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无产阶级政党是实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领导力量

无产阶级政党是实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领导力量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在《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趋势,阐明了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提出了变革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途径,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原理,并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共产党宣言》的任务是宣告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

三、《宣言》的基本原理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它全面地系统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趋势,阐明了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提出了变革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途径,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原理,并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共产党宣言》的任务是宣告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在《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也同以前存在过的一切社会一样,不是永恒的,也会经历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从而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趋势。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绝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在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宣言》关于“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个结论是依据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特别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得出的。具体说来,《宣言》宣告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是以如下基本原理来支撑的。

(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物质生产过程的内部矛盾,其中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对生产关系起着决定作用。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当生产力发展到生产关系所不能容纳的程度时,就要打破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便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完整地阐明了这条基本原理。

首先,他们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说明:人类社会的变更都是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的结果。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如此,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也是如此,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仍然是如此。在《宣言》的第二章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一切所有制关系都经历了经常的历史更替、经常的历史变更”。他们还用法国革命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他们指出:“例如,法国革命废除了封建的所有制,代之以资产阶级的所有制”。

其次,他们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代替封建的生产关系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规律作用的结果。换句话说,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宣言》的第一章中,他们在考察了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后得出结论说:“资产阶级赖以形成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是在封建社会里造成的。在这些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封建社会的生产和交换在其中进行的关系,封建的农业和工场手工业组织,一句话,封建的所有制关系,就不再适应已经发展的生产力了。这种关系已经在阻碍生产而不是促进生产了。它变成了束缚生产的桎梏。它必须被炸毁,而且已经被炸毁了。起而代之的是自由竞争以及与自由竞争相适应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资产阶级的经济统治和政治统治。”也就是说,生产力的发展客观上要求以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

再次,他们指出,资本主义要生存和发展下去,就得不断地调整生产关系,使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在《宣言》的第一章中,他们指出:“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反之,原封不动地保持旧的生产方式,却是过去的一切工业阶级生存的首要条件。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

最后,他们指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必然被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所代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并没有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而终结。在《宣言》的第一章中,他们在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代替封建的生产关系以后,接着指出:“现在,我们眼前又进行着类似的运动。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他们以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来证明:“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发展;相反,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它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而它一着手克服这种障碍,就使整个资产阶级社会陷入混乱,就使资产阶级所有制的存在受到威胁。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虽然在一定时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逐渐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生产力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变革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代之以新的生产关系。用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代替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呢?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要用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在《宣言》的第二章中,他们指出:“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但是,现代的资产阶级私有制是建立在阶级对立上面、建立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上面的产品生产和占有的最后而又最完备的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

这就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说明资本主义制度的暂时性,说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性。

(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根据资本主义社会的实际情况非常透彻地阐明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上层建筑都是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的。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必然导致资本主义上层建筑的产生。在《宣言》的第一章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以及资产阶级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行会手工业、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三个发展阶段。资产阶级也经历了行会师傅、工场主、现代资产阶级三个发展阶段。与资产阶级的经济地位相适应,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从受压迫的等级到能与贵族相抗衡的势力再到独占政治统治的阶级。他们指出:“现代资产阶级本身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的产物。资产阶级的这种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伴随着相应的政治上的进展。它在封建主统治下是被压迫的等级,在公社里是武装的和自治的团体,在一些地方组成独立的城市共和国,在另一些地方组成君主国中的纳税的第三等级;后来,在工场手工业时期,它是等级君主国或专制君主国中同贵族抗衡的势力,而且是大君主国的主要基础;最后,从大工业和世界市场建立的时候起,它在现代的代议制国家里夺得了独占的政治统治。”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资产阶级日甚一日地消灭生产资料、财产和人口的分散状态。它使人口密集起来,使生产资料集中起来,使财产聚集在少数人的手里。由此必然产生的结果就是政治的集中。各自独立的、几乎只有同盟关系的、各有不同利益、不同法律、不同政府、不同关税的各个地区,现在已经结合为一个拥有统一的政府、统一的法律、统一的民族阶级利益和统一的关税的统一的民族。”也就是说,现代资产阶级民族国家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的客观要求。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便会产生什么样的上层建筑。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只能是资产阶级国家和以资产阶级思想为核心的意识形态。在《宣言》的第一章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形象地指出:“现代的国家政权不过是管理整个资产阶级的共同事务的委员会罢了。”也就是说,资产阶级国家是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服务的,是为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他们还根据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得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结论,并进而说明未来社会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无阶级的社会。在未来社会,由于消灭了私有制,不存在阶级剥削和压迫,阶级差别在发展的进程中也随之消失,因而未来社会的国家就失去了政治性质,即失去了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性质。

