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在指导思想上又一次与时俱进的特点探讨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科学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进一步阐明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要求全党把这一重要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体现在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了我们党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决策,也是一个历史性的贡献。本文试就党在指导思想上实现这一次与时俱进的若干特点作些初步探讨。
(一)正确地反映了党的历史方位的变化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党的历史方位是对党的历史定位、现实定位和未来发展定位的总和。党的历史定位是党对成立以来经验的科学总结。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而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现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这两个转变实际上一是讲党长期执政,二是讲党执政条件与环境的深刻变化。这表明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党自身的状况都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党面临的世情、国情和党情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和现实依据。当今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的重要基础。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党的历史方位的变化正是党面临的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的结果。党的未来发展定位是,坚定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21世纪的头20年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生活更加殷实。为了完成历史和时代赋予党的庄严使命和历史任务,要求继续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探索,继续回答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大课题。比如,如何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如何进一步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如何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如何扩大就业和促进再就业,如何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如何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如何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如何更好地实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如何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如何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如何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等等。这就要求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保证我们党能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各种实践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正确地反映了党的历史方位的变化和肩负的历史任务的要求。
(二)形成了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有三个基本命题。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三个命题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但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不仅仅限于这三个命题本身,而是以它为核心内容形成了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这个体系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前进的基本原理:人类社会前进最终是由生产力发展决定的、由先进文化引导的、由人民群众推动的基本原理。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相互促进的过程。三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理论:创造性地把党的建设同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趋势,同我国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和各项任务联系起来,赋予党的性质和宗旨、党的指导思想和党的任务以鲜明的时代内容和时代特征。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科学体系具有历史和逻辑方面的严整性。
它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理论基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虽然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但是它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理论基础的。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了科学共产主义学说、特别是共产主义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及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科学思想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典范,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最现实、最生动的教材。
它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取得的丰硕成果。贯穿这些成果的红线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进一步回答、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的创造性回答,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它以凸现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主要内容。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内容丰富。其中如: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关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关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思想,关于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思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关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关于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的思想,关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思想,等等。这些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构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它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本质。“三个代表”是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整体,在这一统一整体中,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是其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基础和前提,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目的和归宿。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里的“本”、“基”、“源”,说到底就是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鲜明地体现了我们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同资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体系的创立,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认识的新高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三)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创造性运用和阐发
坚持从物质生产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世界,把生产力作为推动社会前进最活跃、最革命的力量,认为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这是提出“三个代表”的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依据。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52)。这表明,这个命题不是讲的生产力本身,而是讲的党自身。讲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这一基本原理,使自己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适应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断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这里关键在于,要弄清楚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是什么?怎样才能满足?无疑,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金、技术、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先进的管理,但是怎样才能满足这些条件呢?我们知道,包括先进生产力在内的任何生产力的发展都不是孤立进行的。它作为一个社会历史过程,只能在一定的生产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中进行,因此对生产力发展影响、制约最大的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只有同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先进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才能满足它发展的要求。在当代中国,什么样的生产关系才能适应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什么样的上层建筑才能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中国的历史和现实都表明,这就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在现阶段由中国基本国情所决定,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必须使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保证这些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相反。我们党的“四个基本”正是这样的理论、路线、纲领和方针政策的综合。所以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同坚持党的“四个基本”完全是一致的。这表明“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是一个物质力量的概念,而是一个政治概念、一个阶级概念。
