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如何理解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
要点分析
(一)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依据
1.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少。
2.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发展阶段,面临很大的资源环境压力。
3.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对生产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4.由于经济增长基本建立在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上,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中国集中出现,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
5.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逐渐成为中国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具体措施
1.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
2.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3.转变关于发展的观念,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
4.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
红色链接
资源节约型社会
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环境友好型社会
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绿色GDP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考虑了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森林、矿产、水和海洋)与环境因素(包括生态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影响之后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即将经济活动中所付出的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降级成本从GDP中予以扣除。改革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环境资源进行核算,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其计算结果可称之为“绿色GDP”。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