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写在自己旗帜上的指导思想是( )。
A.社会主义
B.马克思列宁主义
C.毛泽东思想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就是将( )。
A.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B.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相结合
C.马克思主义与人民大众相结合
D.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世界相结合
3.中国共产党内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命题的领导人是( )。
A.李大钊
B.陈独秀
C.瞿秋白
D.毛泽东
4.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命题是在( )。
A.遵义会议上
B.洛川会议上
C.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
D.中共六届七中全会上
5.就中国共产党全党来说,真正认识到要把马克思主义应用于中国实际是在( )。
A.建党初期
B.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C.延安整风以后
D.解放战争时期
6.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是在( )。
A.中共六大上
B.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
C.中共七大上
D.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所产生的理论成果是( )。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所产生的理论成果是( )。
A.邓小平理论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科学发展观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9.邓小平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是在(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B.中共十二大上
C.中共十三大上
D.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上
10.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概念的会议是( )。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六大
D.中共十七大
11.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的会议是( )。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六大
12.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提出( )。
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B.科学发展观
C.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D.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13.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的问题是( )?
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B.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C.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
D.什么是改革,怎样改革
14.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其核心是( )。
A.以人为本
B.立党为公
C.执政为民
D.与时俱进
15.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 )。
A.改革
B.开放
C.创新
D.发展
16.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 )。
A.以人为本
B.执政为民
C.与时俱进
D.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7.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 )。
A.改革创新
B.与时俱进
C.以人为本
D.统筹兼顾
二、多项选择题
1.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 )。
A.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需要
B.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C.共产国际的规定
D.中国革命的必然结果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 )。
A.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B.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C.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D.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体系包括( )。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在于( )。
A.其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B.其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的精神支柱
C.它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
D.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5.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包括( )。
A.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B.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C.它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D.它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6.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除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之外,还包括( )。
A.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
B.政策和策略理论
C.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
D.党的建设理论
7.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贯穿于其独创性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 )。
A.实事求是
B.群众路线
C.独立自主
D.艰苦奋斗
8.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在于它是( )。
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B.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C.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D.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
9.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
结合的产物,是( )。
A.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C.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D.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10.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在于它是( )。
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B.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C.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D.中华民族振兴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
1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 )。
A.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B.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
C.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D.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12.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 )。
A.立党之本
B.执政之基
C.力量之源
D.立国之本
13.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A.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
B.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
C.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D.目标在坚持党的宗旨
1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在于( )。
A.是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C.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强大理论武器
D.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15.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包括( )。
A.第一要义是发展
B.核心是以人为本
C.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D.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6.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 )。
A.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B.以人为本
C.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D.统筹兼顾
17.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 )。
A.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B.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C.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D.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三、辨析题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2.就毛泽东的一生来说,他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
3.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所产生的理论成果。
4.“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5.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四、简答题
1.毛泽东在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为什么要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
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3.为什么要实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5.如何理解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6.邓小平理论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
7.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8.“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怎样提出来的?
9.“三个代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0.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1.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2.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五、论述题
1.试述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2.试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3.试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4.试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重大意义。
5.试述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发展思想的重大创新。
六、材料分析题
(一)
材料1 当20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得票高居榜首者是马克思。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情况下,这个评选结果不能不令人深思。
人类社会过去的1000年,是波澜壮阔的1000年,是造就巨人的1000年。悠悠千载,茫茫人海,代代英豪,在可圈可点的历史画卷中,曾出现过灿若繁星般的思想大师。为什么马克思能独占鳌头呢?这是因为马克思所创立的理论是科学的,它的鲜明品质就是与时俱进。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干部群众关心的25个理论问题》,学习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材料2 马克思活着的时候,不能将后来出现的所有的问题都看到,也就不能在那时把所有的这些问题都加以解决。俄国的问题只能由列宁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由中国人解决。
——《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页
材料3 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1~292页
材料4 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党和国家前途命运。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2年11月8日
请根据以上材料思考下列问题:
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什么?
2.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问题为什么只能由中国人自己来解决?怎样才能正确解决?
