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对外开放的伟大实践

我国对外开放的伟大实践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外开放是当代中国最伟大的实践之一。对外开放作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保持积极态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的对外开放思想,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邓小平的论述与党和国家历次重要会议的决议。五是进一步明确指出,对外开放的地域要扩大,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开放的格局、继续办好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扩大开放沿边地区,加快内陆省、自治区对外开放的步伐。

第五节 我国对外开放的伟大实践

对外开放是当代中国最伟大的实践之一。对外开放作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保持积极态度。对外开放要大胆闯、大胆冒,但在实际操作中又强调稳妥和小心谨慎。邓小平指出:“改革、开放是有风险的,要讲究稳妥。”[60]之所以强调稳妥,强调小心谨慎,是因为中国的对外开放是一项崭新的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照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只有小心谨慎,才能保证对外开放顺利进行,才能避免在对外开放中出现不必要的失误。

1.理论创新,在实践中形成对外开放思想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的对外开放思想,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邓小平的论述与党和国家历次重要会议的决议。我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使我们的思想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首先,明确提出了实行对外开放的战略方针。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61]。1982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明确提出了实行对外开放的战略方针,指出:“实行对外开放,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是我国坚定不移的战略方针。我们要促进国内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大力扩展对外贸易。要尽可能地利用一些可以利用的外国资金进行建设,为此必须做好各种必要的准备工作,安排好必不可少的国内资金和各种配套措施。要积极引进一些适合我国情况的先进技术,特别是有助于企业技术改造的先进技术,努力加以消化和发展,以促进我国的生产建设事业。”[62]

其次,阐明和论证了对外开放的必要性。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指出:“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必须认真总结我国的历史经验,认真研究我国经济的实际状况和发展要求,同时必须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管理方法。”[63]《决定》阐明和论证了对外开放政策及其必要性,指出:“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指出,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开拓了世界市场,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的闭关自守状态已经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所代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已成为世界性的了。在当代,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加迅速,尽管国际关系错综复杂,矛盾重重,但从总的方面来说,国际性的经济技术联系仍然很密切,闭关自守是不可能实现现代化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把对外开放作为长期的基本国策,作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措施,在实践中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今后必须继续放宽政策,按照既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又要实行统一对外的原则改革外贸体制,积极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的规模,努力办好经济特区,进一步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利用外资,吸引外商来我国举办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和独资企业,也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有益的补充。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开拓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学会组织国内建设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两套本领。”[64]

2.提升对外开放战略,丰富对外开放思想

20世纪80年代前期,沿海地区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如何进一步发展呢?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提出了扩大对外开放深度和广度的经济发展战略,形成了对外开放理论的新概括。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只有以更加勇敢的姿态迈向世界经济舞台,正确选择进出口战略和利用外资战略,进一步扩大同世界各国经济技术合作与贸易交流,才能加快我国科技进步和提高我国的经济效益。

十三大报告指出:“必须根据国际市场的需要和我国的优势,积极发展具有竞争力、见效快、效益高的出口产业和产品,大力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合理安排出口商品结构,多方位地开拓国际市场,以争取出口贸易较快地持续增长;同时,积极发展旅游业,发展劳务出口和技术出口,努力增加非贸易外汇收入。进口的重点要放在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上。凡是适宜于国内生产的重大设备和其他产品,要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做到立足于国内。积极发展替代进口产品的生产,采取必要的政策和措施,加快国产化进程。为了更好地扩大对外贸易,必须按照有利于促进外贸企业自负盈亏、放开经营、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的方向,坚决地、有步骤地改革外贸体制。”[65]关于利用外资,十三大报告指出:“对于国外资金的利用,要根据偿还能力和国内资金、物资配套能力,保持适当的规模和合理的结构,大力提高外资使用的综合经济效益。要进一步健全涉外经济立法,落实优惠政策,改善投资环境,使外国企业家能够按照国际惯例在我国经营企业,以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66]关于逐步推进开放的广度,十三大报告指出:“必须继续巩固和发展已初步形成的‘经济特区一沿海开放城市一沿海经济开放区一内地’这样一个逐步推进的开放格局。从国民经济全局出发,正确确定经济特区、开放城市和地区的开发与建设规划,着重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开展同内地的横向经济联合,以充分发挥它们在对外开放中的基地和窗口作用。”[67]

