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邓小平理论形成

邓小平理论形成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邓小平理论就是在这次全会前后开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邓小平高度评价了《决定》的理论意义,指出: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党的十三大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走向系统化,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进一步形成。邓小平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和“三个有利于”标准理论等,推动全党又一次思想大解放。南方谈话是代表邓小平理论的集大成之作。

一、邓小平理论形成、发展和作为指导思想的确立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是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它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入新时期的一个光辉标志。邓小平理论就是在这次全会前后开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总体上看,它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一)第一阶段,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是邓小平理论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的第一个阶段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次全会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把党和工作的重点真正转移到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心上来,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并深入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地阐述许多实践中提出的有关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和政策问题。为了正确地贯彻解放思想的方针,旗帜鲜明地强调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开始形成,奠定了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通过,解决了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问题,正如胡锦涛所指出的:“这次全会,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解决了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根据新的实际和历史经验确立了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道路这两个相互联系的重大历史课题。”[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是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开辟的。因此,十一届三中全会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逻辑和历史起点。

在1982年召开的党的十二大上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公开举起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旗帜。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3]党的十二大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诞生。

(二)第二阶段,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在全面改革逐步展开的过程中,邓小平理论逐步展开并形成轮廓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的理论贡献在于第一次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确认“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4]。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是奠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块重要的基石。邓小平高度评价了《决定》的理论意义,指出: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5]以十二届三中全会为标志,进入全面改革的新阶段,经历了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体制的改革到各方面体制的改革,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从经济特区、沿海城市、发达地区到向全国各地逐步推进的波澜壮阔的发展过程。

改革的深化迫切要求重新认识社会主义。这一时期是理论探讨最积极的时期,邓小平开始鲜明地、频繁地提出并阐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观点。特别是1984年6月30日邓小平会见冈田春夫为团长的日本代表团时的谈话,按照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原则,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最重要的方针政策、理论观点,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全篇贯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主线,清晰地勾画出我国现代化的一幅完整蓝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框架,它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真正开始形成了一个较清晰的思路。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意义。这次代表大会的主要历史功绩是:第一,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和中国国情再认识的另一个重大的理论成果,它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一起,成为当时实行全面改革的两大理论基石。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重要论断包括两层基本含义:其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其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第二,明确概括并全面阐发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6]“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这条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和简明概括。第三,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概念,并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系统地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十二条主要观点,提出“二次飞跃”的思想,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轮廓。党的十三大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走向系统化,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进一步形成。

(三)第三阶段是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确立阶段

从党的十三大到十四大,在国际国内环境复杂艰难的情况下,在经受严峻考验和改革进一步深化的过程中,以1992年春邓小平视察南方重要讲话和十四大为标志,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科学理论体系。

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是在国际国内政治风波严峻考验的重大历史关头,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深刻回答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7]。邓小平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和“三个有利于”标准理论等,推动全党又一次思想大解放。南方谈话是代表邓小平理论的集大成之作。

党的十四大使用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提法,并确立了这一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确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调必须抓住机遇,加快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南方谈话为灵魂,对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九条新的科学概括,使之形成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

1997年2月19日,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创立者邓小平逝世。1997年9月,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大会把“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称为“邓小平理论”,并进一步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指导思想而写入党章。1998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而写入宪法。这是我们党和国家经过近20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作出的历史性决策。总之,邓小平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地根据实践提出的问题而提出方针、政策、办法和措施,并对其进行总结、上升为理论的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