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研究

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研究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具有的学术性、意识形态性、政治性特点,反映了这一学科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具有的这种关系,在教学和研究中具体表现为它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关系,这就是建设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与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职责之间的关系。

一、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研究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课程负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哲学社会科学中的绝大部分学科都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对于帮助大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正确认识和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说明,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属性决定了它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紧密的关系。因此,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深入研究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系。

1.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属性与特点

哲学社会科学从学科属性来说,是关于人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学说,是关于人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学说。它所要研究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组织、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哲学社会科学的这一属性是与自然科学的根本区别所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都是科学,但学科属性是不同的,前者研究的是自然规律,后者研究的是社会规律。自然规律可以独立于人的存在和人的活动而存在,社会规律的存在则一定是与人的活动相联系的,离开了人的活动,就不存在社会规律。所以,从根本上说,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社会规律,就是研究人的活动、人的思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的生存和发展与社会的关系。

哲学社会科学的这一属性又决定了它在本质上是一门规范科学。自然科学研究的是自然界的现象,它要回答和说明的是为什么会发生这些现象,发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这些现象的发展变化有什么规律性,人们怎么来认识它。自然科学的这一属性决定了它在本质上是一门实证科学,即它要回答的是自然界中的客观事物“是怎样的”。这样的理论认识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实际,是可以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的,因而在这里不存在人的主观价值判断的因素。但是,哲学社会科学由于与人的活动直接联系在一起,它不仅要对各种社会现象进行研究,回答和说明为什么会发生这些现象,发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这些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是什么,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对这些现象做出主观的分析与判断,即应该不应该发展这些现象,社会的现象、社会的发展变化“应该是怎样的”。“应该是怎样的”,这中间一定包含着人的主观价值判断。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上,从不同的利益关系出发,为了达到不同的目的,就一定会对社会现象、社会事物做出不同的判断,甚至得出不同的结论。所有这些在理论上的反映,就形成了不同的哲学社会科学。关于某一自然现象的自然科学理论是单一的,而关于社会现象的社会科学理论则是多元的。之所以是这样,归根到底是因为哲学社会科学不仅是实证的,同时也是规范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规范,有不同的主观价值判断,不同的规范、不同的主观价值判断,就有不同的哲学社会科学。这就是对哲学社会科学属性的基本界定,也是对哲学社会科学应该具有的正确认识。

哲学社会科学的这一学科属性,体现出它必然具有以下的特点。

第一,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具有突出的学术性。哲学社会科学是一门大的学问,它的各门课程是这门大学科的具体体现。作为一门学问,当然具有学术性,这种学术性表现在每门课程都有自己的研究对象、理论体系、内在逻辑、内容框架。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具有的学术性决定了它不是一般的宣传,而是通过学术研究来把这一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传授给人们。从学术性的特点来看,它又不是纯意识形态性的,而是具有超越某一种意识形态的普遍性特征。这一特征又使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它需要从自身学科的特点进行研究,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具有的学术性特征,是决定它能够成为一门科学的根本所在,并与自然科学一起共同构成人类社会的学科体系。

第二,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中的绝大部分学科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这一特点决定了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不是纯学术性的,而是带有思想性和政治性的,它对于接受这些课程的对象来说,具有明显的政治倾向和思想导向。一个社会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运行和发展的,要保证社会的顺利运行和发展,执政者(在现代政治中是执政党)必须确立符合自身要求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在上层建筑中就包含能够反映经济基础要求和反映执政党政治倾向的意识形态。这些反映经济基础和政治倾向要求的意识形态的灌输与宣传,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通过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教育来实现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意识形态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维护和巩固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要求一定会在意识形态上体现出来,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作为意识形态的主要载体,决定了它本身必然具有意识形态的属性。

