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四个新的统一

四个新的统一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97年9月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是邓小平不断告诫过的。龚育之认为这四个“新”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邓小平理论的有机整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科学内涵。

二、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涵:四个新的统一

1997年9月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根据中共十五大精神,龚育之认为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涵就是“四个新的统一”。

第一个“新”:是指出邓小平理论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那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直是作为他们思想路线中最为精髓的东西,在邓小平理论中,所谓的“新”又新在哪里呢?龚育之认为:这里的“新”就体现在是建立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新就新在能够“突破”陈规上。邓小平三卷中名篇不少,但龚育之如此推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和《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谈话要点》(也就是俗称的“南方谈话”)两篇文章,就是因为这两篇著作,在两次重大的历史关头,推动了中国在新的历史时期进行两次重大的思想解放。龚育之给予它们极高的评价,认为这两个宣言书具有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伟大意义,认为这两个宣言书具有把新事业推进到新阶段新高度的重大意义,把它们比做两个新时期思想解放的宣言书,第一个思想解放的宣言书在1978年,那时整个国家都是在“徘徊中前进”,在那个年代的“突破陈规”,就是要“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拨乱反正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系统地全面地自上而下地开展起来,最根本的拨乱反正的标志就是两个转变:一是中共的指导思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二是整个国家从封闭半封闭状态转变为改革开放的状态。第二个宣言书发表在1992年,那时是在改革到了关键的十字路口,是继续坚持改革开放,还是返回走老路?所以“突破陈规”,就是要“回答长期禁锢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这是改革全面推进的要求,也是改革全面深入发展的要求,宣言书的发表全方位的推动改革,最为关键的是帮助人们从一些思想禁锢中解放出来,从一些条条框框中解放出来。打破了人们头脑中计划经济姓“社”、市场经济姓“资”的错误思想的束缚,确定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龚育之认为“第三次思想解放有广阔的领域,这是就经济体制改革要有新的突破”[68]来说的。有人把这次思想解放运动放在上世纪中华民族百年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来考察,称之为第三次思想大解放。

第二个“新”:是指出邓小平理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龚育之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解放思想的根本问题,也是邓小平反复强调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就是要切实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困扰中共多年的问题。这么多年来的社会发展的进程,就是逐步搞清楚这个基本理论问题的进程,这个进程不但现在必须持之以恒的要坚持,还要贯穿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个历史。邓小平一如用他自己朴实的语言,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而体现到邓小平的著作中,集中到一句话,就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或者用另外一种语言凝练地说:“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69]邓小平理论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追问的就是这个问题。

第三个“新”:是指出邓小平理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毛泽东和邓小平都是具有很宽阔眼光的人,他们谈论问题时都不是仅仅从一时、一事、一地来讲的。他们都认为中国革命的成功是离不开世界进步力量的支持的,同样,中国的发展也离不开世界,中国就是世界的中国。邓小平理论用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认为世界有了重大的新发展,时代有了重大的新变化,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主题,我们也就必须作出科学判断和结论。中共十五大把“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进步深刻地改变了并将继续改变当代经济社会生活和世界面貌”摆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突出位置上,摆在观察世界发展的突出位置上。这是邓小平不断告诫过的。换言之,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研究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世界的变化,特别是要注意跟踪重大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对社会所引起的变化,要在当前时代的主题和时代特征的大背景下,与时俱进的认识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的理论问题。中共十五大报告把这个称为“邓小平理论鲜明的时代精神”[70]

第四个“新”:是指出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科学体系。龚育之认为只要正确地解决所研究的领域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这个理论就叫做形成了科学体系。判断形成理论体系的标准不在于理论成果表达为怎样的具体形式。而应该看是否回答和解决了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深刻而重大的基本问题。因为理论表达形式可以是也应该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也是可以因人而不同的,也可以因各种历史条件而不同,也可以因各种现实条件的不同而不同的。之所以说邓小平理论形成一个科学的系统的体系,就是因为邓小平理论在总的层次上是紧紧围绕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最根本问题来论述的,初步回答和解决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等一系列基本问题。龚育之认为邓小平理论包含了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等一系列新的理论,这些理论又都是围绕最基本的问题而在分层次上各自展开的。

龚育之认为这四个“新”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邓小平理论的有机整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科学内涵。

【注释】

[1]龚育之:《党史札记》,第214页。

[2]龚育之:《从毛泽东到邓小平》,第167页。

[3]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97年9月12日。

[4]龚育之:《从毛泽东到邓小平》,第214页。

[5]龚育之:《党史札记》,第214页。

[6]龚育之:《从十五大看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人民日报》1998年12月22日。

