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是与唯心主义相对的。唯物主义是哲学的基本观点之一。唯物主义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质,世界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态,精神则是物质的附属产物,物质的存在不依靠精神的存在,人对事物的反映形成了人的认识。
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16世纪至18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或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19世纪以来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古希腊唯物主义是指用某种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的哲学学说。在历史中的具体代表是古希腊泰勒斯(公元前624—公元前546)的“水成论”和阿那克西米尼(约公元前585—约公元前524)的“气”是万物的本原。水成论认为水是一切事物产生和构成的基质。“水生万物,万物复归于水”,水成论认为世界本原是水。阿那克西米尼认为万物产生于气,气是无限和永恒的。阿那克西米尼提出气有稀散和凝聚两种对立的运动,与它说明事物所具有的各种性质和气这种元素的量的变化有关,这在认识史上,比泰勒斯又进了一步。
古希腊唯物主义作为一种哲学,它的本质是解释世界。它和其他的比如中国古代的“五行”(金、木、水、火、土)或气(阴阳、元气、精气),古印度的“四大”(地、水、火、风)的区别在于,古希腊唯物主义的目的是揭示世界运作的本质或基本原理,中国和印度的“五行”和“四大”则是对世界的描述,仍旧停留在对世界的观察阶段,完全不是哲学。至于中国古代的气(阴阳、元气、精气),则连观察都不是,“气”并不解释世界的本原,只是迷信。
对于唯物主义哲学,牛顿在他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做了非常好的解释。哲学法则一:“除那些真实而已足够说明其现象者外,不必再去寻求自然界事物的其他原因。因此哲学家说,自然界不做无用之事,只要少做一点就成了,多做了却是无用;因为自然界喜欢简单化,而不爱用什么多余的原因以夸耀自己。”哲学法则二:“所以对于自然界中同一类结果,必须尽可能归之于同一种原因。”
古希腊唯物主义符合牛顿的这两条哲学法则。
机械唯物主义,是以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形而上学地看待世界事物的哲学学说。其特点是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认为运动只有数量增减和场所变更,事物变化的原因在于外力推动;认识是人直观的机械的反映;人的意志、动机在社会历史中起决定作用。其典型形式是16—18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在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起过重要作用。机械唯物主义,在17世纪和18世纪的欧洲开始盛行。它肯定世界是物质的和运动的,同时用机械力学原理来解释一切现象和过程,用孤立的、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把自然界和社会的变化过程归结为数量增减、位置变更,把运动看作是外力的推动,否认事物运动的内部原因、质的变化和发展的飞跃。也叫机械论。
辩证唯物主义,是19世纪所创立用辩证方法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种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从它的本质来讲是物质的,物质按照本身固有的对立统一规律运动、发展,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存在。
其他的唯物主义还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法国唯物主义。法国唯物主义,也称“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主要代表有狄德罗、爱尔维修、拉美特利、霍尔巴赫等。他们反对封建统治,提出彻底的无神论思想,肯定物质世界自身的存在,是当时的进步哲学。但他们的唯物主义基本上是机械论的和形而上学的。庸俗唯物主义,是把意识直接归结于物质性东西的哲学学说。其特点是取消了意识与物质的区别。19世纪50年代流行于德国。有的提出物质、力和精神是同一个基本原理的不同表现,还有的提出精神性的能力是脑物质的分泌物。
其实历史上产生过许多学说,但是如同大多数的古希腊学说一样,历史上的学说很多都是不成功的。一个哲学是否在历史中能够继续,取决于是不是能够用数学来证明自己。牛顿和爱因斯坦取得的巨大成功,首先是因为他们自身用一种新的哲学方法来认识了世界,其次他们用数学证明了宇宙就是按他们的哲学方式(绝对的时空观、相对的时空观)来运作的。唯物唯心主义也以数学的方式表明,人类世界和其他的有人类参与的过程(比如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在数学上是遵循唯物唯心主义方式的。
二、唯心主义
之所以在历史中会产生唯心主义,是因为在古代世界,人类对自然的观察是停留在表面的,观察的结果很少,以数学方式表达的观察结果更是寥寥无几。数据观察是古代世界的空缺。牛顿的万有引力定理是建立在开普勒的行星运动三大定律上的,开普勒的行星运动三大定律是建立在第谷(1546—1601)对太阳系行星的精确观测数据之上的。也就是说,直到16世纪我们都没有有效的观察数据来建立万有引力定理。没有足够的数据,没有足够的事实依据,人类历史中的很多时候只能用唯心主义哲学来解释世界。这是一种无奈。
唯心主义,又可以称作理念主义,它是哲学的基本派别之一,与唯物主义相对。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精神或意识为第一性,物质为第二性,即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唯心主义是哲学中与思想、心灵、语言及事物等彼此之间关系的讨论及看法,与唯物主义形成对立的理论体系。
