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在年代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决定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因素是什么

中国在年代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决定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因素是什么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中国的诞生,标志着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并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转变准备了和继续创造着各方面的条件。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已经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这是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因素。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受到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外交上、经济上、军事上的严密封锁。

中国在50年代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决定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因素是什么

新中国的诞生,标志着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并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转变准备了和继续创造着各方面的条件。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就标志着党领导人民胜利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中国社会主义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相应的社会历史条件是:

第一,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较强大,理应成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

发展工业,一方面就是要充分利用原有的工业;一方面就是要建设新的工业。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已经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国营工业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1949年为34.2%,1952年上升到56%。在这种情况下,所谓充分利用原有的工业,首先和主要的就是要改进和办好原有的国营工业,并依据可能和需要改建和扩建这些工业。与私营工业相比,国营工业不仅规模大,而且技术设备先进;不仅有轻工业,而且有重工业。

建设新的工业,首先和主要的也就是要发展国营工业。因为在中国,私人是没有能力投资兴建新的足以为国家的工业化奠定基础的那种大型企业的。只有国家才有能力来做这件事。中国的经济虽然落后,但中国是一个大国,在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统一以后,国家掌握了一笔相当可观的资金,可以用来投资搞建设。由于百废待兴而国力有限,为了使投资收到最大的效益,必须由国家集中力量直接投资搞好重点工程的建设。这样,从1953年开始执行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任务,尤其是兴建新的大型工业企业的任务,主要地就是由国营经济来承担的。这就是说,工业建设的发展,首先就意味着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发展。这是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因素。

第二,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它不可能成为国民经济起飞的基础。

中国的民族资本主要是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民族工业资本在整个民族资本中占五分之一。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主要是轻纺工业和食品工业。据解放初期的统计,雇工在500人以上的工厂在民族资本主义的工厂中只占0.1%,69.7%的工厂只有不到10个工人,79.1%的工厂是工场手工业。能不能设想,在这个基础上,通过一个时期的资本主义自身的独立发展,中国就可能成为高度发展的工业国呢?显然,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当然应当看到,原有的资本主义工业对于当时的生产和新工业的建设也负有重大的责任。但是,这些企业的设备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低,成本高,资金浪费严重,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很小或甚至没有,因而影响到工业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影响到国家计划的顺利完成。如果不改变这种情况,这部分的社会生产力就不可能获得充分的合理的发展以适应国计民生的需要,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就不能全部实现。民族资本在其恢复和发展的过程中,同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产生了难以解决的矛盾,因此,必须认真地在对这些企业实行改善经营管理的同时,必须对这些企业逐步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第三,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好转和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使我们选择了计划经济的模式。

随着财政经济的好转,国营经济的不断扩大,其领导作用日趋明显。特别是为了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国家实行财政经济的统一领导、统一管理,国家控制了财政收支、货币和现金管理、进出口贸易和重要物资的调度。这种模式的经济,也成为社会主义转变的因素。

第四,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土地改革以后,农业生产由于摆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一个时期内有过相当大的发展;同时,由于是小生产个体经营,这种发展又受到相当大的限制。个体农户耕地很少,生产工具严重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农民要兴修农田水利设施、平整土地和改良土壤,使用改良农具以至机器来进行耕作、播种、收获,实行分工制度来发展多种经营等,都有很大困难。许多农户不仅无力进行扩大再生产,就是连简单再生产也难以维持。由于力量单薄,遇到自然灾害,更是没有抗御的能力。如果不引导个体农民走组织起来的道路,不仅不能进一步改善农民的生活,而且农村也不可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粮食、轻工业原料、工业品市场和积累工业发展的资金等条件,从而成为工业发展的严重的制约因素。个体农业的这种状况,也是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因素。

第五,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受到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外交上、经济上、军事上的严密封锁。“中国不仅不可能从资本主义大国得到什么援助,而且连普通的贸易和交往都很困难,”“当时只有社会主义国家和战后为独立而斗争的国家同情中国,只有苏联能够援助中国,这种援助在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4]这种国际环境,也是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基本因素之一。

综上所述,可以肯定,在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的同时,有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适时的和必要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历史证明,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完全正确的”。

胡乔木认为,“中国经济在五十年代中国经济和中国历史的全局而论,重要的是,无论早几年或迟几年,保留多少私有成分,经济管理上和计划方法上,具有多大程度应有的灵活性,总之,对社会主义的选择是不可避免的。”[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