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公认中医学理论基础是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中发展衍生出来的。众所周知,《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医书典籍,其中有很多自然哲学的影子,例如“阴阳五行”思想等,有人抨击《黄帝内经》中充斥着这些虚无缥缈的语言和评判中医是“前科学性”多出于此。殊不知,《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当时百家争鸣,医家亦是其中之一,在春秋时期,百家所争皆是为政治因素——谁家能为长期内乱、礼乐崩坏的周王朝带来新的秩序。而医家则欲以其“不治病,治未病”的治病养生理论来使人民脱离水深火热的动荡生活,以此来争取更多的信徒,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这是医家的目标,亦是百家唯一的共同点。任何科学都是从哲学、宗教、科学这一混沌状态中分离出来的。西方亦是如此,希腊的爱奥尼亚物理学家就是其例证,梯利和罗素的《西方哲学史》都将其列入哲学先祖的范畴,而他们所做的研究按现在的标准肯定是有科学研究的成分在内了。
随着秦汉的统一,中国进入了大一统时代。医家在此时褪去了政治团体的外衣,逐渐发展成为单纯的职业,而且中医的大量理论基础也正是在此时建立的,在汉王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强力政策推行下,“五行”等儒家理论渗入到医家理论中,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基础。中医此时成为专注于治病救人的单纯职业,故而道家的“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的思想也吸引了从医者注意,道家理论亦被融入到中医基础理论中。天人、五行等名词其实并不是神秘化,而是在被中医吸取后赋予了新的定义。
中医医书中的阴阳思想吸取了道家的思想成果。“阴阳”在道家学说中原意是宇宙万物的总规范、总原则,是对事物的内部统一关系和事物变化、转化的总结。阴阳融入中医理论后,主要运用阴阳说明人的生理、病理。中医认为,阴阳平衡,气血调和,人体内外环境才能稳定统一。反之,阴阳失衡,一方偏盛或偏衰则是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阴盛则寒,阳盛则热。中医还以阴阳来归纳人体部位和脏器属性,上部、外侧、体表、背部、六腑为阳,而与之相对的下部、内侧、体内、腹部、五脏为阴。古代医家将阴阳学说与医疗实践相结合,用以解释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阐明脏腑组织的部位和属性,区分药物性能,诊断疾病性质等,逐步发展为具有中医学特色的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内容包括:阴阳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概括了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源。如《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阴阳相互对立并制约。《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类经附翼·医易》:“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阳相互消长并转化。阴阳之间处于动态平衡。“阴消阳长”,“阳消阴长”。《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故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故曰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五行本是中国上古原始的科学思想。“五”,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行”,四通八达,流行和行用之谓,是行动、运动的古义,即运动变化,运行不息的意思。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五行不是静态的,而是五种动态的相互作用。董仲舒学说以五行作为划分事物的标准,将宇宙万物划分到五行框架中,意在以五行来明确事物在宇宙间的地位和等级尊卑,以论证其政治学说的合理性。中医吸收五行理论,主要是用以说明五行间的生克,从而解释人体和外界的关系、人体各部分及各部分内部成分的联系,重在“关系”。如“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故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基础理论中的改造,体现在侧重点的变化。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一样,从一开始就着眼于事物的矛盾作用。五行的概念,不是表示五种特殊的物质形态,而是代表五种功能属性,“是五种强大的力量不停地循环运动而不是消极无动性的基本物质”,是自然界客观事物内部阴阳运动变化过程中五种状态的抽象,属于抽象的概念,也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的重要范畴。《淮南子·精神训》中同样有明显的五行理论描写,当中记载“天有四时五行九解三百六十六日,人亦有四支五藏九窍三百六十六节。天有风雨寒暑,人亦有取与喜怒。故胆为云,肺为气,肝为风、肾为雨、脾为雷,以与天地相参也,而心为之主,以故耳目者日月也,血气者风雨也。”可见中医理论试图将自然界的种种现象与人联系起来,对人体器官作属性上类比的解释,这是中医学中蕴藏的与五行相契合的对应因素。
阴阳五行理论这类名词对现代人来说确实具有一定神秘色彩,但是处于当代的我们应该以科学的眼光对其加以审视,我们应该只把五行当作一个名词,只看重它代表的一些关联关系,而不应过分强调其宗教神话色彩。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等中国传统文化的词汇,都难以让世界其他文化所理解,这加大了中医与世界当代医学的隔阂。所以在文字的翻译方面,也存在巨大的困难,以至于外国人通过外语所理解的中医,与中国人理解的差距甚大。用外语只能描述中医理论所指示的现象,却难以准确揭示中医概念的内涵。这些都足以说明中医特殊的理论形式缺少科学所必备的普遍性特点,故而难以被西方学界接受。综上所述,我国的中医并不单纯只包含医学理论,而是将政治哲学思想与医学的理论实践经验掺杂在一起的。我们研究问题也应该是历史地辩证地,不应断章取义,用当代的眼光去审视古代的思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