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的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界所取得的物质成果的总和,主要体现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物质财富的增加,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等方面。物质文明体现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相应的,一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也决定了物质文明所能达到的高度。现代社会,科技在生产中被广泛应用,大量的社会物质财富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来,并向着越来越高的水平进化发展,表明科学和生产的关系日益密切,科学技术正不断卓有成效地推进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一)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
科学是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技术是人工创造的、对实物以及其他类型的材料、能量和信息进行改造的手段。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主要是通过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诸要素的渗透来实现的。
1.提高劳动者能力的功能 即用科学技术知识武装劳动者,可以提高他们的生产劳动能力。人类劳动的基本特点是体力劳动与智力劳动紧密结合,衡量一个人劳动能力的大小,不仅是体力的支出,更重要的是智力的支出。人靠自身的体力,改造自然的作用还是十分有限的。但通过科学技术,通过人的智力作用,就能够大大提高人的劳动能力。据有关资料表明,干同一工种,较之文盲,小学毕业生能提高效率50%,中学生提高108%,大学生则提高300%。20世纪以来,科技革命的发展,生产过程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使劳动者的智能迅速提高,劳动力结构向着智能化趋势发展,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比例不断发生变化。在机械化初级阶段,两者之比为9∶1;在中等机械化条件下,两者之比为6∶4;在全自动化条件下,两者之比为1∶9。这些数字都表明了现代生产力的发展依赖于劳动者的科学化,依赖于劳动者由过去的体力型向技能型、知识型转化。劳动者正是掌握了科学技术,才成为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
2.创造工具功能 即通过掌握科学知识进行技术发明,创造出新的生产工具,从而提高生产力水平。生产工具的使用,是人类脱离动物界的标志,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生产工具的改革和发展,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主要标志。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生产工具,这是由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所决定的。生产工具革新的一般过程是:科学技术愈发展,对自然界的属性和规律认识越深入,科学理论转化为技术的程度越高,生产工具就越能得到改进和创新,从而生产力水平就得到迅速的提高。可以这样说,任何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装备都是自然科学物质化的结果。在人类征服自然过程中,人的器官就能借助智力的物化而延伸。特别是在社会生产发展到今天的自动化大生产时代,由电脑设计、电脑程序控制、机器人操作等新的生产工具所组成的生产系统,使人类能用机器创造机器,用机器操纵机器,不仅用机器代替了人的繁重的体力劳动,也用机器代替了一部分脑力劳动,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
3.拓展领域功能 即科学技术的力量表现于扩大劳动对象,使原来尚未开发的自然资源得到广泛的利用。劳动对象是人们为生产物质财富所加工的一切对象,它包括自然物(如土、水、气、矿、光、森林、水产等)和人的劳动加工过的原材料(如农产品、矿石、铁、钢等)。科学的发展,不断揭示自然物质可供利用的性质,使人们扩大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范围,如当前空间科学技术的发展,地球资源卫星的发射,为人类找矿、找水、查清矿藏分布,为人类开发和利用地球资源,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人们对材料本质的认识,从宏观性能深入到微观结果,就有可能按照实际的需要设计、制造特定性能和结构的新材料,使材料工业发生革命性的变革。目前,世界上各种材料已有几十万种,而新材料每年又以5%的速度在增长。世界上现有800多万种化合物,每年还以25万个的速度在递增。人们还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对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变废为宝,提高劳动对象的利用效率。如煤焦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被视为废物,但随着化学的发展,人们从煤焦油中提取出了多种有机化合物,并以这些有机物为起点合成了染料、药品、炸药、橡胶、塑料等多种产品。
4.组合与管理功能 即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现代化管理成为生产力的一种新要素。当生产力诸要素处于分散状态时,还不能构成现实生产力。只有运用科学技术进行科学管理,对生产力诸要素进行合理的优化的配置,使诸方面的人际关系、人机关系、物物关系在最佳结构状态下发挥最大的功能,使单位投入的产出贡献显著增大,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更好地发展生产力。现代科学为科学管理提供了一整套知识、理论和方法;同时,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控制论、系统工程等也为管理的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工具。
总结起来,科学一旦应用于生产,渗透在生产过程的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等要素中时,便形成一种与观念形态的科学相对应的物化形态的科学力量。这种物化形态的科学力量,就是物质的生产力、现实的生产力、直接的生产力。据此,马克思认为,科学是“独立的生产能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1]技术虽然不是生产力结构中的独立要素,但它渗透在生产过程的诸要素之中,表现为劳动者的知识、技能的提高,劳动手段的改进,劳动对象的扩大和变革,这些直接决定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因此,在生产力的要素和结构中,技术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鉴于此,邓小平1988年就指出:“马克思讲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2]一些专家认为,现代科学技术与生产力诸要素的关系,可以用公式表达为:
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从这一关系式不难看出,由于科学技术具有乘法效应,它放大了生产力各要素,科学技术发展得越快,这个乘数的增大也越来越迅速。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上升到“第一”地位。可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应体现为其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加速作用、乘法效应、第一要素、第一能动作用、第一关键所在。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经济功能