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在《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阐明,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的变化。随着经济基础的改变,上层建筑或慢或快也要发生变革。当一种性质的经济基础为另一种性质的经济基础所代替后,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会发生根本的变革。当封建的生产关系发展起来以后,就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封建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起来后,代替封建主义的就是“自由竞争以及与自由竞争相适应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资产阶级的经济统治和政治统治”。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必将为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所代替。随着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消灭,将会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共产主义上层建筑。

这就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说明资本主义的暂时性和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性。

(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决定精神、存在决定意识原理在社会历史观中的具体体现,是对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根本关系的科学的概括。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中第一性的东西,是社会意识的根源,而社会意识则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和派生物。人们的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在《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作了系统的充分的论述。

首先,马克思和恩格斯阐明: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客观内容和客观来源,而社会意识则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怎样,社会意识也就怎样。当资产阶级把他们的产品,把他们的物质生产推向世界的时候,反映这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社会意识也随之推向了世界。社会意识特别是其中的文学就是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的反映。在《宣言》的第一章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肯定资产阶级在开拓世界市场的革命作用时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资产阶级关于个性、自由、教育、法等观念不过是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反映而已。在《宣言》的第二章中,他们指出,资产阶级“所理解的个性,不外是资产者、资产阶级私有者。”资产阶级的“所谓自由就是自由贸易,自由买卖。”“你们既然用你们资产阶级关于自由、教育、法等等的观念来衡量废除资产阶级所有制的主张,那就请你们不要同我们争论了。你们的观念本身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产物,正像你们的法不过是被奉为法律的你们这个阶级的意志一样,而这种意志的内容是由你们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来决定的。”他们质问资产阶级:“你们的教育不也是由社会决定的吗?不也是由你们进行教育的那种社会关系决定的吗?不也是由社会通过学校等等进行的直接的或间接的干涉决定的吗?”在《宣言》第三章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还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说明,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思潮其实都是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各个阶级所处的社会历史地位决定的,是不同阶级利益的反映。封建的社会主义是被资产阶级打败了的英国和法国封建贵族阶级利益的反映。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是受资本主义发展威胁的小资产阶级利益的反映。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是资产阶级利益的反映。空想社会主义是早期被压迫的无产阶级利益的反映。科学社会主义则是发展了的无产阶级利益的反映。

其次,马克思和恩格斯阐明:人们的社会意识是随着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的。社会存在发生了变化,社会意识就会相应地发生变化。旧的社会意识只有在失去其存在的社会客观根据时才能被克服。在《宣言》的第二章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了资产阶级从宗教的、哲学的和一般意识形态的观点对共产主义提出的种种责难后总结说:“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这难道需要经过深思才能了解吗?思想的历史除了证明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还证明了什么呢?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当人们谈到使整个社会革命化的思想时,他们只是表明了一个事实:在旧社会内部已经形成了新社会的因素,旧思想的瓦解是同旧生活条件的瓦解步调一致的。当古代世界走向灭亡的时候,古代的各种宗教就被基督教战胜了。当基督教思想在18世纪被启蒙思想击败的时候,封建社会正在同当时革命的资产阶级进行殊死的斗争。信仰自由和宗教自由的思想,不过表明自由竞争在信仰的领域里占统治地位罢了”。

