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拉动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

拉动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6.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8.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认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属于( )。

A.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

B.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

C.不同的经济制度的范畴

D.不同的生产关系的范畴

2.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既可以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又可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处理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效率和公平等关系方面,能够比西方国家做得更好和更有成效。这是因为( )。

A.我国既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又允许和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我国既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又允许和鼓励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C.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D.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同四项基本原则结合在一起的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 )。

A.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B.能确保经济总量的平衡

C.可实现经济结构的平衡

D.可保障社会公平

4.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社会主义可以实行市场经济在理论认识上的最大突破是( )。

A.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B.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C.市场经济是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

D.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是( )。

A.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B.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C.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

D.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6.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决定实行这一制度的理论依据是( )。

A.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性质

B.所有制结构和分配结构

C.发展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

D.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

7.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一项( )。

A.生产方式的存在形式

B.经济运行的最好的方式

C.最重要的经济体制

D.基本经济制度

8.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其主导作用主要体现为( )。

A.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

B.对基建投资的控制力

C.对关键领域的控制力

D.对重要行业的控制力

9.我国现阶段处于主体地位的经济成分是( )。

A.国有经济

B.个体经济

C.高科技经济

D.公有制经济

10.现阶段,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股份合作制属于( )。

A.国有经济

B.集体经济

C.个体经济

D.私营经济

1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是( )。

A.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C.具有公有性质的经济

D.逐步向公有制过渡的经济

12.私营经济就其性质来说属于( )。

A.小私有制经济

B.以雇佣劳动为基础、存在着剥削与被剥削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

C.集体所有制经济

D.与外资企业一样性质的经济

13.我国现阶段的外资经济是指( )。

A.中外合资企业

B.中外合作经营企业

C.外商独资企业

D.“三资企业”中的外资部分

14.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的最好的结合点是( )。

A.实行股份制

B.实行股份合作制

C.实行企业的联合

D.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5.在下列收入中属于按劳分配性质的收入是( )。

A.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所得

B.外资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

C.股份制企业职工按股分红分收入

D.集体企业职工的工资奖金收入

16.我国现阶段存在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方式,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存在着( )。

A.私营经济

B.个体经济

C.集体经济

D.股份合作制经济

17.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指( )。

A.由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

B.由外延型向内涵型转变

C.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D.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18.我国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经济特征明显的发展中国家,农村全面实现小康,根本途径是( )。

A.退耕还林

B.科技兴农

C.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D.增加农民收入

19.现阶段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经营形式是( )。

A.集中经营

B.分散经营

C.家庭承包经营

D.专业户独立经营

20.“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这主要是因为( )。

A.农业属于国民经济中的第一产业

B.我国农业生产的物质技术条件比较薄弱

C.我国的改革率先从农村突破

D.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21.建国初期,为解决吃饭问题,我国将“北大荒”开垦成“北大仓”。今天,为了治理水土流失,防治沙漠化,我国抓住当前粮食等农产品相对充裕的有利时机,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草)。我国农业生产的这一变化表明( )。

A.我国粮食问题已经解决

B.我国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C.粮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D.植树种草成为当前发展农业的主要任务

22.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是( )。

A.解决和发展生产力

B.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C.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D.增强综合国力

23.邓小平提出的“两个大局”中的“第一个大局”的着力点是( )。

A.让条件较好的地区先富起来,以便示范、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

B.让条件差的地区先富起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让条件好的地方发展得慢一些,避免差距过大

D.让条件差的地方发展慢一些,避免造成资源浪费

24.面对经济全球化,我国应该( )。

A.加速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不断增强综合国力

B.抵御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保护民族经济

C.与发达国家结盟,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D.立足国际市场,发展外向型经济

25.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是( )。

A.加强原始创新

B.加强自主创新

C.加强集成创新

D.加强消化吸收再创新

26.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 )。

A.发展循环经济

B.实现可持续发展

C.改善生态环境

D.发展高科技产业

27.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线是( )。

A.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B.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C.注重依靠科技进步

D.提高劳动者素质

28.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是( )。

A.科技

B.人才

C.教育

D.经济29.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基础是( )。

A.公有制

B.非公有制

C.公平准入

D.现代产权制度

30.在收入分配过程中,无论是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还是注重社会公平,其实质是( )。

A.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B.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C.以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为出发点

