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所谓“素质”是指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1]。这一界定包含三层含义:第一,人的素质不完全是先天形成的,可以通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逐步提高和优化,即人的素质是可以培养和开发的;第二,人的素质是知识内化和升华的结果,单纯具有知识不等于具备相应的素质;第三,人的素质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它是知识积淀、内化而养成的,一个人具备的素质将持久地影响和左右他的行为方式及对世界、人生及社会的态度。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决定》明确了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和实施目标。素质教育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思想,一种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模式,它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适合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它力求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它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精神为出发点,以注重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学生的健全人格为根本特征。
人的素质是一个由多重要素构成的系统。不同学者按照各自的标准划分出人的不同类型的素质及相应的素质教育结构。有的学者把人的素质划分为基础素质、专业素质和心理素质;有的学者把素质分为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创造性素质;有的学者则把人的素质分为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和科学素质等。尽管学者们对人的素质的划分各有不同,但都包含有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这三个方面。我们认为,这是人的基本素质的三大构成要素。因此,相应的,现代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也可分为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这三个方面。这三方面教育有各自独特的功能,相对独立、自成体系、不可替代;同时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互相制约,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素质教育结构体系。其中,身体心理教育是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是核心,科学文化教育是工具。大学生素质教育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结构状态,不仅决定着青年学生的素质特征,也影响他们的长远发展状态。
从现代社会对人的基本素质要求出发,高校对青年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青年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它不仅是实现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根本任务的要求,关系到培养什么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也是大学生自身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内在需要。思想政治素质对大学生成长具有导向、动力和保障作用,而这一素质的形成除了受环境熏陶和社会实践影响外,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通过各种不同方式的教育,使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转化为受教育者的个人意识,使之自觉地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起来,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核心价值理念内化为自己的理想信念和思想品质的过程。一般而言,思想政治素质可以分为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两个方面,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主要包括政治素质教育和道德修养教育。
对青年学生的政治素质教育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一是政治信念教育,即教育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正确理解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自觉维护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政治上、思想上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在大是大非面前做到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明确的政治方向是个人实践的动力,一个人只有具有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理想追求,才能形成改造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理想是人们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它体现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而信念则是激励人们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原则去行动,去实现目标的一种强大的内在精神力量。任何一个人或一个国家、民族,都需要有精神支柱,而理想信念就是最重要的精神支柱。理想信念对人的行为具有强劲的导向作用,它会带给人们把握未来的精神满足,支撑着人生的整个奋斗历程。理想信念发生动摇,往往会引起一个人精神生活的颓废、生活意义的缺失,最终导致整个精神世界崩溃。因此,高校应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常抓不懈,使大学生毫不动摇地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坚定信仰,把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树立全心全意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
二是政治观点教育,即教育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去观察世界、分析问题;在此基础上,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正确识别和认识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思潮,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当今世界及我国社会生活中的呈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这种教育在大学生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这是因为: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是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石,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教育,其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其次,人生观作为人们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观点,一方面决定了每个人对自己人生道路的选择,是人们行动的指南;另一方面还决定了人们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理解,是人们朝着既定目标向前迈进的巨大精神力量。对于青年学生而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和人生发展方向具有深远的意义。再次,价值观作为人们对现实生活各种现象作出价值判断所持的基本立场和态度,对人的思想和行为有着更高层次的统摄和导向作用。人的价值观就像“天平”和“尺子”一样,随时影响着他对事物的判断和态度,进而左右其行为的方式方法。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精神面貌和行为方式。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内容非常丰富,《中共中央关于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因此,教育大学生确立社会主义价值观,是他们明确政治方向和人生目标,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愿意为国家、为人民无私奉献的重要思想基础。
