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创新精神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建设

以创新精神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建设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2006年9月将全面实施“05方案”。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其实质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中国的国情出发,通过理论创新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目标和主要功能是对大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以创新精神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建设

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任务,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全党、全国各项工作提出的总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2006年9月将全面实施“05方案”。如何有效地推进新方案的实施,是摆在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前的新课题。面对这一新的任务,我们教师作为实施这一新方案的主体,应该以创新的理念、积极的态度全力投入课程的改革和建设。

1.课程设置创新:“05方案”的鲜明特征

与“98方案”相比,“05方案”的显著特征是实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全新的课程设置,课程体系和内容也以新的面貌出现。这一变化体现了党中央根据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发展的新特点,以及大学生思想状况的新变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指导思想和观念上的创新。这一创新是立足于以下的新情况。

首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要求把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点转向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80多年的历史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理论成果,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最新的理论发展成果。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其实质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中国的国情出发,通过理论创新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才能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因此,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最重要的是进行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因为只有立足于中国的实际,结合现实的改革和发展来学习马克思主义,才是活生生的马克思主义。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对原来的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整,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合为一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更有利于大学生从总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把原来的“毛泽东思想概论”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合为一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更好地突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有助于大学生更完整地掌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把“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合为一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把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加开设一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突出国史、国情教育。课程设置的这一创新,从课程体系上理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使大学生既从源头上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并在学分上体现突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同时,又把法治教育、道德教育、历史教育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结构合理、功能互补,能够体现时代特征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体系。

其次,新时期大学生思想状况具有的特点,要求对课程设置进行整合,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也出现了过去没有的特点。思想意识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我们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标是要使大学生在这多元化的意识形态中把握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要实现这一目标,一个重要的渠道就是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理论教育,并能够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回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发展的历程,每一时期的课程设置变化都是与当时思想理论教育的要求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紧密相联的。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的是帮助他们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和基本观点;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世界观、方法论;了解国史、国情,深刻认识历史和人民是这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与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具有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为达到这一目的,需要在课程体系上进行创新,“05方案”就是课程体系创新的具体体现。

再次,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要求形成一个必修课与选修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高校教学改革总的方向是加强素质教育,注重全面发展,为大学生的成才打下扎实的基础和提供良好的平台。思想政治理论课就其性质来说,是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但它的功能具有双重性,既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又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教育的功能,而这两方面又是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首要功能,是必须突出的思想性。马克思主义又是科学,作为科学它是通过社会科学的各门学科来支撑的。同时,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又是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的,因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又离不开社会实践。新的课程方案,着眼于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设置做了创新性的改革,适当减少了必修课的数量,为开设人文、社会科学的选修提供了空间,并把社会实践的内容包含在课程中。因此,新的课程设置较好地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教育功能、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教育功能和社会实践环节有机结合起来,成为与高校教学改革同步配套的一个组成部分。

“05方案”与“98方案”相比,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都有了较大的变化,如何适应这一变化,提高教育的有效性,这对于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教师来说,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重要的是必须在思想上确立创新的理念,通过全面创新,开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新局面。

2.教学观念创新:体现教学时代性的基本前提

“05方案”以创新的课程体系反映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特征和教学总体要求,贯彻落实“05方案”首先必须在教学观念上进行创新,使教学的理念和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时代特征和课程要求相适应。具体说,教学观念的创新应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确立引导性教育的观念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目标和主要功能是对大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实现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这一目标和功能,作为教师在观念上有一个正确定位的问题,要把握好以怎样的观念来指导教学。面对经济、社会、文化、人的思想观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的现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必须突破传统的观念,确立引导性教育的理念来指导教学。

第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特点决定了采取引导性教育更具有有效性。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有效性如何,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这与其被动地接受教育还是主动地接受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当学生还没有认可这一理论和思想的时候,如果采取灌输性的教育,往往会使他们产生一种逆反心理,这种逆反心理的存在,会对要接受的理论产生一种排斥。这种逆反心理和排斥,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这就需要教育者首先要确立正确的教学观念,以引导性教育的观念来实施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教学。

确立引导性教育的观念,就是要把握思想理论教育的特点,遵循其规律。在教育的接受者对一种理论还没有完全认同它的时候,首先要引导他能够认同这一理论。应该看到,由于种种社会原因,也由于当代大学生并没有什么社会经历,从他们自身来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是缺乏良好基础的,再加上一些社会思潮的影响,更是造成了他们在理论认同上的无所适从。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首先要通过教育者的努力,引导学生去认同这一理论,而不是简单地采取灌输的办法。实践证明,思想理论教育靠简单的灌输是很难有效果的。转变教育的观念,不采取简单的灌输性教育,并不违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本身的性质,更不是放弃教育,而是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特点出发,更好地、更有效地进行教育。树立了引导性教育的观念,就是把引导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作为教学基本出发点,把教师首先看作是一个引导者。通过这一观念的转变,以及教学方式的转变,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和排斥现象,这就在客观上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第二,当今社会思想、文化、观念、理论的多元化存在,决定了采取引导性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由于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由于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由于社会利益群体的差异,必然导致思想、文化、观念、理论的多元化。大学生作为思想最活跃的一个社会群体,也一定会受到这种多元化的影响。从整个社会来说,要使这种多元化变为一元化是不现实的,同样,要使大学生不受这种多元化的影响也是不现实的。引导性教育是以承认多元化意识形态的存在为前提,在坚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明确导向的基础上,通过正确的引导,使大学生在多元化意识形态存在的前提下,指导思想上选择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要功能和任务。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是社会主义大学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思想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也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是必需的,在这一点不存在选择的问题。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不是简单的灌输,因为灌输教育不能有效地实现教育目标。必须树立引导性教育的观念,帮助大学生在多元化的意识形态中选择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确立的教学观念。