总结实践经验,形成对外开放理论的新概括。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江泽民在《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中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并对对外开放理论做了新概括:一是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改革开放作为必须坚持的两个基本点之一。二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三是进一步明确了外资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四是进一步明确了经济特区姓“社”不姓“资”。五是进一步明确指出,对外开放的地域要扩大,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开放的格局、继续办好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扩大开放沿边地区,加快内陆省、自治区对外开放的步伐。六是强调利用外资的领域要拓宽,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继续完善投资环境,为外商投资经营提供更方便的条件和更充分的法律保障。七是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促进对外贸易多元化,发展外向型经济。八是实行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应当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封闭只能导致落后。

提出要深化改革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1993年11月,十四届三中全会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决定专门论述了深化对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问题,形成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的新思考。主要阐述了以下的重要思想:一是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经济合作,发挥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发展开放型经济,使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实现互接互补;依照我国国情和国际经济活动的一般准则,规范对外经济活动,正确处理对外经济关系,不断提高国际竞争能力。二是实现全方位开放。继续推进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地带,以及沿边、沿江和内陆中心带的开发开放,充分发挥开放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快主要交通干线沿线地带的开发开放;鼓励中西部地区吸收外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促进经济振兴;统筹规划,认真办好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形成既有层次又各具特点的全方位开放格局。三是进一步改革对外经济贸易体制,建立适应国际经济通行规则的运行机制。四是积极引进外来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改善投资环境和管理办法,扩大引进规模,拓宽投资领域,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

3.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对外开放思想走向成熟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正经历一场全新的科技革命:以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能源技术和纳米技术等为代表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科技创新出现群体突破态势,新的技术群和新的产业群蓬勃发展;科学技术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密集创新时代;许多重大创新出现在学科交叉领域,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互渗透;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技术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科技与经济、教育、文化、社会等的联系日益紧密。同时,发达国家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新阶段,发展中国家正在现代化道路上赶超,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来自知识密集型产业。在这种情况下,真正占主导地位的资源和生产要素,既不是农业经济时代的土地和劳动,也不是工业经济时代的有形资本,而是知识。知识正成为诸生产要素中最具活力、最重要的因素,是联系、组织、带动其他要素的核心,知识经济的社会形态正成为现实,综合国力竞争成为各国之间斗争与合作的主要内容,对各国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以信息技术革命为核心的新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结构变革的同时,还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经济全球化呈现出全方位发展的态势。世界各国之间、各地区之间在经济、贸易、投资、金融等领域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依存大大加深,经济间相互交流的障碍不断减弱,经济融合的需求在日益加强。

面对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现状,从国内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项事业迅速发展,为我们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国际上,冷战结束,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在经济领域,随着欧盟一体化进程的发展,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东亚地区经济合作的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为我们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因此,21世纪头20年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总目标,就是在这20年内推进现代化建设和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一步打好基础。

从1980年开始,中国开始加入国际社会的新进程。1980年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我国1979年提出的希望加入这两个组织的要求进行审议,我国很快加入了这两个最重要的经济组织。1989年,中国以观察员身份加人了另一个重要的区域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APEC)。随后,中国不但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一个积极成员,而且对亚太经合组织一些规划的制定也发挥了自己的积极作用和影响。我国还积极参与了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如东盟自由贸易区、东北亚经济合作区等等。2001年11月,中国经过长达13年多的艰苦而努力的谈判,终于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它是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也是中国调整与世界关系的重要标志。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不仅表明中国融入世界的决心,也说明中国今后将按国际经济准则行事的发展趋势。中国通过与国际社会关系的改变,改变着中国国内的许多经济法律制度,也改变着中国人的思想观念。这一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理论走向成熟,主要表现在:

首先,提出了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新举措。1997年9月,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做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报告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纲领。坚持和完善、扩大对外开放,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战略。十五大报告在阐明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战略时,要求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指出:”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面对经济、科技全球化趋势,我们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发展开放型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国民经济素质提高。”(人民日报,1997.09.22)其具体要求是:一是“以提高效益为中心,努力扩大商品和服务的对外贸易,优化进出口结构。坚持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进一步降低关税总水平,鼓励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深化对外经济贸易体制改革,完善代理制,扩大企业外贸经营权,形成平等竞争的政策环境。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和全球多边贸易体系。”(人民日报,1997.09.22)二是“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有步骤地推进服务业的对外开放。依法保护外商投资企业的权益,实行国民待遇,加强引导和监督。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完善和实施涉外经济贸易的法律法规。正确处理对外开放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人民日报,1997.09.22)三是“进一步办好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鼓励这些地区在体制创新、产业升级、扩大开放等方面继续走在前面,发挥对全国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人民日报,1997.09.22)

