的、正确的(意见);如流:像流水一样。像流水一样迅速而自然地接受别人正确的意见。比喻乐于接受正确的意见,听从善意的规劝。

【成语掌故】

栾书,春秋时期晋国的上卿,因屡获军功,升任中军元帅。公元前585年,楚国派数万精锐军队进攻郑国,郑国不敌向晋国求救。晋景公派栾书率军前往救郑,栾书的军队刚到郑国境内,就遇上了楚军。楚军见晋军来势汹汹,就退兵回国了。

栾书不想就此撤兵,便去进攻与楚国结盟的蔡国。力量弱小的蔡国见晋国来犯,连忙派使者向楚国求救。楚国本不想与晋国正面交战,但蔡国来求救,很明显地,此战已经避无可避了。于是,楚王派公子申和公子成带领自己所属的军队前去救援。

晋国大将赵同和赵括向栾书请战,准备率军攻打前来援救的楚军,栾书同意了。这时,栾书的部下知庄子、范文子、韩献子建议说,楚军本来已经退回去了,现在又折回来,一定是有备而来的,千万不可大意。此战如果我们获胜了,也只不过是打败楚军,并没有什么值得高兴的;但是如果失败了,就一定会令人感到耻辱。权衡利弊,这一战还是不打的好,我们不如收兵回国。

栾书觉得他们说得有理,便下令准备撤军回国。但军中仍然有很多人都想与楚军决一胜负,又听说栾书决定撤兵,就跟他说:“其实贤人与多数人的想法是一样的,只要用心去做,事情就能成功。身为主帅,辅佐您的有十一个人,其中只有三个人不主张开战,说明想打的人还是占多数的,您为什么不按多数人的想法行事呢?”栾书回答说:“正确的意见才能代表大多数。知庄子他们三个是晋国的贤人,他们所提的意见正确,能代表大多数人,我就采纳他们的意见。”于是,栾书下令撤兵回国。

两年之后,栾书率兵攻占了蔡国,接着想去攻打楚国。知庄子、范文子、韩献子等人分析了当时的具体情况以后,建议栾书暂时先不要攻打楚国,而应该去侵袭沈国。栾书觉得他们的建议正确合理,便去攻打沈国,最后取得了胜利。

栾书能正确听取部下的意见,人们便称赞他:“听从好的、正确的意见就像流水一样迅速。”

词解人生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这是自古以来中国人坚信不疑的格言。大凡能够建功立业,称雄一世的明君英主,他们对于敢于直言相劝,排除国家隐患的忠臣良将极为尊重。贤明的君主虚心纳谏,从善如流,能做到防患于未然,继而成就一番伟业。与此相反,拒绝不同意见,骄横专断的君主,到头来必定落个国破人亡、身败名裂的下场。

商纣王拒绝贤臣良将的进谏,从而造成灭顶之灾;周厉王不听穆公的直言劝谏,最终招致丧国之痛;项羽刚愎自用,最后落了一个自剔乌江……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虽然我们不像那些君王一样,要对大多数人的命运负责,但起码我们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所以,不要轻易堵上耳朵,用心倾听“善”的声音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