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诠释
【来源】《西京杂记》卷二。
【解释】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指勤奋学习。
【成语掌故】
西汉时候,东海郡出了一个大学者,叫匡衡。他读了很多书,学识非常渊博。但他的成功并不是因为他是个天才,而是因为他的执着与勤奋。
他出身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自幼就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所以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但是当时的书价都很高,家里根本买不起,那些家中有书的富人们又不肯轻易地把书借给别人。于是,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那些有钱人自然是乐意之至。这样,匡衡便有了许多的书可以读。
但是,新的问题出现了,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点不起煤油灯,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丝亮光。他站起身,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家的烛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在墙壁上挖了一个小洞,在邻居家掌灯的时候,烛光从小洞中透过来,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书得来不易,烛光也得来不易,因此匡衡非常珍惜难得的读书机会,他以惊人的毅力博览群书,终于成为一名知识渊博的学者。
词解人生
任何外在条件都无法阻挡我们追求知识的脚步,匡衡便是最好的例证。他勇于战胜艰苦的条件,勤奋读书的精神,为我们树立了刻苦学习的榜样。匡衡为了获得学习的机会,甘愿给有书的人家打工,而他“偷”光的行为,更是令人感叹。不只是匡衡,历史上一切有成就、有作为的人,无不具有刻苦的精神,而一个人只要下定决心,不言放弃,总会获得成功。
贫穷的出身,不是我们自己可以选择的,但如何继续自己的人生,选择权却在我们自己手中。贫穷使我们受到了许多的限制,但正如匡衡克服读书的重重困难一样,我们也可以用其他的一些方式来实现心中的理想。太阳和月亮都可以给人以光明,同样的冰心笔下简易的“小橘灯”也一样可以照亮求知之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