其次,适应新形势,对外开放思想进一步系统化。2001年11月,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和参与经济全球化进人新的历史阶段。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能够在多边、稳定、无条件最惠国待遇原则下发展开放型经济,逐步消除一些成员对我国的歧视性贸易限制,并在参与制定国际经济贸易规则的过程中,推进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进一步拓展。在2002年“5·31”讲话中,江泽民明确指出:“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光明日报,2002.06.01)“5·31”讲话使我国的对外开放理论进一步系统化、具体化,为我国新的历史时期对外开放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其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江泽民从世界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依存带来了相互合作的需要;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不同的文明要扬长避短,取长补短,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而不能相互排斥;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明显上升,我国要想在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抓住机遇,发展经济,发展经济因而也成了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等方面进一步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第二,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思路。江泽民进一步就我国对外开放的具体思路做了全面而深入的论述,为我国的对外开放实践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首先,他进一步明确了对外开放是一项基本国策。它是符合当今时代特征和世界经济技术发展规律要求的,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其次,指明了进一步扩大开放的规模,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具体途径:一是继续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二是以提高效益为中心,努力扩大商品和服务的对外贸易,优化进出口结构;三是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最后,强调为对外开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江泽民特别重视对外开放的良好国际环境的建立,要求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基础上的外交关系,为我国的对外开放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和平的国际环境。第三,正确处理对外开放过程中的各种关系。对外开放工作事关重大,但又十分复杂,只有分清轻重缓急,抓住重点和主要矛盾,才能顺利推进开放进程,江泽民明确提出了要正确处理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扩大开放与抵御化解风险的关系和积极“引进来”与努力“走出去”的关系。

再次,实施“走出去”战略,努力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2002年11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走出去”战略,主要是指国家鼓励在国际竞争中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内企业,有计划、有步骤地到国外特别是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办厂,以实现从产品到要素、从资本到技术,全面地、主动地进人国际市场,其目的在于开拓“两个市场”,利用“两种资源”,实行“双向开放”。十六大报告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做了具体的阐述。一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空间,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二是进一步扩大商品和服务贸易。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努力扩大出口。坚持以质取胜,提高出口商品和服务的竞争力。优化进口结构,着重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深化外经贸体制改革,推进外贸主体多元化,完善有关税收制度和贸易融资机制。三是进一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逐步推进服务领域开放。通过多种方式利用中长期国外投资,把利用外资与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组改造结合起来,鼓励跨国公司投资农业、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引进海外各类专业人才和智力。改善投资环境,对外商投资实行国民待遇,提高法规和政策透明度。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交流和合作。在扩大对外开放中,要十分注意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走出去”战略的提出,使我国开放途径不断拓宽,开放政策不断深化,实现了我国开展对外经济合作的重大跨越。我国对外开放从“引进来”的模式,到提出并实行既“引进来”又“走出去”的新模式,是我们党紧紧依据历史条件的变化,勇于实现理论与政策创新的成果。

最后,科学发展观是新世纪新阶段对外开放的重要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指导思想。

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指明了方向。一是完善对外开放的制度保障。按照市场经济和世界组织规则的要求,加快内外贸一体化进程,形成稳定、透明的涉外经济管理体制,创造公平和可预见的法制环境,确保各类企业在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中的自主权和平等地位。依法管理涉外经济活动,强化服务和监督职能,进一步提高贸易投资的自由化、便利程度。建立健全外贸运行监控体系和国际收支预警机制,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二是更好地发挥外资的作用。抓住新一轮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结合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更多地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注重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继续发展加工贸易,着力吸引跨国公司把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我国,引导加工贸易转移升级。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拓宽投资领域,吸引外资加快向有条件的地区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领域扩展,力争再形成若干外资密集、内外结合、带动力强的经济增长带。三是增强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能力。鼓励国内企业充分利用扩大开放的有利时机,增强开拓市场、技术创新和培育自主品牌的能力。提高出口商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发展服务贸易,全面提高出口竞争力。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完善对外投资服务体系,赋予企业更大的境外经营管理自主权,健全对境外投资企业的监管机制,促进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积极参与和推动区域经济合作。