D.如何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问题

二、多选题

1.“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邓小平这一论断的内涵是( )。

A.计划和市场都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

B.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方式

C.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D.计划和市场是不能兼容的

2.我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 )。

A.有国家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

B.计划和市场各自发挥作用的市场经济

C.全竞争的市场经济

D.初级市场经济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某些共同特征,这些共同特征是( )。

A.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基础性手段

B.企业是市场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C.政府运用间接手段对经济进行调控

D.所有的生产经营活动都受健全的法律体系规范和约束

4.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正确认识有( )。

A.它是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

B.它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体制

C.计划与市场两种调节手段相结合,是它的内在要求

D.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是( )。

A.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

B.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结构

C.在宏观调控上,能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D.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和经营

6.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宏观调控体系,在调控模式上必须实现的三个转变是( )。

A.由直接管理为主转向以间接管理为主

B.由以行政手段为主转向以经济、法律手段为主

C.由以行政、法律手段为主转向以经济手段为主

D.由以指令性计划为主转向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相结合

7.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应该包括( )。

A.金融市场

B.劳动力市场

C.技术、信息市场

D.商品市场和土地市场

8.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公有制经济的范围包括( )。

A.国有经济

B.集体经济

C.股份制企业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D.中外合资企业中的公有成分

9.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有( )。

A.股份制

B.股份合作制

C.租赁、承包制

D.国家独资经济

10.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 )。

A.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B.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C.公有资产在各个地方和产业中都占优势

D.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11.近年来城乡大量出现的股份合作制经济,是改革中的新事物,它的特征主要有( )。

A.是放开搞活国有小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

B.是集体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有效形式

C.企业职工既是劳动者,又是所有者

D.共同分配劳动成果,实行按劳分配与按股分红相结合

12.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所以要发展个体经济,因为它( )。

A.是解决我国劳动者就业的一条途径

B.能增强社会产品和繁荣市场

C.有利于满足人民生活的多种需要

D.能为国家提供资金积累

13.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表明,非公有经济( )。

A.在所有制结构中占主体地位

B.与公有经济可以共存

C.与公有经济共同推动生产力发展

D.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14.实现共同富裕是( )。

A.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B.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C.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

D.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

15.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

A.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要求

B.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C.共同成为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构成内容

D.表明个人收入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16.为了深入贯彻我国的现行分配制度,需要正确处理好的收入分配关系有( )。

A.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B.先富、后富与共富的关系

C.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关系

D.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关系

17.在注重社会公平的前提下,我国合理的收入格局应该是( )。

A.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B.提高低收入者的水平

C.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占少数

D.中等收入者占多数

18.我国现阶段存在按劳分配、经营收入、资产收益等多种分配形式,其经济依据是( )。

A.存在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B.存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

C.公有制内部实行多种经营方式

D.现阶段生产力状况及发展要求

19.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 )。

A.没有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标准实现

B.不能用每个劳动者实际付出的劳动时间来衡量

C.还必须通过商品、货币形式来实现

D.所指的“劳”还不是直接的社会劳动

20.个体生产经营的收入,按其性质来说是( )。

A.劳动所得

B.包含有一定的资产收益

C.包含有一定的经营收入

D.个体私有制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

21.在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中,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是( )。

A.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C.实行多种经营方式的要求

D.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都作出贡献

22.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就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其中包括( )。

A.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B.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

C.有效调节过高收入

D.坚决取缔非法收入

23.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新的产业格局,其主要内容是( )。

A.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

B.以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

C.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D.服务业全面发展

24.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是( )。

A.科技含量高

B.经济效益好

C.资源消耗低

D.环境污染少

25.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思想包含的内容有( )。

A.科技对经济发展起着第一位的变革作用

B.科技已广泛渗透到经济领域

C.科技在生产力诸要素中成为主要的推动力量

D.科技使管理日益现代化

26.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包括( )。

A.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B.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C.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发展

D.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

27.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要坚持的原则是( )。

A.循序渐进

B.节约土地

C.集约发展

D.合理布局

28.新型工业化道路相对于传统工业化道路而言,“新”在( )。

A.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

B.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

C.坚持城乡协调发展

D.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

29.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未来经济增长的核心是( )。

A.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

B.提高经济效益和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

C.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D.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

30.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要( )。

A.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B.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C.切实保护好自然环境

D.推动建设和谐世界

三、辨析题

1.市场对于社会资源配置有灵活而有效的导向作用,能保证社会生产各部门的持续协调发展和整个经济的稳定增长。

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实现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

3.衡量我国现阶段所有制结构改革的成绩,就看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大小。

4.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所以,公有制企业职工的收入是按劳分配的收入。

5.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会导致两极分化。

6.我国现阶段的私营经济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经济。

7.劳动收入都属于按劳分配收入,非劳动收入都属于剥削收入。

8.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随着它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下降而下降。

9.提高社会主义经济效益,就是以尽量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

四、简答题

1.简述建立和完善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体制的必要性。

2.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性。

3.简述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因。

4.如何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5.简述中共十六大报告中关于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理顺分配关系的主要思想。

6.为什么说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在人才?你认为作为创新型人才应具备哪些素质?

