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典政治经济学

古典政治经济学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古典政治经济学是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经济思想,在西方有长远的影响。古典政治经济学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而且在西方经济学领域内也是一种有生命力的学派。《国富论》是西方建立的第一个政治经济学体系。斯密把生产劳动理解为生产资本的劳动,这一点为科学的政治经济学所接受。在西方的思想史上,可以说是他第一次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这是他在思想史上的一大贡献。

六、古典政治经济学

古典政治经济学是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经济思想,在西方有长远的影响。古典政治经济学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而且在西方经济学领域内也是一种有生命力的学派。它与上述的种种政治思想一起,为资产阶级革命制造舆论,成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阶级的思想武器。下面介绍它两位杰出的代表。

斯密的经济思想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年)。是封建主义和重商主义的批评家,也是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及产业革命刚开始时期的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言人。

斯密1737~1740年就读于格拉斯哥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1751年开始在该大学教逻辑学、法学和政治学。1761年任格拉斯哥大学副校长。他著有《道德情操论》(1759)和著名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1776)。

《国富论》是西方建立的第一个政治经济学体系。斯密把政治经济学规律解释成“自然的”规律,即客观的、不以政府和人们的愿望而转移的规律,这些规律是自然的,也是符合人类本性的。

斯密对重商主义采取一种批判的态度。他认为重商主义就其性质和实质说,是一种限制和管理的学说,它“不让各个人在平等自由与正义的公平计划下,按照各自的路线,追求各自的利益,却给某些产业部门以异常的特权,而给其他产业部门以异常的限制”。

他克服了重农主义认为只有农业劳动才是生产性劳动的片面性,指出:“这一学说把投在土地上的劳动,看作唯一的生产劳动,这方面的见解,未免狭隘。”但同时又肯定其合理方面:“这一学说认为,国民财富非由不可消费的货币财富构成,而由社会劳动每年所再生产的可消费的货物构成,并认为,完全自由是使这种每年再生产能以最大程度增进的唯一有效办法,这种说法无论从那一点说,都是公正和毫无偏见的。”

价值理论

斯密认为,价值一词有两个不同的意义,它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又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对他种物品的购买力。可以说,斯密明确地把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区别了开来。然而他的这种区别并不是建立在对商品二重性的科学分析基础上的,他所说的交换价值有时是指交换价值,有时又指价值,这样就混淆了价值和价值的表现形式,所以是不科学的。他的学说和解释包含着相互矛盾的方法和说明。关键是他对劳动作为价值尺度进行说明时也是二重的。他认为,作为价值尺度的劳动,既是生产商品时所消耗的劳动,也是该商品在交换中所能购买或支配的劳动。这样,他的价值理论中就既有科学的因素,又有庸俗的因素。

斯密把生产劳动理解为生产资本的劳动,这一点为科学的政治经济学所接受。这个定义是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角度提出来的,所以马克思认为,亚当·斯密在这里触及了问题的本质,抓住了要领。

斯密之所以会犯错误,根本原因是不能区别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的劳动和劳动力,不了解劳动力商品的使用所创造的价值大于它本身的价值。他还错误地认为利润、地租和工资一样都是商品生产的费用,从而决定商品的价值,这样就为后来的庸俗经济学开了方便之门。

在价值构成方面,斯密认为,在简单商品生产社会里,劳动者生产的产品全部归劳动者所有,进行的交换也是等价交换,花费的劳动和购买到的劳动是相等的。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由于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劳动生产物不再全部归劳动者所有,除了给工人工资以外,还要给资本家利润,给地主地租。这样商品交换的比例,不再由劳动决定,而是由工资、利润和地租三种构成。也就是说,劳动和资本的交换是不等价的。由于他不能区分劳动和劳动力,因而不能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说明劳动和资本的交换,错误地认为劳动决定价值的规律只适用于简单商品生产,而不适用于资本主义社会,因而放弃了劳动价值论,转而成为收入构成价值论。

他不仅分析了工资。利润和地租以怎样的比例来构成商品的真实价格,而且考察了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的关系,探讨了价值规律。他认为每个社会或地区的地租、利润和工资都有一种平均率,即自然率。按自然率支付的工资、利润和地租构成的价格就是自然价格。商品的自然价格随供求关系和竞争的作用而上下波动。通过这样的竞争和波动,会对生产起到一种自发的调节作用,使供求相符,并最终使市场价格和自然价格趋于一致。由于斯密不了解价格和价值的内在联系,未能学地说明价值规律的形成,更不能说明价格和价值的背离是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必然和经常的表现形式。

