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核心概念:

核心概念: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近代哲学中的实践这一概念的内涵与亚里士多德时期的已经不一样了,这是因为这个时候的实践已经与实验科学和认识论哲学的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了。黑格尔则把这两种分割的范畴联系起来,认为实践论的观点是一种理念活动,即“善之理念”。而实践的形式和内容、结构与功能也基于这一认识在新的形势下产生了许多新的内容。这一目的性和它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并决定了理论实践的性质。

实践(practice)是人类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是对人类自身社会历史活动的一种本质概括。但是这一概念在古今中外也有着更为广泛的定义。例如,中国古代自先秦时就开始有了实践的概念,但是当时并没有采用这一名称,那时的人们曾提到“行”、“为”、“志”等不同的概念,其中墨家就把“为”看作是“行”与“志”的统一,指出“为”是一种具有目的和意志的活动,这就已经具有了现代关于“实践”的内容了。真正使用这一概念的是明代的王延相,他提出要“笃行实践”,而明清之交的王夫之则更为明确地提出“知之尽,则实践而已”等。

而在西方,早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就已经有了“实践”这一概念。亚里士多德将人类理智划分为理论、技术和实践这三种形式,进而提出并论证了实践理性(practical reason)的重要性。他认为,实践理性是人与生俱来的知,它的重要作用是处理有关人的生存实践的根本问题,即找出人类正确的行动手段,坚持正确的目的。所以,亚里士多德那里的“实践”概念与今天的这一概念有所不同: 它并不是指人类认识与改造世界的这一活动本身,而是指一种纯粹的理性活动,关系到人们生存活动的选择与决定和人们道德行为的指导性原则;它是人类理性最基本的形式之一,决定人们的道德活动及其规定,形成人的实践行为的理性发展,从而引导人们的实践活动,确定人类价值判断等理性原则。后来由于西方理论哲学的发展成为主流,实践这一概念就消沉下去,直到近代随着实验科学的发展以及认识论问题的兴起,它才重新又回到人们的视野之中。尤其是在培根开创了实验科学以后,这一概念又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近代哲学中的实践这一概念的内涵与亚里士多德时期的已经不一样了,这是因为这个时候的实践已经与实验科学和认识论哲学的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了。例如,狄德罗强调了实验的方法,路德维希·安德列斯·费尔巴哈(Ludwig Andreas Feuerbach)则强调了生活实践的重要性,开始把与人类的欲望和需要有关的一切活动都称为实践活动。在约翰·哥特利勃·费希特(Johann Gottileb Fichte)那里,理论和实践这两个相对应的概念得到了区分: 主体创造客体的活动叫做实践活动,而客体作用于主体的活动则是理论活动。认识论哲学的集大成者康德更为细致地区分了它们——他从认识与实践这两个大的角度区分了“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这两个学理范畴,并将审美判断力作为它们的中介——他著名的三大批判就是这种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在康德看来,只有拥有了纯粹的实践理性,主体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自由就是不受与之相悖的原因的影响独立行动的能力。”A. W. Moore, Noble in Reason, Infinite in Faculty: Themes and Variations in Kant's Moral and Religious Philosophy,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2003, p.94. 但是,康德的划分把理性理论与实践理论完全分割开来了,并将实践理性仅仅局限于技术制作与道德行为的方面,这存在着很大的缺陷。黑格尔则把这两种分割的范畴联系起来,认为实践论的观点是一种理念活动,即“善之理念”。他认为,“善”是包括对外部现实性的要求的,即,是一种人能改变现实的活动,而实践则是人们的认识向客观真理过渡的必经环节,因此,它不仅具有具体的单纯现实性,同时又必须具备一种普遍性的品格。

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在吸收黑格尔的这一合理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现代的实践论思想,他们概括了当时的科学成果和哲学成果,把实践观引入了哲学领域,开拓了实践哲学: 这种实践哲学不仅把世界看成是直观的和抽象的理论活动对象,也把它看成是人类感性物质的实践活动对象。他们认为,现实世界只有通过实践与人发生关系和联系之后才能成为人们的认识对象,而认识的目的就在于实践。而实践的形式和内容、结构与功能也基于这一认识在新的形势下产生了许多新的内容。也就是说,人们不再局限于把物质性的活动看作是实践,而是把物质的、理论的和观念的各种活动,如教育、管理、艺术等都看成是实践活动。以文学活动为例,它不仅要有一部作者创造出来的作品,而且还要通过作品达到改造人和改造社会的作用,这是从它的功能角度来看的。文学创造并不要求作者去创造物质产品和财富,或是去改造世界,但是,实践作为一种意志活动、一种追求世界“应如何”的行为过程,同样包括与物质活动一样的内部和外部、决定和执行、目的和手段等必要环节,而其中的目的性正是一切实践活动的意识前提和行动目标,并且在整个过程中都起着引发、支配和调控的作用。好的艺术作品都会探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作用,因此,艺术创作当然是一种社会实践。

同样,翻译活动也正是要把异文化中的有意义、有价值的优秀作品译介到译入语社会,从而达到创造新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作用。无论是科学的新信息,还是艺术作品中的美学价值都是译者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都可以在人类实践的坐标上找到它的位置。因为,无论是艺术家还是翻译家都是在实践活动中把个人的智慧和创造活动及其成果转化为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

其他工作在各个领域中的理论家、思想家或哲学家所从事的工作也都是一种实践活动,是被阿尔都塞称之为“理论实践”的内容。虽然他们的工作主要是解决人们对世界的认识问题,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又是互相规定、互为前提和相互渗透的,认识是人们进行实践活动的基础。虽然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性质、目的和功能: 认识是客体向主体的运动,是观念化的活动,实践则是主体向客体的运动,是对象化的活动,但是它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目的,即,对世界的改造。这一目的性和它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并决定了理论实践的性质。在翻译界,有些实践翻译家看不起从事理论研究的,说他们只会一味地空谈;也有些翻译理论家看不起从事翻译实践的,说他们只会盲目地实践,这是因为他们未曾认识到这两者都是实践活动,只不过是表现的形式不同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