2004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要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针对对外开放,特别强调掌握对外开放的主动权,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把握“两个坚持”。一是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密切关注世界经济形势变化,制定和实施正确的涉外经济方针政策,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二是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注重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既立足于国内需求又大力开拓国际市场,既充分用好内资又有效利用外资,既依靠和开发国内人力资源又借助和引进国外智力。提高引进外资质量,坚持引进先进技术和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提高自主开发能力;保护知识产权,增强关键行业和领域的控制力,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推动建立健全妥善应对国际贸易争端的机制,善于运用国际通行规则发展和保护自己。

2005年5月31日胡锦涛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2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对外开放,对外贸易和引进外资规模不断扩大,水平不断提高,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全方位开放日益发展,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新形势下,我国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国内经济和国际经济的互动明显增强。这既给我国改革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也提出了严峻挑战。怎样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推动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始终是关系我国改革发展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胡锦涛指出,要发挥好对外开放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新发展和我国改革发展的新形势,进一步树立全球战略意识,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当前,尤其要重视以下几点:一是要着力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实施以质取胜的战略,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出口竞争力,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要在充分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同时,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产品和服务出口,扩大附加值高的产品出口,提高加工贸易的产业层次并增强国内配套能力。二是要着力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要根据我国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利用外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不断优化引进外资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更好地把引进外资向提升国内产业结构、技术水平结合起来,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企业改革改组改造结合起来。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出发点,着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做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三是要着力实施“走出去”战略。要进一步完善对外投资的法津法规和服务体系,赋予企业更大的境外经营管理自主权,健全风险防范机制,促进形成“引进来”和“走出去”有机结合的双向对外开放格局。四是要着力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要加强对外开放的制度保障,创造良好法制环境,完善公平贸易政策,规范市场运行秩序,健全市场信用体系,改进市场监管体系,形成稳定、透明的涉外经济管理体制。要完善对外贸易运行监控体系和国际收支预警机制,切实维护国家根本利益和保障国家经济安全。胡锦涛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特别是要按照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的要求,高度重视对外开放工作,加强对新形势下对外开放工作特点和规律的研究,进一步提高做好对外开放工作的本领、要紧紧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根据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国际贸易的新发展,抓紧研究和解决一些关系全面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重大问题,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政策措施,有针对性地部署和加强工作,推动我国对外开放工作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党的十七大对新形势下改革开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中央报告指出:“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深化沿海开放,加快内地开放,提升沿边开放,实现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立足以质取胜,调整进出口结构,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积极开展国际能源资源互利合作。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强双边多边经贸合作。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注重防范国际经济风险。”[68]第一,报告强调要“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这是针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提出的新要求,为今后一个时期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指明了方向。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就要不断完善我国市场开放法律体系,实现政府管理行为的法制化,增加政府行为的透明度,这是形成新优势的根本保证。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和国际标准严格管理输出商品质量、国际技术转让的合同签订、对外投资的资本运作、海外企业的资产评估及信用评级等,是形成新优势的前提。提升我国传统产业水平,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技术升级,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是形成新优势的基础。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鼓励企业坚持技术创新,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是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关键。第二,报告提出利用外资方式、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的两个创新。创新利用外资方式是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国利用外资的内外部条件都发生了质的变化,现有的引资方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着眼于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引导跨国并购向优化产业结构方向发展,放宽中西部地区外资进入的行业限制。完善并购环境,建立跨国并购的法律体系;继续优化软硬件环境建设,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支持外资研发机构与我国企业和科研院校开展合作,更好地发挥技术共享、合作研究、人才交流等方面的溢出效应;鼓励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外包企业承接本公司集团和其他企业的外包业务,提高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水平;有效利用境外资本市场,鼓励具备条件的境外机构参股国内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逐步扩大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规模。我国已进入对外投资快速增长的新阶段,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意义重大。长期以来,我国对外投资的方式多以国际工程承包、劳务合作为主,现在这些传统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我国对外投资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是构筑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重要路径。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开展跨国并购,有效提高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的国际化经营水平。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在全球整合资源链,树立自己的国际知名品牌,打入国际主流市场。二是积极开展国际能源资源互利合作。推动在资源富集地区进行能源资源开发、农业项目综合开发和远洋渔业资源开发,建立多元、稳定、可靠的能源资源供应保障。三是开展境外加工贸易。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可以有效释放我国已经形成的充足生产能力,规避贸易壁垒,带动相关产品的出口。目前,我国已启动八个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的建设,从政策、资金、配套服务等方面积极支持企业“走出去”。四是有序推动对外间接投资。以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等方式,拓展境外投资渠道,逐步形成以企业和居民为主体的对外间接投资格局。第三,报告强调要把自由贸易区建设提到战略的高度。近年来,全球自由贸易区发展势头迅猛,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其提到与多边贸易同等重要甚至更加优先的地位。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为我们在加入世贸组织后,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式。自由贸易区是比多边贸易体制更高水平的开放。自由贸易区是世贸组织最惠国待遇的一种例外,指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多边承诺基础上,进一步相互开放市场,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自由贸易区已成为大国开展战略合作与竞争的重要手段。自由贸易区正在加速改变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因为,自由贸易区已经超越了经济范畴,兼有外交、政治方面的战略意义。它通过更加优惠的贸易和投资条件,将成员的经济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经济利益的融合又加强了成员之间的政治、外交关系,形成各种利益共同体。这一趋势使国家之间的竞争演变为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竞争。自由贸易区的大发展,对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产生重大影响,使我国和平发展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在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竞相发展自由贸易区的形势下,如果置身局外或落于人后,我国的发展空间就会受到挤压,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就可能处于不利境地。我国发展自由贸易区的要求十分紧迫,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出现了很多新的深刻变化,需要建立一个更开放的经济体系。自由贸易区可以作为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建设和谐世界的重要抓手:一是能拓宽经济发展空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可拥有18.5亿消费者、3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2.5万亿美元贸易总额。二是保障资源供应。和资源大国商建自由贸易区有利于建立稳定、多元的战略资源供应渠道。三是消除贸易投资壁垒,为我们把已经形成的生产能力更顺.地转向国际市场提供了现实可能。四是有助于消除“中国威胁论”。通过自由贸易区框架下相互开放、互利共赢的有予有取,有助于化解国际贸易争端,树立我开放、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五是有效遏制“台独”势力。我国与东盟、澳、新等周边国家和地区建立自由贸易区,有效挤压了台湾当局的“国际活动空间”,削弱了“台独”势力的经济基础。六是改善国际尤其是大周边环境。我国启动与澳大利亚自由贸易区谈判后,澳在西方大国中率先承认我国市场经济地位。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外开放的实践,反映我党对外开放思想跌宕起伏、曲折变化的发展历程,说明我国对外开放来之不易,我们在总结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新世纪新时期对外开放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思考,坚持对外开放,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全面参与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以更加开放的胸怀展示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注释】