(二)
材料1 要写毛泽东思想的历史,毛泽东思想形成的过程。延安时期那一段,可以说是毛泽东思想比较完整地形成起来的一段。毛泽东思想中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包括党的建设的理论和处理党内关系的原则,在延安整风前后,都比较完整地形成了。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主要是批判三次“左”倾路线,对照着讲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路线,没有专门讲毛泽东思想的全部内容。现在这一次,要正确地评价毛泽东思想,科学地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就要把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特别是今后还要继续贯彻执行的内容,用比较概括的语言写出来。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92页
材料2 真正看清历史的画面往往需要远离那个革命时代的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斗争,用几代人的时间。现在深深铭刻在当代政治意识和历史意识中的是毛泽东主义记录上的污点,特别是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人们不能也不应该遗忘……然而,未来的历史学家们将一定在不忽略那些污点和罪过的情况下,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的毛泽东时代(无论他们可能对这一点作出其他什么判断),作为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现代化时代之一,作为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利益和人类利益的时代,载入史册。
——[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时代的遗产》,转引自余飘主编《中外著名人士谈毛泽东》,大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239页
材料3 邓小平是20世纪末最杰出的政治人物。他作为经济改革的先驱者之一,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实行开放政策,对世界事务的影响即使不延伸到21世纪以后,也很可能延伸到21世纪的很长时间。
邓小平将作为中国现代化之父,因而也是世界经济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之一的设计师载入史册。
——[英]托尼·沃克:《市场改革的先驱者》,见《英国金融时报》,1997年2月20日,转引自齐欣等编译《世界著名政治家、学者论邓小平》,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5页
材料4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说过:“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都产生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实践进程中,也都是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服务的。
——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3年7月1日
请根据以上材料思考下列问题:
1.如何看待毛泽东思想。
2.如何评价邓小平理论。
3.如何评价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所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A 3.D 4.C 5.C 6.C 7.A
8.D 9.B 10.D 11.C 12.B 13.C 14.A
15.D16.D17.D
二、多项选择题
1.AB 2.ABCD 3.BCD 4.ABCD 5.BCD
6.ABCD 7.ABC 8.ABC 9.ABCD 10.ABCD
11.ABCD 12.AB C13.ABC 14.ABCD 15.ABCD
16.ABCD 17.ABCD
三、辨析题
1.要点:正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同时又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不断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从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2.要点:正确。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毛泽东晚年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犯有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3.要点:正确。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所产生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第一个成果。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互相联系的基本观点,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4.要点:正确。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保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人民群众则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所以,“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5.要点:正确。统筹兼顾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历史经验,是处理各方面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统筹兼顾,就是在党和国家工作中,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事关全局的主要工作和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坚持统筹兼顾,就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四、简答题
1.要点:毛泽东于1938年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他之所以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源于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在第一次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我们党经历过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特别是土地革命时期,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学说应用于中国实际,创建了工农红军,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和工农政府,实行工农武装割据,连续击退国民党军队的多次“围剿”;在国民党统治下的白区,也在艰苦的条件下,发展了党和其他革命组织,展开了群众革命斗争。这一切都是由于从中国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结果。但这一时期内,特别是由于1931年开始在党内占领导地位的“左”倾路线,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使中国革命遭受严重挫折,几乎陷入绝境。错误和挫折教育了党,在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后,开始从理论上系统地总结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教训,为中国革命提供完整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1938年毛泽东正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他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之一部分而与这个民族血肉相连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
2.要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使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经列宁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都带有中国的特性,带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进一步民族化和具体化。
3.要点: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因此他们从来不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具体论断可以无条件地适用于任何时间和地点,相反,他们总是强调不能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成不变的教条随意搬用。马克思主义者的任务是结合着各个国家不同时期的具体实际,将它进一步加以民族化、具体化,这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之意。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就必须将其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虽然对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是适用的,但将这些普遍真理应用于中国的具体实践却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因为在旧中国这样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中国共产党人面对着特殊国情,不仅中国革命的条件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所分析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极为不同,而且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具体道路同西方资本主义各国社会历史发展的道路也极不相同;同样,在新中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改革,也不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要真正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也证明,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不仅因为它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科学思想的结晶,而且主要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它同中国人民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发生了联系,是因为被中国人民所掌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4.要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使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经列宁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都带有中国的特性,带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进一步民族化和具体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的双向运动,它既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又总结实践经验以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实际马克思主义化的双向结合的过程。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也就是毛泽东强调的“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要把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提升为理论,也就是毛泽东强调的“使中国革命丰富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也就是毛泽东强调的使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5.要点: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实事求是,就是不断地深化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找出适合中国情况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确定我们党领导人民改造中国、建设中国的战略策略,实现推动历史前进的目标。群众路线,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形成的党的根本工作路线。独立自主,就是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同时积极争取外援,开展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学习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物。毛泽东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党的全部工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艰苦奋斗中形成了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这些立场、观点和方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6.要点: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重大理论成果。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时代主题的变化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根据。
1982年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它的提出标志了邓小平理论的初步形成。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对“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指出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这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确立。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了“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指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党的十五大郑重地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确定为党在一切工作中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翌年又写进了宪法。
7.要点: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成果,是继毛泽东思想之后的又一个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互相联系的基本观点,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些基本观点的真理性已经被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所证明。
在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中,有着极为丰富的思想内容,其中主要有: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关于改革开放的理论,包括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的理论;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关于军队和国防建设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关于“一国两制”理论,等等。
总之,邓小平理论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个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8.要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个重大理论成果。它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后,尽管我们所面临的时代主题、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但是国际、国内和党内的情况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党的自身状况,都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正是在上述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的背景下,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将治党治国治军新的经验加以概括和总结,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面对在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的重大的现实问题,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进行了艰苦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经过长时期思考并集中全党的集体智慧,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第一次提出了“三个代表”的要求:“只要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代表,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在同年5月的一次讲话中,他又指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2001年,江泽民在纪念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正确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问题,提出了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任务,使“三个代表”要求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的建党纲领。2002年11月,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科学阐述了“三个代表”的时代背景、历史地位、精神实质和指导意义,阐明了贯彻“三个代表”的根本要求,提出要把“三个代表”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体现在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党的十六大高度评价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翌年又写进了宪法。