7.简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途径。

8.简述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性。

9.简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含义和基本要求。

10.简述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以及实施这一战略的意义。

11.简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含义和意义。12.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13.简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

五、论述题

1.什么是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到2020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和任务是什么?要抓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2.如何理解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我国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要从哪些方面入手?

3.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义是什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路是什么?

4.我国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依据和意义是什么?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实施区域发展战略?

5.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和意义是什么?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6.为什么说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

7.试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含义、主要特征和实现途径。

六、材料分析题

(一)

材料1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就是要对大家讲这个道理。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材料2 改革开放这二十年,告别了“大锅饭”,告别了凭票供应,告别了缺衣少食的贫困年代,中国人民的生活进入了历史最好的时期。1949年到199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44元增加到2162元,提高了48倍,其中最近这20年,就增加了2028元。城里人的生活水平也得到迅速提高,1949年人均现金收不足100元,1957年达到254元,1978年提高343元,1998年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425元,扣除物价因素,最近这20年实际增长22倍。

——《瞭望》,1999年第35期

请根据以上材料思考下列问题:

1.结合材料1,阐明邓小平“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的思想。

2.结合材料2、材料3,说明实行市场经济对我国发展带来的变化。

(二)

材料1 我国的一大国情是,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我国的资源总储量居世界第3位,但人均占有量居第53位,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大量不可贸易的资源如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的矿产资源国内供应能力、保障能力也不足。在45种重要战略性资源当中,到2020年时我们将有9种严重短缺,有10种短缺。所谓短缺是指某种资源的外贸依存度在40%~70%,外贸依存度超过70%以上为严重短缺。

——转引自李抒望《政工学刊》,2006年第6期

材料2 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综合能源利用效率约为33%,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外先进水平高40%。而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8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40%。机动车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5~25个百分点,矿产资源总回收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不久前,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发布了最新的“环境可持续指数”评价,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序中,中国位居第133位。

——《半月谈》,2005年第15期

材料3 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特别是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结构性的变化是非常显著的。这种变化既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也包括消费结构的变化。从经济结构变化看近几年我国呈现出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特征。重化工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去年已达67.6%。重化工业往往是高能源消耗、高资源消耗的产业,它的加速发展是造成近几年资源、能源紧张的最主要原因。从消费结构的变化看,特别是一些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在实现从传统的“吃、穿、用”到“住、行”的升级。消费结构的变化和升级导致了资源消费强度的增加、使用方向的变化。有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垃圾堆放量已接近65亿吨,人均年产废旧物资达400公斤。仅北京市每年扔掉的塑料袋就约23亿个,达1.87万吨,扔掉一次性塑料餐具约2.2亿个,达1320吨。如果消费者不分拣垃圾,回收者的成本就会增高,影响回收率。

——《半月谈》,2005年第15期

材料4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今后一个时期,人口还要增长,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的矛盾将更加突出。能源短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软肋”,淡水和耕地紧缺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这种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路子。

——温家宝:《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2005年6月30日

请根据以上材料思考下列问题:

1.分析材料反映的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如何理解材料4提及的“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要性及其意义。3.说明当前我国应当如何建设节约型社会。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C 3.A 4.D 5.C 6.D 7.D

8.A 9.D 10.B 11.B 12.B 13.D 14.D

15.D 16.A 17.C 18.C 19.C 20.D 21.B

22.C 23.A 24.A 25.B 26.A 27.B 28.B

29.D 30.D

二、多项选择题

1.BC 2.AB 3.ABCD 4.ABCD 5.ABC

6.ABD 7.ABCD 8.ABCD 9.ABCD 10.AB

11.ABCD 12.ABCD 13.BCD 14.ABCD 15.ABCD

16.ABCD 17.ABCD 18.ABCD 19.ABCD 20.ABCD

21.ABCD 22.ABCD 23.ABD 24.ABCD 25.ABCD

26.ABCD 27.ABCD 28.ABCD 29.ABCD 30.ABC

三、辨析题

1.要点:市场通过价格、供求、竞争机制的作用,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好的环节中去,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使经济富有活力和效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但是,市场也有盲目性和局限性,国家必须通过宏观调控,对市场活动加以有效管理和正确引导,不这样,经济就会出现混乱。这表明,单靠市场的作用并不能保证社会生产各部门的持续协调发展和整个经济的稳定增长。