[7]参见龚育之:《两大历史关头的道路选择》、《关于十七年——从乔木同志的两篇文章谈起》、《十三年: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在党的历史决议的基础上前进》、《思想解放和新时期二十年》等文章。

[8]戈尔巴乔夫:《邓小平引导中国走上健康发展轨道》,《俄罗斯独立报》1997年2月21日。

[9]龚育之:《中国改革的理论之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16-117页。

[10]龚育之:《中国改革的理论之旗》,第117页。

[11]龚育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地位——从中国来看和从世界来看》,《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年第4期。

[12]郑必坚、龚育之:《旗帜·灵魂·标志》,《人民日报》1997年9月25日。

[13]郑必坚、龚育之:《历史新时期和理论新阶段》,《 解放日报》1997年10月21日。

[14]郑必坚、龚育之:《旗帜·灵魂·标志》。

[15]郑必坚、龚育之:《旗帜·灵魂·标志》。

[16]龚育之:《十三年: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中共党史研究》2002年第6期。

[17]郑必坚、龚育之:《旗帜·灵魂·标志》。

[18]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

[19]龚育之:《龚育之论中共党史》(上),第75页。

[20]参见龚育之:《中国改革的理论之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73-184页。

[21]薄一波:《就毛泽东的探索和邓小平的业绩 薄一波答中央文献研究室问》,《党的文献》1995年第1期。

[22]龚育之:《线索和阶段——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几个问题》,《文汇报》1993年6月23日。

[23]龚育之:《党史札记二集》,第160页。

[24]龚育之:《党史札记二集》,第160页。

[25]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451页。

[26]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第452页。

[27]龚育之:《从毛泽东到邓小平》,第212页。

[28]龚育之:《从毛泽东到邓小平》,第210页。

[29]参见龚育之:《在党的历史决议的基础上前进》,《中共党史研究》2001年第2期。

[30]参见龚育之:《从十五大看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人民日报》1998年12月22日。

[3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743-1744页。

[32]龚育之:《从毛泽东到邓小平》,第215页。

[33]龚育之:《从毛泽东到邓小平》,第214-215页。

[34]龚育之:《从毛泽东到邓小平》,第215页。

[35]龚育之:《从毛泽东到邓小平》,第216页。

[36]龚育之:《从毛泽东到邓小平》,第216页。

[3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与党章——党章研究专家叶笃初教授访谈录》,《北京日报》2007年8月20日。

[3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与党章——党章研究专家叶笃初教授访谈录》。

[39]《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2页。

[40]龚育之:《中国改革的理论之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92页。

[41]王力年:《试论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准》,《新长征》1995年第9期。

[42]袁贵仁:《从哲学高度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前线》1996年第5期。

[43]《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17页。

[44]龚育之:《中国改革的理论之旗》,第195页。

[45]参见田克勤:《从总体上把握科学理论体系》,《吉林日报》1995年10月11日。

[46]参见陆健杰:《关于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若干认识》,《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95年第10期。

[47]参见张国光:《准确把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点思考》,《光明日报》1995年10月27日。

[48]参见严书翰:《要重视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中国党政干部论坛》1995年第11期。

[49]参见张纪:《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宏观结构》,《长白学刊》1995年第11期。

[50]龚育之:《中国改革的理论之旗》,第195页。

[51]沈 宝祥:《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研究述评——纪念邓小平诞辰一百周年》,《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52]参见龚育之:《中国改革的理论之旗》,第196页。

[53]龚育之:《中国改革的理论之旗》,第196页。

[54]参见龚育之:《中国改革的理论之旗》,第197页。

[55]龚育之:《中国改革的理论之旗》,第198页。

[56]龚育之:《思想解放和新时期二十年》,《光明日报》1998年5月15日。

[57]龚育之:《思想解放和新时期二十年》。

[58]龚育之:《中国改革的理论之旗》,第201页。

[59]《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3页。

[60]龚育之:《从毛泽东到邓小平》,第190页。

[61]龚育之:《从毛泽东到邓小平》,第190页。

[62]《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

[63]龚育之:《龚育之文存》(中),第853页。

[64]龚育之:《从毛泽东到邓小平》,第169页。

[65]龚育之:《从毛泽东到邓小平》,第169页。

[66]龚育之:《从毛泽东到邓小平》,第169页。

[67]龚育之:《从毛泽东到邓小平》,第171页。

[68]参见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69]《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2页。

[70]参见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