最后,马克思和恩格斯阐明:共产主义就是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在私有制社会里,在阶级对抗的社会里,只会产生私有观念,产生阶级对立的意识。这些观念和意识只有当私有制消灭以后,只有当阶级消灭以后才会随之消失。因此,共产主义革命就是要实行两个最彻底的决裂。在《宣言》的第二章中,他们指出:“至今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而这种对立在各个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形式。但是,不管阶级对立具有什么样的形式,社会上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剥削却是过去各个世纪所共有的事实。因此,毫不奇怪,各个世纪的社会意识,尽管形形色色、千差万别,总是在某些共同的形式中运动的,这些形式,这些意识形式,只有当阶级对立完全消失的时候才会完全消失。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这就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阐明了资本主义的暂时性以及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性。

(四)无产阶级历史使命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

在《宣言》第一章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全面地系统地阐明了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理论。他们指出:“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也就是说,无产阶级是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力量。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之所以能够担当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使命,这是由无产阶级的阶级地位和阶级特性决定的。

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有前途的阶级。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中间阶级不断分化,绝大多数都会沦入无产阶级队伍。而无产阶级与最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随着大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不断成长壮大。“在当前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其余的阶级都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日趋没落和灭亡,无产阶级却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

无产阶级是最有组织纪律性和革命团结性的阶级。“挤在工厂里的工人群众就像士兵一样被组织起来”,受到极严格的纪律训练,因而具有很强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日益认识到联合起来的重要性。而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又使工人广泛的联合成为可能。“这种联合由于大工业所造成的日益发达的交通工具而得到发展……中世纪的市民靠乡间小道需要几百年才能达到的联合,现代的无产者利用铁路只要几年就可以达到了。”“工人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这样,无产阶级就可以联合成一支大军,共同开展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

无产阶级是最具有革命彻底性的阶级。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处在社会的最底层,是受剥削、受压迫最深的阶级。无产阶级的这种经济地位决定了它不仅是真正革命的阶级,而且是最具革命彻底性的阶级,肩负着伟大的历史使命。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过去一切阶级在争得统治之后,总是使整个社会服从于它们发财致富的条件,企图以此来巩固它们已经获得的生活地位。无产者只有废除自己的现存的占有方式,从而废除全部现存的占有方式,才能取得社会生产力。无产者没有什么自己的东西必须加以保护,他们必须摧毁至今保护和保障私有财产的一切。”因此,无产阶级的运动与以往一切运动有着根本的区别。“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无产阶级,现今社会的最下层,如果不炸毁构成官方社会的整个上层,就不能抬起头来,挺起胸来”。也就是说,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无产阶级只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使整个人类都获得解放,才能最后解放自己。

这就从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说明资本主义的暂时性,说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性。

(五)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实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必由之路

1852年3月5日,马克思在给魏德迈的信中,对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作了一个非常简明的概括。他说:“至于讲到我,无论是发现现代社会中有阶级存在或发现各阶级间的斗争,都不是我的功劳。在我以前很久,资产阶级历史编纂学家就已经叙述过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也已经对各个阶级作过经济上的分析。我所加上的新内容就是证明了下列几点:(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1]马克思的上述思想在《宣言》中得到了完整的阐述。

首先,《宣言》阐明,自原始社会解体以来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并简要地叙述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和阶级斗争情况。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阶级斗争根源于不同阶级的经济地位和物质利益的对立。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是客观的、必然的现象。所以《宣言》指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平民、领主和农奴、行会师傅和帮工,一句话,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

