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政府机构改革历程

中国政府机构改革历程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首次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后,1993年我国进行了第三次政府机构改革。其历史性的贡献在于,首次提出政府机构改革的目的是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中国政府机构改革30年,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然而,中国政府机构的改革是艰难的、曲折的、复杂的,在改革进程中,也存在着不可否认的问题与缺失。这严重阻碍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案例四:中国政府机构改革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进行了五次政府机构改革。

1982年——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实行干部年轻化。1982年的政府机构改革,主要是为了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实现干部年轻化,其历史性进步可用三句话来概括:一是开始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二是精简了各级领导班子,三是加快了干部队伍年轻化建设步伐。第一次改革之后,国务院各部委正副职是一正二副或者一正四副,部委的领导班子成员的平均年龄从64岁减到60岁,局级干部的平均年龄从58岁降到50岁。本次改革没有触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政府职能没有转变。

1988年——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1988年的政府机构改革是在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出现的,其历史性的贡献是首次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这一命题。由于后来一系列复杂的政治经济原因,这一命题在实践中没有及时“破题”,原定于1989年开展的地方机构改革暂缓进行。国务院在调整和减少工业专业经济管理部门方面取得了进展。如,撤销国家计委和国家经委,组建新的国家计委。撤销煤炭工业部、石油工业部、核工业部,组建能源部。撤销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和电子工业部,成立机械电子工业部。撤销劳动人事部,建立国家人事部,组建劳动部。撤销国家物资局,组建物资部。撤销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组建建设部。撤销航空工业部、航天工业部,组建航空航天工业部。撤销水利电力部,组建水利部。撤销隶属于原国家经委的国家计量局和国家标准局以及原国家经委质量局,设立国家技术监督局。

1993年——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首次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后,1993年我国进行了第三次政府机构改革。其历史性的贡献在于,首次提出政府机构改革的目的是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但从学术观察的角度,1993年的政府机构改革“目的清楚、目标不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改革任务就是要减少、压缩甚至撤销工业专业经济部门,但从1993年机构设置来看,这类部门合并、撤销的少,保留、增加的多。如机械电子部合并本来是1988年改革的一个阶段性成果,1993年改革时又被拆成两个部——机械部和电子部;能源部本来是在1988年撤销了三个专业经济部门的基础上建立的,1993年改革又撤销能源部,设立了电力部和煤炭部。给人的印象是目的与目标背道而驰。1993年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是实行了中纪委机关和监察部合署办公,进一步理顺了纪检检查与行政监察的关系。

1998年——消除政企不分的组织基础。鉴于当时机构设置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的现实,1998年中央人民政府实施了2008年之前涉及面最广、改革力度最大的一次政府机构改革。1998年改革的目的与目标高度协调。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是目的,尽快结束专业经济部门直接管理企业的体制是目标。1998年改革历史性的进步是,政府职能转变有了重大进展,其突出体现是撤销了几乎所有的工业专业经济部门,共10个:电力工业部、煤炭工业部、冶金工业部、机械工业部、电子工业部、化学工业部、地质矿产部、林业部、中国轻工业总会、中国纺织总会。这样,政企不分的组织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消除。到目前为止我们都还在享受这个成果。

2003年——目标: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2003年的政府机构改革,是在加入世贸组织的大背景之下进行的。改革的目的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改革目标是,逐步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健全金融监管体制,继续推进流通体制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建设。这次改革重大的历史进步,在于抓住当时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突出问题,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比如,建立国资委,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银监会,建立监管体制;组建商务部,推进流通体制改革;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调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为国家直属机构,加强食品药品安全与安全生产监管。

1982年以来的这五次政府机构改革实践,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坚持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目标,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机构改革的关键;坚持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把精兵简政和优化政府组织结构作为机构改革的重要任务;坚持机构改革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相结合,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分步实施,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进行改革。当然也有一些教训。最大的教训在于,忽视了政府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

2003年抗击“非典”以后的政府机构改革是一个转折点。之后的政府机构改革,以科学发展观为价值导向,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的,以全面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为目标,以全面履行政府的社会经济职能为基本途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2003年以前的改革开放时期,政府既创造环境,又在直接创造财富;新的时代发展对政府提出的新要求是,“政府创造环境,人民创造财富”。

——摘编自腾讯网:《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五次政府机构改革》。

思考讨论

1.从几次政府机构改革来看,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2.结合案例,谈谈如何理解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与政治文明建设的关系?

案例评析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机构历经了五次大规模的改革。

中国政府机构改革30年,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30年的不懈努力与进取,我国的政府机构改革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体现了政府机构改革的价值所在。经过改革,政府职能发生重大转变,政府机构数量减少;推进、深化了行政体制改革;适应、服务了经济体制改革;适应了改革开放和政策调整的需要;政府管理方式得到不断创新,等等。

然而,中国政府机构的改革是艰难的、曲折的、复杂的,在改革进程中,也存在着不可否认的问题与缺失。如缺乏首尾一致的明确思路;政府职能转变囿于机构改革,难以突破体制的羁绊;机构改革没有制度保障导致随意性,随着旧有制度的瓦解,新的制度并未随之建立,导致制度真空的出现;理论准备不足,我国政府机构改革没有完备的理论支持,没有理论的前瞻性指导;忽视了政府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这严重阻碍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为此,我们必须站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高度,寻找导致政府机构改革发挥最大效应的解释性变量,始终站在制高点上把握政府机构改革的脉搏,进而彻底打破“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循环定律。

教学建议

1.本案例的教学目的和用途

本案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五次大规模的机构改革历程的回顾,了解政府机构改革的目的是要建立服务型政府、责任型政府、廉洁型政府,使学生理解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本案例可用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部分内容的辅助教学,或该部分内容的考核。

2.本案例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本案例的使用过程中,让学生总结中国政府五次大规模的机构改革取得的成就,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使学生认识到政治体制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任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