如果这里要进一步问,为什么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呢?这是因为,任何一个社会都是由一定的阶级来体现的,按照一定阶级利益,愿望和要求建立起来的。在当代中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阶级就是中国工人阶级。唯有它的阶级利益与生产力发展趋势完全一致。生产力愈发展越有助于它肩负的历史使命的实现,所以唯有它对先进生产力发展必然引起的社会后果抱着积极支持的态度。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今天的中国,只有代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工人阶级才能够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自然是唯一能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政治力量。任何其它的力量只有在接受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和政策的前提下,才能为发展中国先进生产力作出贡献。在今天要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就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同样,我们对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要有一个正确的、全面的理解。这就是要把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看成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社会存在和意识形态的辩证关系这一基本的原理的运用和阐发,把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看成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而且要把马克思主义的这些基本点同坚持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上升到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高度,上升到党的指导思想的高度,作一个完整的体系来把握和运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科学地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
(四)正确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科学精神
党的理论创新有确定的科学内涵。按照胡锦涛同志的“七一”重要讲话,坚持理论创新的科学精神,需要坚持几个基本观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正确地把握了这些观点。
1.正确把握理论创新的含义。这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坚持理论创新同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是一致的,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即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2.正确把握理论创新的前提。这就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离开这个前提,就会迷失方向,走入岐途。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按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的精神,最根本的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科学共产主义学说,特别是共产主义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即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3.正确把握理论创新的动力和源泉。这个动力和源泉就是最广大人民改革世界、创造幸福生活的伟大实践。脱离了人民群众的实践,理论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就不能对人民群众产生感召力,对实践发挥指导作用。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显著特点之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实践的科学。社会实践及其发展同社会实践的主体及其发展是共存的。只要人类社会还存在,还在延续,社会实践就一定要不断发展和提升到更高一级程度。这是一个永无止息的发展过程。由于马克思主义始终自觉地面向社会,深深植根于社会实践,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它必然随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创新,不可能一成不变。关于这一个问题,从《共产党宣言》问世以来,都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要依时间、空间及具体历史条件为转移。当时代的主题发生变化时,或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应用于不同民族、国家时,或客观实际条件发生变化时,或科学的发展出现重大突破时,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某些结论、某些具体理论和实践策略、某些公式都会发生改变,代之以新结论、新方式、新理论。事实上,我们党在理论上的创新,都源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实践进程中,又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现实所需要。我们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过程中,要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一系列重大的课题。譬如说要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国际形势的变化,要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要科学的判断和全面把握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等等,必须推进理论创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应新的伟大实践的要求而创立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动力和源泉还包含着更丰富的内涵,如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本性的创新要求。马克思主义是以工人阶级为阶级基础和现实前提的。在现代社会中工人阶级既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也是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它与社会化大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制度变革的方向完全一致。它必然要求发展、创新。同时工人对生产的关系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使工人阶级肩负着解放全人类的历史革命,即马克思说的“工人的解放包含全人类的解放”(53),工人阶级是革命最坚决最彻底的阶级。工人阶级为完成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必然要求不断发展自身和不断提高自己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所以,“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实现下述的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54)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表现,它必然随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展开、扩大和深入而不断发展和创新。再如,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基础的创新要求。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其中辩证法是关于包罗万象和充满矛盾的历史发展的学说,它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它认为,那种最终完成的关于自然和历史的认识的体系,是和辩证思维的基本规律相矛盾的。客观世界是不断运动、发展着的,科学反映客观物质世界的理论整体,也必然是对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阶级的那种发展过程的阐明。如若不是那样,而是固步自封,把某几个论点奉为终极真理,没有使结论成为继续发展的前提,这种学说就是不完备和不可取的。因此,马克思主义者若要不落后于时代,就要与时俱进,从各方面把自己的理论向前推进。又如,马克思主义深厚群众基础的创新要求。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离不开群众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基础就是进行历史创造活动的人民群众。而人民群众总要在社会矛盾的运动中不断开辟前进的道路。人民也总是从历史活动的实践和比较中,不断寻求,揭示和发展指导自己前进的真理。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真理,它必定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的深入而不断发展创新,成为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
4.正确把握理论创新的目的。这就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最广大人民的最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我们党全部奋斗的最高目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决定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始终如一地倡导和坚持理论创新的根本目的所在。
5.正确把握理论创新的途径。这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相结合”的中介是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正确把握了这些基本观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尊重实践,尊重群众,坚持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观察世界、观察中国、观察党,不断总结广大干部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经验、新观念、新办法,从理论上不断作出新概括,才创立出来并形成科学体系的。
这里与此相关,还有一个对与时俱进概念的理解问题。一些文章在论与时俱进时,比较注重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考察其辞源,这是必要的、有益的,因为与时俱进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哲学智慧。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中国的实际,包含着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批判地吸取丰富的营养。考察与时俱进这个概念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运用,有利于我们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全面把握这一概念的丰富内容,但是应该说,对于我们正确把握与时俱进这个概念,从优秀传统文化中作考察不是最主要的。我们研究的注意力应集中到把握它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中的精神实质上。从根本上说,对于这一概念,关键是要科学把握“时”和“进”的内涵。