其次,《宣言》阐明,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改造社会的杠杆。社会发展的深刻原因在于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以及受这一矛盾制约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历史上代表生产力发展的进步阶级战胜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反动阶级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逐步取代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过程,是旧社会形态向新社会形态过渡的过程。有时被剥削、被统治阶级所进行的斗争虽然没有根本推翻剥削阶级的统治,但由于他们在斗争中所显示的力量,迫使剥削阶级不得不进行某种改革,作出某种让步,也在不同程度上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从而导致社会的进步。由于旧的社会形态被新的社会形态所代替,因此原有相互敌对的阶级就被新的敌对阶级所代替。正因为如此,所以《宣言》指出:“每一次斗争的结局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

第三,《宣言》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历史趋势。在《宣言》的第一章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考察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分析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多种形式,指出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发展趋势。他们认为,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必然要发展为暴力革命。他们指出:“在叙述无产阶级发展的最一般的阶段的时候,我们循序探讨了现存社会内部或多或少隐蔽着的国内战争,直到这个战争爆发为公开的革命,无产阶级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宣言》第四章还强调,“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结果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他们在《宣言》第二章中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

最后,他们阐明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任务,认为无产阶级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主要是两项:一是变革资本主义所有制,消灭阶级;二是发展生产力,消灭阶级差别。社会阶级的划分是以生产的不足为基础的,它将被现代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所消灭。在《宣言》的第二章,他们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当这些任务完成以后,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作为“一个阶级用以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有组织的暴力”就消亡了。“当阶级差别在发展进程中已经消失而全部生产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手里的时候,公共权力就失去政治性质。”于是,新的社会也就建立起来了。

这就从阶级斗争的角度说明了资本主义的暂时性,说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性。

(六)无产阶级政党是实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领导力量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必然会建立自己的政党。无产阶级在自己政党的领导下,可以更好地开展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在《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全面系统地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

首先,他们阐明了无产阶级建立自己政党的必要性。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要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必须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无产阶级只有组织成为政党,才能领导无产阶级更好地开展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才能取得斗争的胜利。《宣言》第一章在叙述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过程时谈到:“无产者组织成为阶级,从而组织成为政党这件事,不断地由于工人的自相竞争而受到破坏。但是,这种组织总是重新产生,并且一次比一次更强大,更坚固,更有力。它利用资产阶级内部的分裂,迫使他们用法律形式承认工人的个别利益。英国的十小时工作日法案就是一个例子。”也就是说,无产阶级组织成为政党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需要。

其次,他们指出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多样性。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建立了众多的工人政党。当时的共产党(共产主义者同盟)只是众多的工人政党中的一个。在《宣言》第二章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就谈到了其他工人政党,并指出了共产党与其他工人政党的联系与区别。在《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也说:“最近二十五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这个时候,共产主义者同盟早已解散了。参加国际工人协会的就有许多工人政党。比如德国的社会民主党——爱森纳赫派等。

至于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实行什么样的政党制度,马克思和恩格斯完全没有涉及。我们从《宣言》中既不能得出多党制的结论,也不能得出一党制的结论。这就需要各国无产阶级在革命运动中根据本国的实践来探索。探索的原则——符合人类社会进步的方向,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资产阶级提出和贯彻的主权在民的原则同样适合无产阶级革命后的国家。后来,由于复杂的原因,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不容其他工人政党的存在,把其他工人政党都看成或打成反革命政党加以消灭,形成一个政党垄断政权的局面。这是由当时俄国的具体历史条件和列宁等人的认识决定的。我们不能把它看成社会主义唯一的政党制度。应该说,社会主义与多党制并不是绝对不相容的。

最后,马克思和恩格斯阐明了共产党的性质、纲领和策略原则。

关于共产党的性质,马克思和恩格斯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论述的: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宣言》第二章指出:“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他们不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则,用以塑造无产阶级的运动。”也就是说,共产党同其他工人政党一样,都是无产阶级的政党,都是为无产阶级谋利益的。另一个是它的先进性。这种先进性表现在:共产党实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目标,走在运动的前列,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宣言》第二章指出:“共产党人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不同的地方只是:一方面,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因此,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的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也就是说,共产党比其他工人政党更先进。这种先进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实践的先进性和理论的先进性。

