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践行“八荣八耻”不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田兵权 李建森
当代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们的物质生活呈现绚烂多彩的总体态势;另一方面,也带来了道德精神生活方面的诸多问题,出现了所谓的道德滑坡现象。“亚当·斯密问题”同样也困扰着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进程,市场主体在经济活动中的唯利是图的精神冲动,不可能不对社会价值观念和伦理生活产生负面影响。人们的荣辱观念不可能不发生种种错位和扭曲。体现在广大青年学生身上,表现在他们往往缺乏是非观念,缺乏正确的道德动机,甚至常常发生以耻为荣的现象。所以我们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紧紧围绕社会主义荣辱观,全面开展以“知荣辱,树新风”为主要内容的道德实践活动,把“八荣八耻”的要求贯彻到学生工作的各项活动中去,推动全校形成“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的社会风尚,为实现我校“十一五”规划的目标提供良好的道德环境和精神动力。
一、加强理论学习,准确全面地理解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
列宁曾经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所以没有科学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就不会有卓有成效的社会主义道德实践和建设,就不能够解决市场经济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各种冲击,也无法建立起真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和法律相比较,道德是以自律为特征的,是以道德主体的高度自觉为前提的,如果没有这种道德自觉以及这种道德自觉凝结而成的道德良心和人格,道德将失去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而荣辱观最集中地体现了道德主体的良心和人格。换句话说,如果不准确全面地理解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就无法找到“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荣辱观属于道德人格和道德良心范畴,是人们通过行为选择和评价而长期形成的对荣誉和耻辱的一种心理感受及其相应的稳定的观念体系,表现为道德主体的道德信念和价值取向,并为道德主体履行道德规范提供心理机制和内驱力。所谓荣誉是社会和个人以某种赞赏性的社会形式或心理形式,对人们履行一定社会义务及其相应的道德价值所表达的肯定和嘉许,相反便是耻辱。
荣誉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第一,社会的价值认定。社会对人们履行一定义务及其道德价值的肯定,比如赞扬、敬重、奖励、嘉许、认可、封赏、授予荣誉称号等等。在这个意义上,荣誉表现为评价人们社会行为的一种社会得到的价值尺度。第二,个体的心理感受。这是个体对自身出于义务而履行的某种相应行为所表达的欣慰态度和尊严感。在这个意义上,荣誉体现了个人行为选择的道德义务感和自我评价能力。耻辱也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第一,社会或个人对评价对象背离社会义务的行为的道德价值的否定性评价、贬斥、谴责。第二,个体对自身行为的负面道德价值的自我意识和对社会否定性评价的主观感受。荣誉和耻辱是相对而言、不可分割的。知耻、恶耻如果以正面的积极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光荣的,就是对荣誉的珍惜。反之,荣誉感越强,就越能知耻,就越憎恶耻辱。
荣辱观是有阶级性的。那么社会主义的荣辱观的精神实质是什么呢?胡锦涛同志结合当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新实践作出了新的科学总结和概括,提出了“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就是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这种新概括既反映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又反映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美德;既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道德基本规范的本质要求,又体现了尊重知识、尊重劳动、遵纪守法等人类普遍的基本价值取向;既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先进性,又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广泛性。因此,它作为一种社会的价值认定,能够唤起人们的广泛共鸣,成为人们行为选择的价值向导;作为一种个体的心理感受,则能唤起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实实在在的体验,成为提升人们道德人格的内在动力。总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我们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和总的方针。
二、努力陶冶性情,从精神深处着力于大学生道德主体自觉性的提高
王阳明说过:“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这种观点也许从认识论上看是需要商榷的,可从道德修养的角度看是非常深刻的。善的动机不一定必然产生善行,但恶的动机必然导致恶行。因为一般而言,人的知、情、意、行、信、习是统一的。所以,作为道德良心和道德人格范畴的荣辱观,必然要深入到人们的情感、意志、信念中去,进而表现为一种知行统一的“实践精神”。而这种实践精神,道德主体自觉性的确立,反过来就应当从学习知识、节制情感、锻炼意志等方面加以确立。
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和人文知识水平,是强化道德自觉性的基本条件。关于知识和美德的关系问题,在道德哲学史上历来存在着十分激烈的思想斗争。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很早就提出理智美德和道德美德的区别和联系。康德早年也认为下层社会不可能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但这种观点在卢梭的强烈影响下迅速改变了。在中国哲学史上,关于知识与道德关系的正确认识被湮没在“上智下愚”的反动政治哲学之中了。
我们认为,如果撩开政治哲学的掩盖,在中外思想史上,一般都认为知识是美德的重要条件之一。《大学》讲的八条目作为传统儒家道德修养的基本途径,证明了知识对道德养成的重要作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依次推进、互为条件的。实际上,道理非常简单,如果没有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的基本知识和逻辑能力,就不会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更不会形成高尚的道德人格和荣辱观念。举例来说,如果不懂得动物无性繁殖知识,不懂得宗教学、法律和社会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在今天,就不能对“克隆人”做出正确的道德评价,就不能在这一科学实践上形成道德的荣辱心理体验。俗语讲,无知者无畏,想必就是这个道理。孟子认为大人不必言必信、行必果;孔子认为,言必信、行必果,硁硁小人也,也都是这个意思。因为他们在道德问题上,在荣辱问题上,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反过来讲,只有知其所以然,才能守望其所然。正如苏格拉底所言,我们不相信一个人会做他认为不正确的事情。
道德实践伴随着道德情感,道德情感反过来又影响着道德实践。所谓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现实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的爱慕或憎恶、崇敬或鄙夷、信任或疑惑、同情或反感、喜悦或痛苦等心理活动。道德情感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直觉的道德情感,它是由情境直接引起的自觉性较低而又有迅速定向作用的道德情感;第二种是想像的道德情感,它是联想起事件及其后果的较为自觉的道德情感;第三种是理性的道德情感,它是伴随道德理论的思维活动的更为自觉的道德情感,同世界观、人生观紧密联系,随着道德认识的提高而丰富和发展。道德情感的内容除了荣誉感之外,还包括责任感、义务感、正义感等。在此我们要重点讨论的是如何通过荣誉感而强化人们的荣誉观。这就是通过营造有形的校园情景文化,通过形式灵活的三观教育,陶冶学生的荣誉感,引导他们形成积极健康的荣誉观。
三、贵在联系实际,在学生工作中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荣辱观教育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重在深入人心,重在理论联系实际,重在弘扬正气。只有在这些方面下工夫,才能推动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实践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为此,就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实践活动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与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结合起来,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上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与学习宣传先进典型结合起来,让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深入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方面面。
第一,要充分利用学生工作已有的平台和网络,认真落实上级部门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部署意见。要加强对学习实践活动的领导,严密安排学习内容和计划,注重学习实践的实效。在广大师生中迅速掀起一股学习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热潮,为我校顺利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创造良好的道德环境和精神动力。
第二,要推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的工作。两课教学,即思想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尤其是德育教学,应当结合当前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和课程标准修订工作,将社会主义荣辱观内容和要求体现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材之中。两课教师应当组织集体备课会议,具体研究社会主义荣辱观教学的组织和设计。
第三,广大教职员工,应当把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和自己的本职工作相比照,学习先进模范人物,找出并发扬自己的经验和成绩,克服自己工作中的不足和缺点,发扬“知耻近乎勇”的精神,为推动我校各项事业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