关于“时”,即时代性。首先是时代的本质。任何理论都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时代。现时代的本质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立论的根本依据。现时代的本质变没有变?如果没有变,还是处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这样的大时代,那就必须坚持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这是与时俱进的前提。因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正是根据这个时代本质作出的基本判断或者说是这个时代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理论表现。时代的本质没有变,它在今天就仍然适用,不能轻易否定。其次是时代的主题,时代的主题表现着时代的特征。它变没有变?如果它变了,那么马克思主义关注的主题则应随之变化。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马克思主义关注的主题应该与此相适应。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虽然我们面临的大时代没有发生质变,但是整个世界却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面对国际国内这种深刻的变化,从党的十四大到十六大,我们党顺应时代的要求和实践的需要,先后提出“三个不能停留”、“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四个如何认识”、“三个解放出来”、“四个一定要”,使我们党始终保持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创造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体系。再次,是社会发展的阶段。社会发展阶段问题不完全是一个时间的问题,但是,时间与空间是不能分割的,时间的流变总是与空间的运动结合着的。社会发展到今天,最根本的就是要正确认识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1956年,中国社会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到现在这个阶段的基本性质没有变,而且一直会延至21世纪中叶。既然如此,我们党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制定的基本路线不能动摇。再其次,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格局,这是由前一个问题派生出来的。从1978年以来到现在,我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基本格局有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如果这个基本格局到今天没有根本的变化,那么与此紧密相关,邓小平理论中的很多重要原理,如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不能动摇;在四个坚持中,坚持人民民主专政这一条不低于其他三条,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能搞两极分化,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使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改革开放要达到的总的目的是,要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共产党的领导,有利于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只要我国经济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惩治腐败等等,在今天都应该坚持。但是另一方面要看到,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世界、中国和我们党自身发生了深刻变化,党的历史方位发生了深刻变化,又要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从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到关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思想,共提出了十个方面的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这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特别是对邓小平理论的重大发展。最后,是时机,就是机遇。所谓机遇就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和环境给我们提供的展示才能、求得进步、发展和成就的优越客观条件。能不能抓住机遇,是衡量我们判断形势和总揽全局的能力、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标志。现在要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关于“进”,一要明确原有基础,从什么地方出发。我们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以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作为深化理论探索的崭新起点;二要体现规律性,要求从事物发展规律的高度明确事物的变化及其性质和程度。这里,前提是要善于把握客观情况的变化。世界总是处在矛盾运动和变化之中,不可能一成不变。我们要敏锐地发现并适应这种变化,不断前进。同时把握客观情况的变化,包括分清事物变化的性质是量变还是质变?是局部的质变还是根本性的质变?是前进性的变还是倒退性的变?与时俱进性的“变”是前进性的“变”不是倒退性的“变”。就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来说,理论创新中的“变”是局部性的“变”,不是全盘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我们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紧密结合《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多年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发生的重大变化,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生的重大变化,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等新实践,在近13年来提出了十个重大观点: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关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关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思想,关于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思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关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关于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的思想,关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思想等等,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是我们党与时俱进的最新成果。
(五)充分体现了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特点
20世纪马克思主义总是随着纷繁复杂的历史进程不断发展,总是面对历史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而不断创新,总是在回答实践提出的高难度历史课题中不断开拓新境界。马克思主义是真正不断发展的理论。
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显示出两个鲜明的特点。第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稳定的,但是它的理论主题是随时代主题和时代特征的不断转化而不断变化的。正是因为它能够顺应时代潮流和应对时代挑战,不断破解时代课题,才实现了新的突破,完成了新的飞跃,使其理论之果随着实践生活之树而常青。如果说20世纪前半叶,无产阶级革命和夺取政权是马克思主义关注的理论主题的话,那么20世纪后半叶,随着和平与发展逐渐取代战争与和平而成为时代主题,如何巩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则成为马克思主义关注的重点或核心问题,因为现实需要把这个任务尖锐地提到马克思主义者的面前。这当然不意味着无产阶级革命和夺取政权已经不是问题,应该说这个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里,无产阶级如何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夺取政权,这还是当代社会主义面临的高难度的历史课题之一;但是从当今世界的战略全局讲,要解决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时间上的继起性和空间上的并存性的统一,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就必须抓住社会主义的发展,以巩固发展已取得的阵地;其次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不发展一切都无从谈起。对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来说,20世纪的后半叶从整体上来说一切探索都是围绕理论主题的转换展开的。毛泽东为此进行了20年的艰辛探索,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思想和观点,给人以多方面的有益的启迪,探索中发生的曲折和失误,也是留给我们的经验教训。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是实现理论主题转换中的丰硕成果。第二,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坚持这个本质特性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个国家、民族的特点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是国际性的学说,它的基本理论原则是从世界各国历史发展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对于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是这种指导作用只有在它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中才能实现,这是因为:(1)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离开个别的一般只能是空洞的抽象;(2)马克思主义既是关于普遍真理的体系,又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指南。这种本性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原则同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斗争实践相结合;(3)各个国家、各个民族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条件是特殊的,有差异的。马克思曾对历史发展的这种情况作过经典的说明。他写道,“这并不妨碍相同的经济基础——按主要条件来说相同——可以由于无数不同的经验的事实,自然条件,种族关系,各种从外部发生作用的历史影响等等,而在现象上显示出无穷无尽的变异和程度差别”(55),列宁在讲到这种问题时也曾指出地方差别、经济结构、生活方式、居民的觉悟程度和实现这种或那种计划的尝试等特点。正是这样,列宁强调,“在每个国家通过具体的途径来完成统一的国际任务……的时候,都必须查明、弄清、找到、揣摩出和把握住民族的特点和特征”(56),赋予引导社会前进的马克思主义以各国民族化的形式和风格。为此,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毛泽东同志指出:“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实践中的表现形式,各国应有所不同。在中国,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要和中国的革命实际相结合。”(57)邓小平更直接地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58)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证明,凡是遵循了这些原则,社会主义就取得成功,马克思主义就得到发展,反之,就都遭到挫折。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坚持这些原则的伟大成果和光辉范例。具有国际性内容的马克思主义只能在同时代的特征、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中才能实现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创造性运用的民族性要求,同任何形式的机会主义和教条主义都是不相容的。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充分地体现了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特点。
其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集中全党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勇气进行理论创新,逐步形成的系统的科学理论。这是在神州大地上生长出来的活生生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其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在新时代条件下创造性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实际,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作出的进一步回答,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作出的创造性回答。这些回答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取得的丰硕成果,它是对我国现阶段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方面取得的理论成果的系统概括,是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理论高度的表现。
(梅荣政,原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年第6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