[1]《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43页。

[2]《邓小平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33页。

[3]《邓小平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28页。

[4]《邓小平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42页。

[5]《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43页。

[6]《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22页。

[7]《邓小平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7页。

[8]《邓小平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7页。

[9]《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4页。

[10]《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78页。

[1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64页。

[1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03页。

[1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67页。

[14]《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3页。

[15]《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7页。

[16]《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37页。

[17]《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38页。

[18]《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98页。

[19]《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73页。

[20]《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39页。

[2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24页。

[2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79页。

[2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03页。

[24]《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页。

[25]《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页。

[26]《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页。

[27]《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63页。

[28]《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页。

[29]《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06页。

[30]《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78页。

[31]《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05—406页。

[3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33页。

[3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40页。

[34]《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4页。

[35]《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第64页。

[36]《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第78页。

[37]《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90页。

[38]《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7页。

[39]《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79页。

[40]《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32页。

[41]《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91页。

[4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3页。

[4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30页。

[44]《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3页。

[45]《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51-52页。

[46]《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2-373页。

[47]《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第308页。

[48]《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90页。

[49]《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33页。

[50]《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68页。

[51]《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04页。

[52]《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1995年,第47—48页。

[5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99页。

[54]《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03页。

[55]《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4—65页。

[56]《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78页。

[57]《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22页。

[58]《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39页。

[59]《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9页。

[60]《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40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

[61]《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6页。

[62]《中共中央文件选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第207页。

[63]《中共中央文件选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第272页。

[64]《中共中央文件选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页,第289—290页。

[65]《中共中央文件选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第374—375页。

[66]《中共中央文件选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第375页。

[67]《中共中央文件选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第375页。

[68]《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