2.要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让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形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因而应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要使经济富有活力和效率,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我国市场发育还不成熟,更需加快市场的培育和发展,但市场有其自发性、盲目性,因而国家必须对市场加以正确的指导和调控。我国是发展中大国,又处在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尤为重要。经验证明,微观越是放活,市场化进程越快,越是要求宏观调控。

3.要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决定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为了克服我国原有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的弊端,改革开放以来,恢复和发展了非公有制经济,从而使它们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所增长,这是必要的,也是不可避免的。

非公有制经济已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这对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增加就业,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但是,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大小,要根据我国现实生产力水平和客观需要来确定,不能简单地以它来衡量所有制结构改革的成绩,更不能以它来否定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4.要点: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在公有制经济中,职工向企业(进而向社会)提供劳动,企业依据职工向企业提供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所以,企业职工所得的工资、奖金等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性质的收入。由于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由于公有制企业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在公有制企业中还存在其他各种分配方式。例如,企业职工认购本企业股票所得的股息收入;以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入股,获得的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收入。此外,在现实生活中,公有制企业职工还可以从企业获得各种福利性收入等,但这些都不属于按劳分配性质的收入。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决定分配关系中按劳分配是占主体的分配方式,从整体看,按劳分配是公有制企业职工的主要收入来源。

5.要点: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提出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帮后富,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在个人收入分配方面,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因而在不同所有制经济成员之间出现了收入差距扩大的现象,这在现阶段有其合理性和不可避免性。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它有利于充分利用社会闲散资金和富余劳动力,活跃城乡市场,方便人民生活,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就业渠道,减轻就业压力,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居民收入,对促进社会稳定起了积极的作用。我们在支持和保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同时,依法加强对它们的引导、管理和监督,使其健康发展。我们还通过税收政策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手段,合理调节分配关系,扶持低收入群体,防止两极分化。所以,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不但不会导致社会两极分化,相反,能够加快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

6.要点:我国现阶段的私营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私有制经济。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它必然与占优势的公有制经济发生多方面的联系,并受公有制经济的巨大影响和制约,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不能认为它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经济。

7.要点:按劳分配是公有制在分配领域的体现,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的劳动收入才属于按劳分配所得。所以,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中职工的工资都不属于按劳分配。非劳动收入中既有剥削收入,也有非剥削收入,如投资股票、债券的收益、储蓄存款的利息等就属于不带剥削性质的非劳动收入。

8.要点:随着国家工业化和经济现代化的进程,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的下降,是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必然结果,是合乎经济发展规律的现象,但这丝毫不意味着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地位和作用的下降。我国人口众多,绝大部分人生活在农村,这样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基础,它在我国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把加强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是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

9.要点:经济效益是指经济活动中劳动占用或劳动消耗与所取得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的对比关系,即生产要素的投入与有效产出的对比关系。经济效益的量的规定,是一个相对量,而不是一个绝对量。经济效益的质的规定,是劳动成果必须符合社会需要,或者说是有效的产出。上述命题只表述了经济效益的量的规定,而忽视了经济效益的质的规定,因而是不完全的。

四、简答题

1.要点:实践已经证明,我国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已不再适应现实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必须建立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二者是统一的,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适应供求变化,体现竞争原则,又要努力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克服市场自身存在的某些缺陷,促进经济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是经过艰辛探索而取得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改革成果,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一个崭新的创造性的发展。

2.要点:我国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总的说来比较低,而且发展很不平衡,既有现代化的大生产,又存在以手工劳动为主的农业和手工业。这种不同层次的生产必须要求多种所有制的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同它相适应,才能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由此可见,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就是说,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又是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也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3.要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坚持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这是因为,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实现有效结合的形式必须多样化,公有制企业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必然多样化,这就决定了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的多样性,就不可避免地要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没有按生产要素分配,就不会有真正的市场机制,就不可能进一步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不利于这些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所以,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就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允许和鼓励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否认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可能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混合所有制经济单位中,就存在着按劳分配和按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收入分配方式。按生产要素的分配方式和收入来源,随着改革的深入,有多样化的趋势。

4.要点: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必须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1)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国有经济,确保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2)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3)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发展。

5.要点:(1)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分配关系,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的发挥。(2)调整和规范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3)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4)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6.要点:(1)世界范围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是国家竞争力和实现发展的第一资源。创新型科技人才是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是科技新突破、发展新途径的引导者和开拓者,是国家发展的宝贵战略资源。(2)在当代中国,要成为一名创新型科技人才应具备的主要素质和品格是:具有高尚的人才理想;具有追求真理的志向和勇志;具有严谨的科学思维能力;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广阔的国际视野、敏锐的专业洞察力;具有强烈的团结协作精神;具有踏实认真的工作作风。