关于共产党的纲领。共产党的纲领分为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最低纲领同其他一切无产阶级政党一样,就是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最高纲领就是消灭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

关于共产党的策略原则。共产党政治斗争总的策略原则就是: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也就是说,共产党人在反对现存社会制度的斗争中,必须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必须把当前斗争同实现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标结合起来。同时,共产党在领导工人阶级争取解放的斗争过程中,必须把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原则的坚定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不能放弃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二是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三是保持对同盟者批评的权利;四是坚持不断革命的原则。策略的灵活性体现在,为了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为了达到某一阶段的目标,可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共同开展反对现存社会制度的斗争。

总之,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在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自己政党的领导下,就能胜利地开展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从而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从而说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性。

(七)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是每个人自由发展的社会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代替资本主义社会,不仅是因为社会主义能够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能使人得到自由的发展。

在《宣言》中,他们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作了一个大致的勾画和说明。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资料公有制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必然导致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使社会生产力遭受极大的破坏。经济危机表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再也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了。生产力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变革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从资本主义私有制变成社会主义公有制。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也就是说,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是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一种手段。因此,他们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消灭了私有制的社会。在《宣言》的第二章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将共产党人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

2.社会成员共享劳动成果

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由于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因此,社会创造的财富由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享用,而不像资本主义社会那样,资产阶级利用社会创造的财富作为奴役他人的手段。《宣言》第二章指出:“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活的劳动只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种手段。因此,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是过去支配现在,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是现在支配过去。”“共产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它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

3.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商品货币关系是私有经济的产物。资本主义阶段是商品货币关系充分发展的阶段。他们在批判资产阶级的所谓自由时谈到了这一点。在《宣言》的第二章,他们指出:“在现今的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范围内,所谓自由就是自由贸易,自由买卖。但是,买卖一消失,自由买卖也就会消失。关于自由买卖的言论,也像我们的资产阶级的其他一切关于自由的大话一样,仅仅对于不自由的买卖来说,对于中世纪被奴役的市民来说,才是有意义的,而对于共产主义要消灭买卖、消灭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和资产阶级本身这一点来说,却是毫无意义的。”也就是说,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商品货币关系也就随之消失了。

4.平等的民族关系,民族对立和民族隔阂消失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民族之间对立的根源是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在资产阶级社会里,由于存在着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因此民族之间存在着敌对的关系。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由于民族对立的根源——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消灭,因此,各民族之间形成平等的关系,民族之间的对立和隔阂也会随之消失。在《宣言》的第二章中,他们指出,“人对人的剥削一消灭,民族对民族的剥削就会随之消灭。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一消失,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就会随之消失。”

5.阶级消灭、国家消亡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由于私有制的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随之消失,国家也就消亡了。在《宣言》第二章中,他们指出:“当阶级差别在发展进程中已经消失而全部生产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手里的时候,公共权力就失去政治性质。原来意义上的政治权力,是一个阶级用以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有组织的暴力。如果说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一定要联合为阶级,如果说它通过革命使自己成为统治阶级,并以统治阶级的资格用暴力消灭旧的生产关系,那么它在消灭这种生产关系的同时,也就消灭了阶级对立的存在条件,消灭了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从而消灭了它自己这个阶级的统治。”

6.人的自由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未来社会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人的自由发展。而人要自由发展,最重要的就是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条件。如果说,在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里,少数人的自由发展是以多数人受奴役、受剥削、受压迫为代价的话,那么,在新的社会里,由于阶级的消灭,不存在奴役、剥削和压迫,人们之间的关系都是平等的,人人都能得到自由的发展。他们在《宣言》第二章的末尾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这里所说的未来社会显然不是指的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而是它的第一阶段,或者说它的最初阶段。因为这个社会就是代替资产阶级旧社会的社会。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54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