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诸要素中渗透,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直接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1.科学技术成为经济增长中的最重要因素 对于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所起作用的认识,经历了一段漫长的过程。18世纪70年代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亚当·斯密认为,经济增长即财富的增加;土地、劳动、资本、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制度环境是影响财富增加的关键,但亚当·斯密所讲的技术进步,仅仅是指劳动分工。在此后的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在探讨经济增长时,总是以技术水平已知为前提,把经济增长看作为劳动和资本等要素的函数,把技术进步看成是经济增长的外生变量。
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对美国1909-1958年增长源泉及对未来可能的增长率进行了考察和估算,通过数量分析,丹尼森发现,影响经济增长的最主要的决定因素是就业的增加、就业者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资本存量的增加和市场规模的扩大以及科技的发展。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代,教育水平的提高和技术的改进与资本、劳动数量的增加相比,已成为更重要的经济增长源泉。据丹尼森估计,在1909-1929年间,劳动和资本数量的增加投入对美国国内实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贡献占65%,改进技术的贡献占25%,另外因素的贡献占10%。但是,在1929-1957年间,劳动和资本增加投入对美国国内实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贡献仅占42%,相反,改进教育和技术对增长的贡献占47%,其他因素占11%。事实上,根据对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的测算,20世纪初,科学技术因素在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仅为5%~10%,到20世纪中叶上升到50%,20世纪80年代以后达到60%~80%。技术进步已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即科学技术不仅和资本、劳动力一样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而且在现代经济中已超过资本和劳动力的贡献而为第一重要的因素。
2.科学技术使产品科技含量高密化,产业结构高次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物化在产品中的科技含量达到高度密集的程度。国内外许多学者用产品单位、重量价格比来描述科技含量的差别。统计资料表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产品的科技含量每隔10年增长10倍。20世纪50年代,代表性产品是钢材,每千克不到1元。60年代,代表性产品是汽车、洗衣机和电冰箱,它们每千克的价格分别为30、60和90元。70年代,代表性产品是计算机,每千克是1 000多元。80年代代表性产品是软件,它重量不高,科技含量却极高,如果按每千克价格计算,比70年代提高的倍数就不只是10倍的问题了。
人们通常把以农牧业生产为主的生产活动称为第一产业,把制造业、建筑业等主要从事以工业为主的生产活动称为第二产业,以金融保险业、高技术产业、文化教育业、商业和服务业等为主的活动称为社会第三产业。产业的高次化标志着科技知识在产业中的密集程度。对一个国家来说,各次产业率也反映着国家的发达程度。一次产业率占优势的国家为农业国;二次产业率占优势的国家为工业国;三次产业率占优势的国家进入工业化社会。本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是世界经济腾飞的20年,也是社会产业逐步高次化的20年。产业高次化不仅使不同产业部门的产值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不同,而且也使劳动力结构、资本有机构成等发生重大变化,使有知识、懂技术的人日益成为社会活动的主力军、生力军,使科学技术的贡献超过劳力和资本。
3.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社会经济的增长模式发生根本变革 过去的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粗放型和外延扩大再生产型,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人力和资金投入,只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追求企业利润等。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更好地认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口、经济、社会、环境的关系,人们开始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统一起来。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当代人的利益和后代人的利益相统一的思想正日益深入人心。真正使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生产科学化,才是最大的经济。
(三)科学技术提高人类社会物质生活质量的功能
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水平,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类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推动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且推动着人类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人类从野蛮时期进入文明时期,凭借的就是科学技术的进步。自18世纪近代工业文明兴起以后,人类之所以能不断为自己创造出数量日益丰富、质量日益精美的物质产品,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提高着自己的消费水准,更新着自己的消费结构,使自己的物质生活得到越来越大和越来越快的改善,无疑是因为掌握了日益强大的科学技术手段。科学技术的进步还扩展了人类的活动空间,扩大了人类的交往方式,丰富了人类的生活内容,也增进了人类的健康,保证了人类的安全,延长了人类的寿命,从而为人类满足自身的需要和实现自身的价值创造了日益广泛的可能性,有力地推动着整个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
科学技术的发展还正在把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在人类文明初期,人类主要是靠“本身的自然”与自然界相对立,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取“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在文明发展的较高阶段,人类则越来越多地把自然力和自然物与自然界相对立,充分利用“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去占有更多的“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3]而人类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恰恰是由于利用了科学技术的手段。人类借助于科学和技术,使生产的发展不再受制于人的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局限,使人类自身的体力与脑力劳动逐渐被各种技术手段所代替,使人类越来越超脱于直接生产过程,并从各种繁重、重复以及危险的劳动操作中解放出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地改变着生产的技术基础、社会的发展条件和劳动的性质和内涵,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也将随着科学技术的继续发展而日渐缩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