第三,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中的绝大部分学科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与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具有的意识形态属性相联系的是政治性,政治性和意识形态属性实际上是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同一性质的不同表现。意识形态性是在思想和精神上反映执政者的主张和导向,政治性是要求人们在思想和认识上与执政者保持一致,这两个方面都会在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中体现出来。从政治性的特点来看,它并不像意识形态性那样只是执政者意志的体现和反映,而是表现出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要求人们必须认同和接受执政者所倡导的思想和意识形态,并与之保持一致。从这一点来说,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不仅是意识形态上的宣传和教育,而且也是政治上的一种要求和教育,从而表现出鲜明的政治上的倾向和要求。人们的政治倾向、政治观点、政治主张、政治立场的形成,与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设立和开设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具有的政治性不仅在于它的内容直接包含政治内容,而且从课程的设立来说,本身就被赋予了显著的政治性质。

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具有的学术性、意识形态性、政治性特点,反映了这一学科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特殊性表现在它不是纯学术性的学科,这一点不同于自然科学的学科。复杂性表现在它是学术性与意识形态性、政治性的交叉,从学术性的特点来看,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发展要求有相对的独立性,但从意识形态属性和政治属性的特点来看,它又不能是纯学术性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具有的这种关系,在教学和研究中具体表现为它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关系,这就是建设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与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职责之间的关系。

2.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与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是执政者宣传、灌输符合自身价值观、世界观和意识形态的重要形式和途径,因此,就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来看,它具有明显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这一性质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要解决的主要是人们的政治方向、意识形态中的指导思想、社会的价值取向等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现的是国家的意识形态,在一定的国家中,思想政治教育总是有其特定的内容,它不是人们随意选择的,也不是随意可以改变的。作为国家的意识形态,它与国家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共同构成了一国的基本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一性质,决定了它与其他的教育具有不同的特点,自然科学是纯学术性的,不涉及意识形态和政治性的问题。一般的人文科学也主要是学术性的,基本上不涉及意识形态的问题。因此,这类课程的教育基本上不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意识形态教育为主的,它不是纯学术性的,因而有自身的发展规律。要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规律,首先是要认识它具有的特点。具体说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以下的特点。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意识形态性和政治性为主要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要达到的目标是帮助人们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指导思想,认同主流的意识形态,具有社会倡导的价值取向。这一特征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是有其特定内容的,它必须反映国家的意志,而不是由个人来决定的。当然,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进步,人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会与时俱进地发展变化,但它体现国家的意志这一点是始终不会改变的。这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首要的任务是进行意识形态教育、政治教育,而不是一般的知识教育或学术教育,尽管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包含有知识教育和学术教育的成分,但就其基本功能来说,不是定位于知识教育和学术教育的。这一点对于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来说必须要有充分的认识,并以此作为基本的指导思想。偏离了这一点,也就偏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性质,就不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突出意识形态性和政治性的基本特征和要求。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与一般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区别所在。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科学性和学术性的特点。把意识形态性和政治性定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特征,并不是否认其同样具有科学性和学术性的特点。这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也是一门科学,作为科学也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和学问,同样需要进行学术研究。从科学性和学术性的特点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是要通过一系列的课程教育来实现其目标的,作为课程教育有自己的科学体系和学术规范。这一特点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般的宣传,而是理论层次的教育,是把意识形态性、政治性与科学性、学术性融为一体的,是通过科学性和学术性来实现意识形态性和政治性的教育目标。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科学性和学术性的特点,是要在指导思想上明确,它是一门科学,是一门学问。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必须要纳入学科发展的轨道,要按照学科发展的要求来建设。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学术性,同样是会偏离其基本性质,同样不符合这一学科的发展要求,最终其意识形态性和政治性的功能也不能得到有效发挥。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与一般宣传教育的区别所在。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性的特点。人们政治方向的确立、意识形态的形成、价值观念的树立,不仅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直接的关系,而且也与社会实践的发展相关联。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是纯学术的演绎,不是抽象的理论推理,而是社会实践的反映和理论概括。与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实际的具有直接相关性,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自然科学,也不同于一般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又一特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的实际,离开了这一点,思想政治教育就失去了其客观依据。但是,社会生活的实际是丰富的,也是复杂的,有些社会现象是与思想政治教育所要倡导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是一致的,有的社会现象则是完全不一致的。如何联系实际,如何解释各种社会现象,是思想政治教育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是由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社会实践性特点决定的,因而也是一条根本的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意识形态性、学术性和社会实践性的特点,反映了这一学科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特殊性在于意识形态性和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特征,这一点既不同于自然科学,也不同于一般的哲学社会科学。复杂性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又不是纯意识形态性的,它同时具有科学性和学术性的特点,并且是以科学性和学术性为支撑,来实现其意识形态性和政治性的教育目标的。思想政治教育又是与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实际直接相联系的,它要反映社会实践,解释各种社会现象,但又不只是对社会现象的解释,它要能够引导社会生活,指导社会实践的发展。处理好意识形态性、政治性与科学性、学术性之间的关系,以及与社会实践性的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学科性质和基本特点决定的必须要解决好的问题。