三是政治纪律的教育。教育大学生特别是他们中的先进分子自觉维护和执行党的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维护党的利益和党中央的政治权威,自觉用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党的原则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包括道德修养教育。道德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的,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维系的调整人们之间利益关系的特殊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任何社会的安定与和谐,都需要用一定的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来维系。在我国,人的道德素质通常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每个层次所包括的内容各有不同。第一个层次是每个社会成员都应当遵守的公共道德,包括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第二个层次是作为全体公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社会主义道德,它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3]。第三个层次是向社会先进分子和领导干部倡导的共产主义道德,其基本原则是大公无私、公而忘私、奋力开拓、勇于献身。这三个层次的道德教育对青年学生来说都是必要的,应当分层次、有步骤地渐次展开。
道德修养教育的目的是帮助青年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青年学生提升精神境界,教育他们明确“做什么人”和“怎样做人”的基本道理,使青年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一种巨大的人格力量,它不仅可以使青年学生树立崇高理想,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且可以使他们具备为国家、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追求,成为道德的楷模和榜样。
(2)科学文化教育
科学文化素质是使大学生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基本条件,也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指标。青年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不仅包括系统、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而且还包括健全的科学精神、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及较高的文明素质和艺术修养。
适应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的需求,青年学生的科学文化教育,首先是要使学生具备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再到人文科学的全面而合理的知识结构。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教育学生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大学生要有科学理论的武装,否则就可能在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变化面前、在曲折漫长的人生道路上迷失方向。因此,要引导大学生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二是教育学生具备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科学文化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人文科学知识和管理科学知识等。自然科学知识是认识和改造自然必备的知识,肩负“科教兴国”历史重任的当代青年,必须掌握一定领域的自然科学知识。但仅有自然科学知识还远远不够,青年学生社会作用的充分发挥和健康人格的养成,还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修养。从世界范围看,培养具有多重知识结构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目标。因此,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三是教育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所谓专业素养包括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及方法几个方面。高等学校培养的青年学生都有一定的专业方向,将来也会从事某一专业领域的工作。因此,对学生的科学文化教育应该注重其专业素养的培养,使之具备本学科领域所应有的专业知识,达到本学科领域能力训练的要求。此外,还应培养学生掌握并具有独立研究和实际开展探索工作的方法和能力,如资料查阅、写作、社会调查、观察实验等方面的能力,以及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创造能力。
对大学生的科学文化教育,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青年学生进行科学精神、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的培养就是要使学生养成尊重知识、追求真理、相信科学、热爱科学的明确意识,在科学上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有探索真理的勇气,学会科学思维,掌握科学方法,遵循科学规律。创新意识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最高表现,是高素质人才价值的本质体现。创新意识作为人才创造力的表现,主要包括创新欲望、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技能等方面,其中创新欲望是根本,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基础,创新技能是手段。创新精神培养要致力于使学生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不懈探索精神,使他们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敢于冲破传统观念和科学权威的束缚,敢于向前人的理论观点挑战;还要鼓励青年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善于吸纳和利用人类文明的一切积极成果,在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创造精神。
(3)身心健康教育
人的素质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才能发挥其作用。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赖以实现其价值的重要载体,也是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和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基础。身体心理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两个方面。身体素质在大学生全面素质中发挥着载体作用,它是其他素质赖以存在和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人的其他素质难以形成,即使形成也难以有效发挥功能。
对青年学生进行身体健康教育应包括相互联系的几方面内容:首先是教育学生对健康体魄的作用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身体既是个人幸福生活和事业发展的“本钱”,也是个体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物质基础,因此保持健康体魄是个人对自己、对社会负责的表现。其次要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当的方式进行身体锻炼,保持健康的体魄,培养和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再次是教育学生选择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大学生除了需要具备健康的体魄外,还应该具备健康的心理状态。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心理基础。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掌握专业知识和激发创新意识的主观条件。一个人的认知心理能力直接关系到知识内化的方式、过程及效果,而情感、兴趣等则是知识内化过程中的动力因素。良好的心理素质包含着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及道德意识等方面的因素。只有遵循大学生的心理发生、发展和活动的规律性,思想政治教育才会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只有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使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并充分发挥效能;只有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应着重抓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所谓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是指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形成健全的认识、稳定的情感和坚定的意志,还包括个性心理倾向和特征,即动机、目标、需要、气质、性格能力以及自我意识系统等的完善、协调和健全。根据上述要求,要着力培养大学生具有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心态,情绪饱满、精神振作的心理品质,同时还要形成善良的动机、高雅的气质、广泛的兴趣、稳定的性格、鲜明的个性与健全的人格。二是培养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包括能够承受挫折、失败、痛苦等各种压力的心理承受能力,面对困难,艰苦和各种复杂环境的心理适应能力等。青年学生只有具有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意志品质,才能应对将来可能遭遇的各种挑战,肩负起社会赋予的使命,不断取得成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