2003年7月,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系统的科学理论”的内涵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从而确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以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根本指针的地位。
9.要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集中体现在“三个代表”论断上,即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保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人民群众则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三个代表”三句话的“要求”,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是对“三个代表”“要求”的系统展开。
10.要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11.要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12.要点: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发展。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五、论述题
1.要点: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
第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毛泽东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深刻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和极端重要性,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途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为党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毛泽东为实现这个任务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不仅在中国深深地扎下了根,而且开了花,结了果。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形态,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所建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奋斗方向、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指导着党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推向前进。
第二,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任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找到了一条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在此基础上又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苦探索,并取得了重要的理论成果,提出了许多很有启发性的论断。我们不仅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而且积累了在中国这样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虽然,今天的形势有了重大的变化,但是毛泽东思想中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那些正确主张,为我们正在进行的事业继续提供着十分宝贵的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
第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毛泽东思想主要形成和成熟于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与我们今天面临的矛盾和任务有很大的不同。但这丝毫没有减弱和降低毛泽东思想的时代价值。这不仅因为历史不能割断,如果不了解毛泽东思想,就不能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深刻的认识,而且因为毛泽东思想包含的许多基本原理、原则和科学方法,是有普遍意义的。毛泽东追求的中华民族重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理想,提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强调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依然是中国人民不断奋进的精神动力。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
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有一个怎样科学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关系到怎样看待党和国家过去几十年奋斗的成就,关系到党的团结、国家的安定,也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前途,不仅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要点:第一,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第二,它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第三,它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第四,总体来说,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理论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邓小平理论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邓小平理论是我们需要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3.要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第一,它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在即将进入21世纪的时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提出了实现理论创新的新的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前进最终是由生产力发展决定的,同时是由先进文化引导的,是由人民群众推动的等基本原理,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统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相互促进的进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表明我们党对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一系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对我们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长期的指导意义。
第二,它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
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的根本指针。我们在实现这个宏伟目标的征程中,将长期面对如何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如何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如何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等重大课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重大课题提供了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
第三,它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紧密联系起来,赋予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和任务以丰富的时代内容,确定了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我们党就能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4.要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的进程,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党在幼年时期,由于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都不足,对中国的历史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不甚了解,还不善于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使中国革命走了一段弯路。遵义会议以后,党的理论和实践终于走上了正确轨道。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面对着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两大历史任务,在理论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并在实践上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着中国革命的性质、特点、动力、对象和前途,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初步探索了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点的科学指导思想,从而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毛泽东开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围绕怎样使社会主义具有充分的生机和活力,发挥它固有的对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胜利、挫折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以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主题,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引导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前进,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着怎样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个主题,根据党的历史方位的变化,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实现了我们党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从而继续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继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先后产生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理论成果,都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们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一个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它们辩证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这个进程还在继续之中,它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进一步发展。
5.要点: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与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中国发展的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这个思想进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重要方面。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和党的八大为标志,开始探索社会主义的发展理论,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弥足珍贵,对实践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发展遭到挫折,教训深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形成了以邓小平发展思想为鲜明主题的邓小平理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又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并相继实施了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等重大发展战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的发展思想。
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为我国提供了新的发展起点。但是,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征途上面临着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新问题。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关键的阶段,面临着两种前景:一是经济社会继续向前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现代化;二是经济停滞,社会矛盾加剧,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我们能否争取前一种而避免后一种结果,这取决于我们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在深刻总结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理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在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科学发展观既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和问题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更是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选择。
科学发展观是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进一步丰富了党的执政理念,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根本指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富民安邦的行动纲领,对实现文明发展、和平发展、又快又好发展,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极其重大而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科学发展观为我们提供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必将不断开拓新的境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会取得新的成果。
六、材料分析题
(一)要点:
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
2.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问题之所以要由中国人自己来解决,是因为:第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中国人对本国的实际有更多的了解。第二,中国是一个大国,任何外国人都不可能解决、也解决不了中国的问题,必须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和智慧。第三,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是中国人自己的事,也只能依靠本国人自己的力量和智慧来解决。
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问题,必须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坚持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把基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同时,也要积极争取国外的援助和支持,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二)要点: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不是在个别的方面,而是在许多方面以其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构成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主要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理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其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思想和行动。
2.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互相联系的基本观点,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些基本观点的真理性已经被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所证明。邓小平理论集中反映了1978年以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振兴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部分,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围绕着不同的主题,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大理论成果,后者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它们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行动指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