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这个过程自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萌芽,经历了十二大、十三大,到党的十四大召开,标志着邓小平理论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以“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基本线索,全面阐述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党的十五大把这一理论正式命名为邓小平理论,并得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构成了一个内容丰富、完整的科学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九大方面。
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别国经验和模式,而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现实,超越阶段。
在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在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同经济、政治的改革和发展相适应,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为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强调实行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应当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问题上,强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保证。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同步富裕又是不可能的,必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带动越来越多的地区和人们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断改善和加强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改善和加强自身建设。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农民和广大知识分子,必须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必须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保卫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在实现祖国统一问题上,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
邓小平理论还包括很多丰富的内容,它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学、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是一个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这是因为它们在观察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上,在关于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认识上,在关于工人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都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明的奋斗方向和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确定的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领导力量都是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共产党,等等。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它必须随着实际生活的发展而发展。邓小平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又不拘泥于个别过时的结论;既珍惜已有的成果和经验,又不断地有所创新和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