分配理论

斯密的分配理论是他学说的核心。在西方的思想史上,可以说是他第一次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他通过工资、利润和地租这三个范畴来展开他的理论。

他把以劳动换取工资的人,称为工人阶级;把以资本购买劳动而取得利润的人,称为资本家阶级;把占有土地以出租而取得地租的人称为地主阶级。然而他的理论是不彻底的,也是自相矛盾的。

在工资问题上,他把资本主义社会看作是社会的自然形态。他认为工资就是劳动的报酬,而且是劳动的价格或价值,是商品价值的构成部分。这样,他就混同了一般劳动收入和工资的区别,将工资范畴永恒化,实际上就是将资本主义社会永恒化。

在利润问题上,他指出利润是随资本主义社会而产生的。这是他在思想史上的一大贡献。然而他对资本的看法也是相互矛盾的。一方面,他从劳动决定价值的原理出发,认为利润是劳动创造的;另一方面从他的收入构成价值出发,又认为利润是资本是自然报酬,是生产费用的一部分,也是商品价值的来源之一。

此外他还考察了利润量的决定和利润变动的趋势。

在地租问题上,他一方面正确地指出地租是工人劳动所生产的价值的一部分,是投入土地的劳动的生产物在工资和利润之外的一种扣除;另一方面,他又把地租看作是商品价值的构成因素和源泉之一,从而掩盖了地租的剥削本质。有时,他还把地租说成是自然的恩典,是自然生产力的利用。

再生产理论

由于斯密把资本看作是使国民财富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他对资本的性质、分类、积累和使用都作了研究。

他对资本的看法也是二重的,一方面他把资本看作是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获得利润的手段,从而接近认识资本剥削劳动的实质;另一方面又把资本理解为过去劳动的积累,从而割裂劳动和资本的关系,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实质。

在资本的分类方面,他在经济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固定资本和汽动资本的概念,从而在理解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的内在机制方百前进了一大步。由于他方法的内在矛盾,其划分又是表面和肤浅的。他不懂得在流通资本和商业资本方面不能作这样的划分,只有从资本流通的角度将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通资本才有意义。而从资本增值的角度,这样的划分只能掩盖对资本主义剥削实质的理解。另外,他把工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技能也看成是固定资本的一部分,这固然包含有“人力资本”的思想,然而这与他的阶级划分理论是相互矛盾的。

我们知道,早在斯密之前,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就曾按部门区分过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斯密则把这个问题放到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条件下来考察,按照劳动的性质区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这就大大地超过了他前辈的眼界。然而他的区分仍是二重的,一方面他认为,能为雇主提供利润的劳动是生产劳动,不能为雇主提供利润的劳动是非生产劳动,这是从资本主义生产的观点来分析的;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固定和实现在物品上并增加其价值的劳动是生产劳动,而不能固定和实现在物品上和增加其价值的是非生产劳动。这只是反映一般商品生产的性质和特点,混淆了简单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区别。

在再生产理论方面,他并没有在魁奈的《经济表》分类的基础上继续前进,反而提出了由工资、利润和地租三种收人构成商品价值的错误公式。这个公式后来为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们奉为教条,马克思讽刺地称之为“斯密教条”。

经济自由主义的思想

斯密把人看成是“经济人”,实际上经济人是资产阶级在理论上的化身。在他看来,“经济人”的本质是利己主义,社会上人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利益。资本家投资是为了取得利润,就像工人出卖劳动是为了取得工资一样。在这种人人追求个人私利的条件下,要保证社会的公共利益,就要充分实现经济自由,放手让大家自由竞争一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去实现自己的利益,从而整个社会的利益也就发展了。自由竞争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这种推动力量是政府和政治家所不能代替的;相反,如果限制竞争,则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的矛盾会加剧,国民财富的增长便受到限制。只要每个人不违反“正义的法律”,就应该给以“完全的自由”,让他们选择自己的方法去追求自己的利益;法律的约束和政府的于预都应是有限度和有原则的。

