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1.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
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是邓小平在总结建国后前30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在深入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逐步揭示出来的。邓小平最早在1980年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到1992年做出明确的概括,中间历时12年。
1980年5月,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到底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5]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邓小平关注的不是社会主义的“名”,而是社会主义的“实”,这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症结和关键。我们需要的是有名有实,名副其实的社会主义;而不是有名无实、名不符实的社会主义。在这里,邓小平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一概念。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也出现了对改革方向和前途的种种认识问题。邓小平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逐步明晰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理论要点。他在反复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根本性问题时,得出了两个相互联系的结论:一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二是社会主义的目的是共同富裕。1986年9月,他在回答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提问时回答了致富和社会主义原则的关系问题。他说:“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6]这两大原则的概括,说明他开始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来判断社会主义,可以说这是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萌芽。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完整论述,是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做出的。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改革进入到攻坚阶段。尽管我国经济改革取得了重大成果,但与此同时关于姓“资”姓“社”的争论也严重困扰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现实迫切要求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邓小平一方面在理论上驳斥了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的观点,另一方面又强调:“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7]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8]这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这一重大命题所作的总结性的理论概括。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概括的五句话,是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科学体系,丢掉其中任何一句,都难以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基础,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条件,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目的。这一科学概括,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最终目标的统一;体现了物质条件与社会条件的统一;体现了手段与目的的统一。因而我们要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论断。
2.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特点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具有以下四个显著特点。
第一,在目的和目标层次上界定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五句话即是五个目标,这五个目标又可以一分为二,前两条——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生产力方面的目标;后三条——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人民利益方面的目标即价值目标。两大目标被称为社会主义本质,从而成为邓小平社会主义观中的最高层次,能否达到这两大目标成为判断一切社会主义理论观点正确与否的标准。
在目的和目标层次上揭示社会主义本质,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概念是一个多层次的理论概念,其中最高、最重要、最稳定的层次就是目的和目标的层次。1877年,马克思对未来新社会作了一个精辟的概括:“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每个生产者个人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9]这里概括了社会主义的两大目标: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前者是生产力目标,后者是价值目标。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两大目标的概括,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有关论述是相通的,是完全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精神的。
第二,突出了生产力的首要基础地位。邓小平在论述社会主义本质问题时,把生产力放在首要的基础地位,突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过去我们脱离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犯了种种空想的错误,并且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而这些体制严重束缚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社会主义条件下仍然存在解放生产力的问题。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则突出了生产力——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首要基础地位。这既是对过去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为进一步改革开放开辟了前进的道路。
第三,突出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社会主义不仅单纯有一个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问题,同时还有一个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目的问题。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也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10]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做到。列宁曾经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社会财富增长的技术改进,意味着社会不平等加剧,使有产者和无产者贫富更加悬殊。“只有社会主义才可能广泛推行和真正支配根据科学原则进行的产品的社会生产和分配,以便使所有的劳动者过最美好的、最幸福的生活。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这一点。”[11]这里所说的“使所有的劳动者过最美好的、最幸福的生活”就是共同富裕。我国,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在分配方式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这些都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基本条件。
发展生产力的目标和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在实践中表现为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内在统一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应当认识到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只是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消除了产生两极分化的根源。而要彻底消灭剥削现象,消除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还有赖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这就是说,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和基础。
另一方面,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又必须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为条件。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要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但是我们只能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去发展经济,否则,经济建设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正如邓小平所说:“发展经济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始终避免两极分化。”[12]
第四,在动态中描述社会主义的本质。按照唯物史观,社会主义作为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一种进步的社会,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一种在自我改革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动态过程。因此,邓小平在谈论社会主义本质时,没有把它限制在僵化的定义中,而是用了五个动词:“解放”“发展”“消灭”“消除”“达到”,在动态中生动地描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过去,我们讲社会主义的时候往往犯的一个毛病就是从静态中,用僵硬的定义,概括社会主义。事实证明,邓小平从动态的把握上来界定社会主义的本质,既克服了以往对社会主义僵化的理解,又真正把社会主义看成一种生机盎然的、经常发展的社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尤其需要从发展和运动的过程中来阐明社会主义及其本质。
3.社会主义本质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到新的科学水平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是邓小平理论最重大的理论成果之一。它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成果的基础上,廓清了不符合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拓展了人们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视野,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第一,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概括,从根本上纠正了对社会主义的曲解和误解。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社会主义的论述,概括地说,有一个总面貌、五大基本特征。一个总面貌是讲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本质,即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同义语,所以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质上是共产主义本质。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并没用“本质”这个词。但其地位处于本质层次,即最高层次、最深层次。五大基本特征是:一是消灭私有制;二是社会占有生产资料;三是个人消费品在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在共产主义实行按需分配的原则;四是无货币、无商品、无市场,实行计划调节生产;五是阶级和阶级差别的消灭和国家的消亡。
应该指出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作以上这些预测和设想的时候,是严格的以资本主义得到充分发展、进入社会主义有了充分的物质基础为前提的,是对未来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然的逻辑结论。在经济文化落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社会主义,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达不到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水平,但是,我们也具有了与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一脉相承的基本特征。例如,我们不是完全的生产资料公有制,而是以公有制为主体;我们不是纯粹的按劳分配,而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等等。
所以,邓小平没有照抄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论述,而是做出了符合中国实际、又符合时代特色的新概括。这一新概括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创新,又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
第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概括,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邓小平突出强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既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整个历史阶段都需要发展生产力,又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因此,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巩固和完善生产关系的基本前提,或者说,生产关系的巩固和完善最终要靠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我们在致力于发展生产力的同时,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使二者相适应,协调发展。
第三,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概括,为我们坚持公有制、完善和发展公有制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两个重要的标志和特征,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和要求,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我国,毫不动摇地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维护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基础和前提。缺少了这个前提,就不可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缺少这个前提,也就根本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至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必须而且只能根据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实际需要,根据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来确定。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第四,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概括,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明确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长期以来,我们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但邓小平认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二者谁占优势,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样就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的思想束缚,从而明确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