3.实现哲学社会科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

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性质和特点,说明了这两类学科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是以学术性为主要特征,但同时具有意识形态性和政治性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意识形态性和政治性为主要特征,但同时又具有科学性和学术性的特点。这两类学科具有的特点,客观上存在着这样两方面的关系。

其一,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在事实上是分不开的,哲学社会科学中的绝大部分学科都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这本身就赋予了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职责,从而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本身就是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范畴,所以,不能把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分开。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学科性和学术性的特点,以及它本身需要有学科内容来支撑,这就使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一定会涉及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内容,不存在完全脱离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否则,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因失去学科的支撑而显得没有根基。从这一意义上说,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功能和作用上是有很多共性的。

其二,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是可以实现互动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负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说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状况与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方面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是需要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来支撑的,另一方面,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发展本身也意味着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作用的增强。因此,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建设和发展,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创造学科条件。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科学性和学术性,说明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发展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方面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也包含着对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研究和建设,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又为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和发展的空间,从而能够有力地推动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建设和发展。

为使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实现互动,重要的是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意识形态性、政治性与学术性的关系

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中的绝大部分学科都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也都具有科学性和学术性的特征。因此,在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客观上都存在如何处理好意识形态性、政治性与学术性的关系。

从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教学来看,处理好这一关系,关键要树立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教学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观念,认识到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同样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职责。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教学和研究从来就不是纯学术性的,从根本上说,它总是要为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服务的,或者说,它总是要对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做出判断和评价。因而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必然带有个人的主观价值判断,必然是对某一种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做出赞成或反对的论述,对某一种思想和观点做出赞同或批判的分析。从这一意义上说,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教学与研究者,总是要使人们接受自己所赞同和主张的思想和观点,要使人们放弃自己所反对和批评的思想和观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所做的研究,最终也是为使自己赞同和主张的思想和观点能够更好地为人们所接受,能够有更多的人和自己有共同的意识形态和观点;对某种制度、思想、主张的反对和批判,也是希望有更多的人同自己一起来反对和批判。就这一点来看,哲学社会科学的教学和研究,为的是要使自己主张的意识形态让更多的人接受,这是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具有的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的反映,是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教学和研究的客观事实。任何社会之所以重视对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教学和研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具有统一人们意识形态的功能和作用。如果把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看成只是具有学术性,忽视或者排斥它的意识形态性,是不符合实际的,事实上也是做不到的。只有把学术性和意识形态性结合起来,既要注重学术性,更要看到意识形态性,在一定的意识形态指导下,去进行学术研究,又通过学术研究来更鲜明地进行意识形态的建设,这是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在处理意识形态性、政治性与学术性关系时应该把握好的基本方向。

