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是基点的具体表现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是基点,具体表现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建设与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基点,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建设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积极性的基点。
第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建设与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基点。马克思指出:“在不同的占有形式上,在社会生存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的、表现独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8]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的变化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并非完全同步,社会意识往往落后于社会存在。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的转型带来了经济领域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局面,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多种思想共同存在、相互作用,这是一种客观现象。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着三种意识形态:反映社会主义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并为之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反映已被消灭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封建主义的意识形态的残余。其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的主体。不同性质意识形态的存在,决定了意识形态领域必然存在着争夺阵地的斗争。
当前,由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处于并存竞争的态势,意识形态领域对阵地的争夺,就集中表现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斗争。我们常说,对于意识形态的阵地,社会主义不去占领,资本主义就必然会去占领,就是这个道理。这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阶级斗争,还是长期的,曲折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无产阶级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资产阶级也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在这一方面,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谁胜谁负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9]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要最终战胜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就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可以从两个层面着手:一是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搞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自身的理论建设,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时代感和科学性,开拓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自身理论建设的新境界,提高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并存竞争的理论优势。二是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工作,解决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合法性问题,使广大人民群众确确实实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产生认同感,将其变为自己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自觉的思想武器。就第一个层面来说,搞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自身的理论建设,开拓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自身理论建设的新境界,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是十分必要的。它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更加彻底,解决了“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0]的问题,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基础和前提。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注意,如何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最新理论成果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内心自觉的思想意识这个问题,是我们必须要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对于普通大众来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最新理论成果绝不会自发产生,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那样,“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11]。这就是说,单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自身的理论建设来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是不够的。
我们知道,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核心是对人心的争夺,说到底是人心向背的问题。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就要解决人心向背的问题。胡锦涛深刻指出:“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12]解决人心向背的问题,除了坚持群众观点,解决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问题之外,关键是要让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深入人心。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深入人心的重任,义无反顾地落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上来。通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工作,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最新理论成果得到人民群众的深度认同,从而为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样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就成为联结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自身的理论建设与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之间关系的纽带,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起点。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自身的理论建设与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基点。
第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建设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积极性的基点。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稳步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科教等各个领域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主义中国一枝独秀,岿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全国民众绝大多数对祖国前途和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信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很高。但是另一方面,在对外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也滋生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倾向,尤其是一些人受错误思潮的影响,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暂时性困难和问题认识不足,失去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念支撑,精神萎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不高,精神动力不足。所谓精神动力,是指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主要由精神因素激发产生,以精神满足为直接目的,导致主体有目的行为的精神力量。要提升主体的精神动力,最根本的是要加强科学理论、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的教育和引导,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觉悟,增强人们的自觉性,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13]所以,要提高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除了让人民群众成为享受改革开放成果的主体之外,主要的还是要从精神层面来解决。
从精神层面来解决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积极性的问题,主要有两种途径:第一种途径,是发挥理论的先导作用,针对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自身的理论建设,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科学回答人民群众对于当今世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困惑,科学预见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发展规律和趋势,促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自身理论的丰富、发展和完善,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回答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第二种途径,就是发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的激励功能,加强对人民群众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和引导,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掌握群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就这两种途径来说,正如前文所分析,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自身理论建设的成果要做到入耳、入脑、入心,真正成为调动人民群众参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性的精神力量,还是需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这个中介。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我国社会成员的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企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新的社会阶层,如何调动他们参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积极性,如何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最新理论成果为他们所接受,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搞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这个基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