7.要点: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和总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途径有:(1)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方针,巩固、完善支农惠农政策;(2)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繁荣农村经济;(3)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村经营体制的创新;(4)发展农村公共事业,重点加强农村水利、电网、道路、沼气等基础设施建设;(5)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努力做好农民增收工作。

8.要点: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近年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但粗放发展方式依然存在,乱征地、环境污染等已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风险因素,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为此,必须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9.要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技的战略基点,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作为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国家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本要求是:遵循“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创造良好环境,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依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

10.要点: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代人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发展模式,实质是使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国家战略,是在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自身需要和面临的基本国情的必然选择。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坚持计划生育、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落实节能减排要求,发展循环经济;增强全民环保意识,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结构和消费方式。

11.要点: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所谓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将节约的理念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提高资源利用率,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谓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保障我国经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强化自然资源管理,切实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问题。

12.要点: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

13.要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形成区域协调发展的机制;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就业、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五、论述题

1.要点:(1)科教兴国战略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和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2)建设创新型国家,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要把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3)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4)要抓好的工作:实施正确的指导方针,努力走中国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坚持把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环境,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发展创新文化,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

2.要点: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这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保障。

我国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2)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3)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全面改善城乡人居环境;(4)切实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3.要点:第一,经济发展方式既涵盖要素结构的变化,又包括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的变化,也包括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状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要求从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集约型增长,又要求从通常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第二,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好地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深刻地反映了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的要求;更全面地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要求。

第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实现以下“三个转变”:(1)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2)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3)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4.要点:(1)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由于自然、社会、历史等诸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地区之间差距较大,合作机制不健全,功能布局不合理。逐步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贯彻“两个大局”战略思想的必然要求,是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增强发展合力、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共同富裕、促进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从现在到20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西部以及“老少边”地区。

(2)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是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3)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通过国家支持、自身努力和区域合作,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东北地区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在改革开放中实现振兴。中部地区要依托现有基础,提升产业层次,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东部地区要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率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率先发展和改革中带动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财政投资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

5.要点:(1)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

(2)又好又快准确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内涵。强调又好又快在当前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倡导又好又快发展,有助于各级领导干部切实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因此,提出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它深刻地反映了科学发展的内在规律,丰富和发展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导方针。

(3)要更深刻、更自觉地把握经济发展规律,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切实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要深化财税、金融、计划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要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6.要点:(1)现代农业是以资本高投入为基础,以工业化生产手段和先进科学技术为支撑,有社会化的服务体系相配套,用科学的经营理念来管理的农业形态。

(2)现代农业建设进程的快慢、成果大小,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进展和成效;发展现代农业,是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发展滞后、难以适应工业化和城镇化需要的重要举措;发展现代农业,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根本途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一是增加农业投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设施支撑;二是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科技创新支撑;三是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建设完备产业体系,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支撑;四是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市场体系支撑;五是大力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人力资源支撑。

7.要点:党的十六大从我国国情出发,根据信息时代对工业化的要求,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即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经济发展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要特征是: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途径是:坚持工业化与信息化的相互推动;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和现代服务业(如动漫创意、文化产业、产品外包等)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充分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

六、材料分析题

(一)要点:

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的思想主要有下列含义:第一,相对于发展生产力这个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来说,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和方法,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效地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国家要搞经济建设,而市场经济能推动经济建设的发展。实践证明,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正是在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问题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的体制找到了结合点。第二,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因而不能将实行哪种经济体制作为区分两种制度的标志。区分两种制度的根本标志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虽然方法上与资本主义社会相似,但却有根本的不同。这就是说,市场经济既有共性和普遍性,也有因社会制度不同、国情各异而造成的个性与特殊性。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在于所有制基础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私有制为主体。

2.实行市场经济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迅速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二)要点:

1.材料1反映出我国虽然是一个资源大国,但并不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占有的资源相对短缺,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资源匮乏的状况会更加严重,对外依赖性会增强。材料2、材料3反映出我国经济虽然高速发展,经济结构在发生变化,但仍然没有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资源消耗严重,综合能源利用效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资源消费强度增加,浪费现象严重。这一切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我们在资源和环境方面也付出了巨大代价。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消耗高,浪费大,污染重。我国资源支撑这种粗放的经济增长已经难以承受。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建设节约型社会,就是要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事业,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是一项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

3.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与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以节约使用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推动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科技和教育等多种手段,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全面节约资源,加快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建立节约型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城市建设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