和唯物主义一样,唯心主义也分成不同的派别,包括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和绝对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作为唯心主义哲学的形式之一,认为个人的主观精神,比如感觉、意识、观念、意志、经验、心灵等,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由此,在主观唯心主义者看来,主观的精神是本原的、第一性的,而客观世界的事物则是派生的、第二性的。主观唯心主义必然导致唯我论,因为它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看作是个人自我的主观精神的显现和产物,实际上就是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只能存在于个人自我的主观精神之中,没有个人自我的主观精神,也就没有世界上的事物。中国宋明时期的陆王学派的“心即理”“吾心即是宇宙”“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英国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等观点,就是有代表性的、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唯我论观点。
客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哲学的另一种形式。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客观的精神或原则是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而物质世界(或现象世界)则不过是这种客观精神或原则的外化或表现,前者是本原的、第一性的,后者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和德国黑格尔的“绝对观念”,就是这种作为世界本体的客观精神或原则。客观唯心主义的所谓客观精神或原则,实际上是把人的思维或一般概念加以绝对化的结果,是通过抽象思维把它们升华或蒸馏为不仅脱离人头脑并且脱离或先于物质世界及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实体,同时还进一步把它们神化、偶像化,以致陷于神秘主义的创世说和宗教信仰主义。因此,客观唯心主义同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客观唯心主义是宗教的一种比较精致的形式,而宗教则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一种粗俗化的形式。
客观唯心主义承认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世界,强调作为世界本原的“精神本体”,是内生于客观世界自身的,而且这种“精神本体”又都不约而同地带有“事物规律”的含义,这就使客观唯心主义常常不自觉地走向自然,走向客观。同时,由于“客观”是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所以其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这些合理的思想成分绝非偶然,而应视其为客观唯心主义之“客观”所然。
绝对唯心主义,包含唯心主义的所有共同特点,黑格尔在他的《逻辑学》的末尾对“绝对理念”进行了详尽阐述,但其原文十分复杂难懂,就连哲学家瓦勒斯、罗素也难以作出解释。在追究世界的本源元素时“绝对唯心”陷入了与“客观唯心”一样的观点,但不同的是绝对唯心对“神灵是实体”进行了否定。亚里士多德的“神”以及伊斯兰苏菲主义均属于该范畴。
绝对唯心主义是无神的,因为本质就是神,就是一切万物的根本,就是佛所说的佛性,人人都有的本性,乃至石头、空气及一切万物都有的性质,佛的法力,就是基于本质的运动能力,并非迷信,这都是修行与努力的结果,而不是靠妄想而能得到,以妄想为本、以所见为真的人,永远不会发现本质的意义,成为不正确的主观与客观唯心主义者,而不是绝对唯心主义者。
唯心主义在唯物主义出现之前和唯物主义缺少数据的时期,为人类提供了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帮助。
哲学的作用是解释世界,所以在哲学上并不存在对错,在哲学上存在的是合理与不合理,即某一种哲学对于世界现象的解释是不是合理。唯心主义同时也是道德的支持者。因为道德没有物质基础,是非物质的,所以道德是唯心的。人类的道德需要唯心主义来支持。
三、新哲学与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联系和区别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质,世界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态,精神则是物质的附属产物,物质的存在不依靠精神的存在,人对事物的反映形成了人的认识。即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的,意识是第二的。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精神或意识为第一性,物质为第二性,即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唯物唯心主义认识到,世界是分为三个部分的:唯物主义部分、唯心主义部分和唯物唯心主义部分。唯物唯心主义认为,世界在某些情况下是物质和意识都是第一的,它们共同决定世界的过程和结果。与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相互排斥对方不同,唯物唯心主义认识到,世界在某些情况下是唯物的,在某些情况下是唯心的,在某些情况是唯物唯心的。
世界在某些情况下是唯物的,是指宇宙天体的运动、自然规律,这些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的存在而存在的事物。
世界在某些情况下是唯心的,是指道德、神等的存在。关于神,会在下一章里具体讨论。关于道德,显然道德的存在不依赖于物质,比如照顾老弱病残是道德,婚外情是不道德,这些在哲学上都只是人的意识,而不需要物质作为它们存在的基础。
那什么是唯物唯心的情况呢?法律就是唯物唯心的。比如,如果我将一部法典放在一群牛中间,那么对于牛而言,法律是不存在的,因为法律的存在同时依赖于成文法和我们的意识。牛是没有主观意识的,没有对法律的主观意识,所以法律对于牛不存在。并由此推导,人类世界中不成文的规则不是法律,它们仅仅是习俗或惯例。人类世界中的很多东西都是唯物唯心的,比如货币,比如艺术品的美,它们的存在都需要同时有物质上的客观存在和人主观认同的存在。
唯物唯心主义既是对世界在唯物唯心情况下的解释,也是对唯物情况下的世界和唯心情况下的世界的认同,而唯物主义不承认存在唯心主义的世界,唯心主义也不承认单纯的唯物主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