从这种经济自由主义的思想出发,他主张自由地发:展国际贸易,反对垄断和政府的限制。在他看来,自由的国际贸易会对富国和穷国都带来好处。

斯密在思想史上的地位

列宁把斯密称为“先进资产阶级的伟大思想家”,他的经济思想和政策以及反封建的精神在他的《国富论》中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沦证。在斯密的年代,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还没有妨碍他们公正无私地去研究客观经济规律,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还没有把掩盖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作为自己的任务。斯密虽然看不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把资本主义制度看作是自然的制度,然而他的伟大之处在于认识到资本主义以前存在着另一种他称为“原始社会”的商品生产方式。他记录了这一事实。他所提出的简单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区别,不仅具有巨大的理论意义,而且有方法论上的意义;他对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构成的初步分析池为后人认识资本主义制度开辟了道路。正因为如此,他和其他一些人的政治经济学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之一。

斯密的劳动价值论确认价值的来源是人类劳动,这也构成了政治经济学上的一个新时代。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最重要的功绩,马克思认为是“渴求理解现象的内部联系”,“了解与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不同的内在联系”。应该说,资本主义经济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体系,要正确地认识它,人类要付出相当的努力和代价。

李嘉图的经济思想

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年)生活在英国产业革命时期,他对斯密的学说有批评,又有继承和发展,从而将古典政治经济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李嘉图出生于英国一个资产阶级家庭,在伦敦证券交易所工作,二十五岁时便成为百万富翁。1799年他阅读了斯密的《国富论》,对经济问题产生了兴趣,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1817年出版了他的名著《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价值理论

劳动价值理论是李嘉图经济思想的基础和出发点。但在论证劳动如何决定价值的问题上,他不同意斯密的工资或购买劳动决定价值的观点,认为购买劳动不能决定价值,只有生产商品消耗的劳动才能决定价值;商品价值的大小由劳动量来决定,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因此,在否定斯密的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三种收人的总和来决定商品的价值方面,李嘉图是有科学功绩的。

李嘉图还提出了必要劳动的概念,主张商品价值不仅取决于生产商品的直接劳动,还取决于生产它时使用的生产资料中所物化的间接劳动。也就是说,直接劳动和间接劳动共同决定商品的价值。当然,他虽已认识到决定商品价值的劳动不是个别的实际劳动,而是社会必要劳动,但他对社会必要劳动的形成机制还是不清楚的。因而马克思认为,李嘉图的价值论的缺点是他只从量的方面来研究价值,而且对价值持一种非历史的观点,把价值看成是任何社会制度下劳动所生产的产品的自然属性。

李嘉图坚持了劳动价值论的观点,但是他在价值的形成上跳过了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率、利润、利润率、利润的平均化等必要的环节,而直接跳到生产价格上。这样,李嘉图就遇上了理论上的。也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不能解决的难题:一是资本和劳动相交换与价值规律相矛盾,二是价值规律和平均利润律相矛盾。为什么资本和劳动交换能增值?为什么资本的利润是平均化的?这些都是了解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的实质所不能回避的。李嘉图和斯密一样,不能区分劳动和劳动力,因而不能在等价交换的基础上说明雇佣劳动和资本的交换。后来,马尔萨斯正是利用这一点来推翻劳动价值学说。

李嘉图不同意斯密关于工资变动会影响商品价值的观点,认为工资的变动只会引起利润相反的变化,而不会引起商品价值的变化,不取决于为这个劳动而支付的或多或少的报酬。他认识到,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条件下,资本家不能把工资的增长转嫁到价格上而不得不牺牲一部分利润。

为了把利润平均化的现象纳入自己的理论,李嘉图不得不修改价值论。我们知道,在资本主义社会,价值已经转化为生产价格,商品价值是成本加剩余价值,而生产价格则是成本加平均利润。马克思指出,李嘉图没有能够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中间环节来引出生产价格和平均利润来,这是他学说的致命弱点。

分配理论

李嘉图继承了斯密三个阶级三种收入的学说,并继续考察工资、利润和地租,研究它们的量由什么决定以及其变化趋势。他把工资区分为货币工资和实际工资,而且还区分了劳动的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劳动的自然价格取决于维持劳动者及其家庭生活的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格。他与马尔萨斯的观点相同,主张国家不干预劳动市场职能的发挥,反对白白帮助穷人;认为这种帮助妨碍了自然规律的作用,有利于把穷人的人数维持在一个不合理的水平,从而妨碍整个工人阶级状况的改善。他还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货币工资有上涨的趋势,实际工资则有下降的趋势。