从思想政治教育来看,处理好这一关系,关键要树立意识形态的教育必须有科学理论来支撑的观念,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进行学术研究才能提高它的有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以意识形态教育为主要特征的,但作为一门学科,它又必须是以学术性来支撑的。这又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其他社会科学一样,是作为一门学科出现的,是把它纳入学科发展的范畴来建设的。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客观上同样存在着意识形态性、政治性与学术性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思想政治教育要达到意识形态教育的目标,是通过理论的力量来实现的,是用科学的理论征服人们的思想。人们对一种意识形态和理论的认同,是因为相信它是科学。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重视学科建设,要注重学术研究,要提高它的学术性。如果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不重视它的学术性和学科建设,那么,它的发展是没有后劲、没有持续性,最终是没有生命力的。所以,对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来说,在突出它的意识形态性的同时,必须要加强它的学术性,注重把它作为一门学科来建设。可以说,突出意识形态的特征,坚持正确的理论导向,同时注重学术性和学科建设,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处理意识形态性、政治性与学术性关系时应该把握好的基本方向。

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在强调学术性为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必须认识到它的意识形态属性,思想政治经验在强调意识形态性为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必须注重它的学术性和学科建设。处理好了这两方面的关系,就一定能够使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互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

(2)学科体系与教学体系的关系

由于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属性和特点不同,因而在学科体系和教学体系的构建上也有不同的特征。一般地说,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建设要注重教学体系,但更多地会集中于学科体系,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要注重学科体系,但更多地会集中在教学体系。如何处理好学科体系与教学体系建设的关系,也是客观存在于这两类不同的课程中。

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之所以会更多地集中于学科体系的建设,是由它的学科属性决定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作为一门规范的学科,它有自己明确的研究对象和学科规范,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理论体系和框架。这些特点决定了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学科体系的建设和学术研究的深入,在学科体系建设和每一门课程的理论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形成课程的教学体系。因此,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在学科体系与教学体系的关系上,偏重的是学科体系的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之所以会更多地集中于教学体系的建设,也是由它的学科属性决定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作为一门主要解决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解决政治方向和意识形态问题的学科,它具有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必须结合时代的特征、社会的实际、学生思想的热点来进行教育。这一特点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所关注的重点问题是会随着社会实际和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变化而变化的,这种变化要求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不能只是拘泥于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的规范,而是要从实际出发,把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作为出发点,以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作为目标。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的建设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从一种学科体系到另一种学科体系,从一种理论体系到另一种理论体系,都需要有一个长期建设的过程。这样,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要求来看,就不能等到一种学科体系或理论体系建立和完善以后,再去构建教学体系来进行教学。而是应该把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中心,以问题来构建和展开教学体系。这就是说,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课程存在着较大的变动性,课程本身的更新速度要比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快得多,新的课程会随着形势发展的需要很快地出现,这些课程就其内容来说,可以包含多门哲学社会科学的课程,表现出很强的综合性。这在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建设方面会带来很大的难度,而实践的发展又不允许花很长的时间去进行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的建设以后,再进行教学体系的建设。而必须把建设的重点放在如何去完成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所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在学科体系与教学体系的关系上,偏重的是教学体系的建设。

学科体系和教学体系是有着内在联系的,一门课程的建设既要以学科体系的建设为基础,又不能离开教学体系的建设,学科体系的建设,最终是要落实于教学体系,要在教学体系上反映出来。而教学体系的建设又是不能脱离学科体系建设这一基础的。无论对哲学社会科学课程,还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学科体系建设和教学体系建设都是不可缺少的,都有正确把握好这两方面建设关系的问题。但是,相对而言,学科体系和教学体系建设的关系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尤其是在面临建设一套新的课程体系的时候,必须要处理好这一关系,明确重点,有效地推进新课程的实施。当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新课程体系刚刚确立,这对学科体系和教学体系的建设来说都是全新的课题,现在当务之急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形成一个教学体系,使新课程体系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全面推开。而学科体系和课程的理论体系则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建设,这是今后要花大的工夫来做的事情。所以,当前课程建设的着力点应该放在教学体系的建设上,从实际出发,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出发,在首先确立教学体系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学科体系的建设,并通过学科体系的建设来进一步深化教学体系的改革,以这两方面的互动建设为基础,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建设的水平。

(原载《思想理论教育研究》第2辑,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12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