(2)确立问题式教学的观念

贯彻落实“05方案”要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如何把实施新的课程设置落实到提高教学效果上。提高教学效果,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把教学出发点真正转向学生,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理论需求出发,而不是从书本、从理论体系和概念出发。在观念上要实现的转变是强化问题意识,淡化体系意识。“05方案”根据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特点和新的要求,提出的课程设置导向是把原来细分化的学科综合起来,以学科综合形成的优势,更好地解决大学生所面对的带有综合性的问题。显然,新课程设置是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为出发点,而不是以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为出发点。当前在积极准备实施“05方案”时,应该把着力点放在提高教学效果上,更注重以问题为出发点的专题式教学。

首先,新课程设置并不是以学科的理论体系为出发点的,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还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都不是以现成的学科理论体系为基础设置的。因此,以专题的形式把这些课程涉及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理论观点结合实际讲深、讲透,能够更好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贯彻落实“05方案”,强化问题意识,突出专题教学,就是要求我们把主要精力放在对新课程要求的总体把握上,放在对内容的深化理解上,在此基础上设计出更好的专题,而不是把主要精力用于追求体系的完整性。我们只有下工夫去研究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研究学生的思想实际,才能够真正地把教学落实到有效性上。

其次,专题教学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在如何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问题上,同样需要实现观念的转变。是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理论体系上,还是放在提高教学效果上,实际上是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问题。衡量教学改革是否达到目标,是否有效,标准不是看它是否从理论体系出发,而是看它是否有针对性地解决了学生思想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根据课程的基本内容,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梳理出若干个专题,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某一学科的专家,而是要使他们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掌握观察社会、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认同、理解党坚持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能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专题式的教学能够更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

3.教学内容创新:增强教学针对性的基本保证

课程设置的创新要由内容创新来支撑,在课程设置已经确定的条件下,课程改革的重点无疑是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内容创新的总体要求是: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使教学内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具有针对性、体现时代感、富有感染力。

每一门课程都有自身特定的教学内容,教材是对教学内容的基本规范。但是,对于一门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决不是只限于编写出一本高质量的教材,课程改革和建设的实质是要根据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对教学内容不断创新,使课程不断发展和完善。因此,课程改革与建设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教材在教学内容上出现滞后性是符合教材发展规律的,但教师的教学内容滞后于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则是不符合教学规律的。对于教师来说,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创新是教学工作的永恒主题。教学内容的创新不是离开课程教学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去另搞一套,而是要求在遵循教学基本规范和要求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研究、提炼、加工,从受教育者的实际出发,把新的理论发展内化为学生乐于思考、愿意接受的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能够感受到通过教师的教学,他得到了教材上得不到的东西,给他带来了更多的启发和思考。或者说,教学内容创新必须杜绝照本宣科的教学。具体说,教学内容的创新,应该立足于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必须把握理论研究的前沿和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征是要用理论去武装学生的头脑,用理论的力量去推动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要达到这一目标,前提是我们所传授的理论必须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被实践所证实的具有生命力的理论。因此,教师必须把握实践中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实践证明,不顾实践发展中出现的新现象、新情况、新问题,也不问面对这一系列新变化在理论上有什么新发展,只是年复一年地吃老本,重复原有的理论内容,这样的教学根本谈不上内容的创新,这不仅不可能有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还会有损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形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重点突出理论性的特点,决定了对教学内容的创新有着更高的要求。教师是否始终能够站在理论研究的前沿,是否始终能够把握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决定了他是否始终能够把教学内容的更新和理论创新作为教学的内在要求。大学生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他们所看到的、听到的、每天接触到的都是社会中的各种现象和现实问题,只有用发展的理论去分析各种社会现象,解释各种问题,才能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起到解惑释疑的作用。如果教学内容不能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创新,不能反映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不能跟踪理论研究的前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是不可能充满生机和活力的。

第二,必须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他们所关心的现实问题。思想理论教育的有效性是与教学的针对性成正比的,只有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才能提高有效性。加强针对性,就是要了解教育对象的思想情况,研究他们所关心的热点问题、感到困惑的疑点问题。同时要深入了解社会,因为了解学生和了解社会是一致的。是不是了解学生、了解社会,关系到教学是否有的放矢,是否能符合学生需求的根本性问题。不研究学生思想实际、不研究社会现实情况,也就不知道学生在想些什么,要想知道什么,对什么问题感兴趣,在理论上有哪些需求等等。了解学生、了解社会,其实质是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学生的实际、社会的实际联系起来,这是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具体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做到的理论联系实际,不是用理论去迎合实际,而是用理论去分析实际、说明实际,即理论是“矢”,实际是“的”。在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的整个链条中,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是重要的一环,把这一环节的工作做好了,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就有了很好的基础。