李嘉图从来没有把剩余价值和它的具体形态——利润、利息和地租分离开来考察,尽管他已经接近这样的理解,把利息和地租解释为利润的扣除。他感兴趣的只是工资和利润在数量上的比例。他通常跟着斯密的教条走,既然商品的价值分解为工资和利润,那么工资和利润必成反比并取决于工资。正如马克思指出的,李嘉图的这个观点来源于资本主义是任何社会生产的唯一和“自然的”形式这一观念。

他认为,利润率的发展趋势是不断下降的,原因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降低和人口的增长。

关于地租,他反对魁奈的“地租来自土地的恩赐”的观点,认为地租是地主阶级在生产中没有耗费任何代价而获得的报酬,是一种寄生的收入。在他看来,劣等土地只提供一般利润而没有形成地租,也就是说他只承认级差地租而不承认绝对地租。

他的地租理论不仅把地租和劳动联系在一起,而且把地租和利润也联系起来,把它看作是超额利润的转化形态。

货币理论

李嘉图的货币理论是非常杰出的。十八世纪末期英国停止使用英格兰银行的银行券兑换黄金,引起货币贬值和物价上涨,货币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他的货币理论也是二重的,一方面把劳动价值论作为货币理论的基础,把贵金属看成是特殊商品,其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的消耗来决定;另一方面认为货币的价值是在流通过程中确立的,取决于货币的数量。

他还用他的货币理论来解释国际贸易中收支平衡的调节问题。他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黄金过多,国内的商品价格就会上涨,从国外输人的商品价格就会变得更有利可图。这样,贸易平衡上的赤字就不得不用贵金属来补偿,于是黄金流出这个国家,然后价格下降,外国商品的流人逐渐停止,从而又趋向平衡。

比较成本学说

在斯密的国际地区分工论的基础上,李嘉图为国际自由贸易的优越性作了论证。其目的是要将资本主义的交换关系推广到全世界。在他看来,建立国际分工体系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增加社会财富。他的这一学说受到资产阶级的推崇,被认为是支配国际贸易的“永恒”规律。

由于劳动和资本的自由转移是不存在的,所以他提出比较成本学说来修正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就是说,依照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异来实现国际分工,各国可以根据自己的相对优势来安排生产、进行贸易,尽管贸易未按等价原则进行,但贸易双方仍能用较少的劳动消耗交换到比闭关自守更多的产品,从中获得更多的使用价值。这反映了当时英国对外扩张的经济要求,同时也为资产阶级的自由贸易理论奠定了基石,现代自由贸易理论就是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

在李嘉图著书的时候,资本主义社会还没有发生普遍经济危机,发生危机的条件也,尚未成熟。因而他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完全实现所生产的商品原则上是不会有问题的,不可能有生产过剩的危机。李嘉图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法国经济学家萨伊的观点,即认为商品的生产会自动创造收入,生产出来的商品能够无阻碍地实现。李嘉图甚至认为,资本主义是一个具有理想的反馈联系的自我调节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任何销售上有困难的商品都能得到解决,市场能反馈回有关信息,生产者会转而生产另一种产品。

李嘉图这种观点完全忽视了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可能性与群众的有限支付能力之间可能出现的矛盾,把资本主义生产看成是社会生产的必然的自然形式,因而不可能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内在的固有的本质矛盾。这个任务,是由后来的马克思完成的。

古典政治经济学在思想史上的地位

斯密和李嘉图都是资产阶级的伟大思想家,他们在人类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尤其在探讨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内在联系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成为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来源之一。特别是他们发现,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并以此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这是很了不起的;虽然他们还没有能够阐明剩余价值的真正本质。应该说,这在人类思想史上是一个伟大的突破。

他们把资本主义制度看成是唯一、永恒和自然的制度,相信资本主义有自我调节的能力,这样他们就极力主张自由贸易,千方百计限制国家的经济干预;这种自由贸易思想的影响在西方也是极其深远的。

虽然古典政治经济学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方面取得许多重大的突破,然而资本主义经济的许多重要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还没有被揭示出来,这个科学的任务就落在马克思的身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