教学内容能够体现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这是增强教学针对性的一个方面;了解学生,把握他们的思想脉搏和关心的问题,这是增强教学针对性的另一个方面。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就能够使教学内容的创新得到强有力的支撑。

教学内容的创新,基础是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研究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是科学的理论教育,从事这一教学的教师在业务素质上也必须与这一学科的发展要求相适应。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最主要的是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对教师来说,必须确立科研为本的观念。

确立科研为本的观念。就是要从观念上解决对科研的认识问题。有一种看法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属于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不一样,有没有科研不是大问题。这样的观念,当然对搞科研就没有足够的压力和动力。这样长此以往的结果是教师科研能力和水平低下,既逊色于搞专业的教师,也不能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自身的要求,这当然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有效性。因此,要解决教师科研的问题,首先是要解决观念的问题。教师只有确立了必须搞科研的观念,科研才会成为教师的内在要求和自觉行为,才会对科研有巨大的需求和动力。要在观念上明确,不搞科研,光靠教科书上的东西是不能适应教学要求的,也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没有科研,上课就没有底气;没有科研,就不敢和学生直接对话;没有科研,就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有没有科研成果实际上是教师综合素质如何的一个重要体现。

4.教学方法创新: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基本途径

教学方法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注重教学方法,深化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教学方法创新这一层次上来研究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意味着对课程教学的性质和特点、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和要求、教学规律和环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教学方法创新不只是课堂教学的问题,而是涉及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看成一个整体来研究教学方法改革。

研究课堂教学方法的实质是要解决用什么方法才能使学生更有效地接受教学内容。大量事实表明,用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是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的。这是因为,首先,一些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离现实太远,学了没有用,在还没有进入课程学习以前就表现出主动性不强。这种状况从一开始就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增加了难度。如果仍然是用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其效果当然是要大打折扣的。其次,学生现在更多的是关注现实社会生活中所表现出来各种现象和问题,这些现象和问题很多是他们感到困惑和迷茫的,但又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对于这些问题,学生迫切需要了解,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对于书本上的东西,学生总认为是比较枯燥的,提不起兴趣。如果不了解学生的这些特点,在教学方法上不创新,就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不是一句空话和套话,贯彻这一原则的实质是要把握其内涵,把这一原则与教学对象的特点、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自身的特点结合起来,赋予这一原则在教学中的具体内容。具体说就是,以现实生活中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深层次问题作为切入点,在此基础上,融会贯通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传授给学生。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起来,要在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说明、解释现实问题上下工夫。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具有现实感,也是和这一“问题切入式”的教学方法分不开的。这一方法之所以比较有效,是因为在学生看来,你要讲的内容是大家关心的、想知道的问题,这是教与学两个方面的共同点,有了共同点,就能够抓住学生的思想,就能为提高理论教学有效性创造很好的条件。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的特殊性,要求在考核方法上也必须创新。考试方法创新,实质是要解决学生怎么学的问题。从正确引导学生学习的角度研究考试方法,要把握这样两个问题。

首先,要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考试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用学到的基本原理去分析、解决各种社会现象和现实问题。根据这一目标,在考试环节上需要认真地研究考什么、怎样考的问题。因为,考试考什么、怎么考,会引导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考试要考基本原理,但考基本原理的目的不是背基本原理,而是掌握基本原理,只有学生自己掌握了,才谈得上去运用。这就需要转变考试的指导思想,不能只是把考试的内容定在考概念、背基本原理,而应该把考试的重点转到运用基本原理分析实际问题。以这一指导思想来设计考试的方法和内容,就能够充分地发挥考试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作用。

其次,考试要能够成为一个科学的评价机制。考试对教与学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这要看考试是否能够对教与学形成一个科学的评价机制。即通过考试这一环节,能否科学地检验教学的情况和效果,能否科学地反映学生学习的情况和效果。考试对学生来说,就是要起到以下的作用:第一,要使学生认识到,如果平时学习不认真,光靠考试前背书本是不能应付的。第二,使学生体会到,如果不掌握基本原理,光靠背一些名词、概念是不管用的。第三,要使学生感觉到,如果平时认真学习,掌握了基本原理,考试应该是没有压力的。这样的考核评价机制,对学生来说,会把学习的重点转到掌握基本原理上,而不是死记硬背一些书本上的东西,更不能只是到了临考的前几天靠突击。对教师来说,要求在教学中必须把掌握基本原理作为教学的重点,在讲透理论的基础上,更多地运用理论去分析现实问题和现象。

注重教学方法创新,其意义并不只是单纯的方法问题,而是要求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性质和特点、学生的思想和要求、教学规律和环节都要进行深入研究,在转变教学指导思想的基础上,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为出发点来创新教学方法。在这样的基础上对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意味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认识的升华,也一定能够使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切实的提高。

(原载《思想理论教育》2006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