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才教育与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
王有红
高等教育以培育人才为己任,在任何社会都属于精英教育。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长足进步,为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培育了大批的栋梁之才。这几年,随着高等学校的扩招,高校的硬件设施与软件设施皆不能满足其发展需要,高校毕业生素质出现明显下滑,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与警惕。因为高校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程度,直接关系到今后中国社会的发展。然而,高校毕业生素质的下降,并不单纯是由于高校软硬设施的缺乏,还在于大学生自身道德感的下滑与扭曲,在于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异化,也就是荣辱观出现了问题。
近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高度凝炼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特点,是中国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生动体现。胡锦涛的讲话既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青年一代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又指出了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性。
一、当代大学生荣辱观现状
作为当代大学生,拥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是国家的希望。未来社会的建设者。然而他们的荣辱观却并不令人感到乐观。
1.惧怕受苦受累,贪图安逸享乐。艰苦奋斗,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继承,要发扬。但是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许多人都忘了这一点,甚至有些人以奢侈浪费为荣。在大学校园里,走进餐厅,看看那些剩饭剩菜,让人心痛!只吃了几口就丢了!殊不知在我们国家还有多少人在挨饿!有些大学生穿名牌,用名牌,衣服穿了几次就压在箱底了,而且宿舍里各种先进电器一应俱全!
2.不明是非,不辨荣辱。作为一个具有正常思维能力的人,分辨是非,知荣知耻是人之本能。然而,在某些学生心中,却丧失了起码的荣辱观和道德感。“面子是什么”、“良心值几个钱”,这原本是某些社会上寡廉鲜耻之徒座右铭,如今却也成为某些学生的口头禅。在拥挤的公交车上,面对老弱之人而悠然自得,因不小心的踩踏而破口大骂甚至大打出手者偶可见到;恶意拖欠学校学费、拒缴到期银行贷款的也大有人在。
个别学生不辨荣辱。不以荣为荣:热爱祖国被视为“假做作”,服务人民被视为“爱逞能”,崇尚科学被视为“书呆子”,辛勤劳动被视为“没本事”,团结互助被视为“冒傻气”,诚实守信被视为“老古板”,遵纪守法被视为“不开窍”,艰苦奋斗被视为“老保守”,如此等等。再比如,不以耻为耻:危害祖国成了“斗士”,背离人民成了“本事”,愚昧无知成了“时尚”,好逸恶劳成了“潇洒”,损人利己成了“能耐”,见利忘义成了“聪明”,违法乱纪成了“勇敢”,骄奢淫逸成了“荣耀”,如此等等。
荣辱是一种理念,有了荣辱观,人才会不断修正自己。一个普通人有了荣辱观,就会爱国爱家,诚实守信、遵纪守法;一个官员有了荣辱观,才会以一方百姓为重,以地区发展为重,以服务人民、使人民满意为重;而一个国家有了荣辱观,则举国之幸,万民之福,高瞻远瞩,政令可行,则国家必当强盛,人民必当富强。
3.盲目效仿,懒于思考,疏于创新。学术界历来被人称为“一方净土”,近期的状况却不容乐观,学术造假的丑闻屡屡发生。先是北大的教授[1]以假乱真,再是中科院的院士涉嫌学术造假[2],这样,学生盲目效仿,课堂上回答问题,不假思索,以别人的说法当作自己的论点;毕业论文不认真完成,却依赖网络下载;课后作业遇到难题,求助网络,很快就有高手将答案公布网上,一抄了事,老师则望洋兴叹。某些研究生为顺利毕业,在毕业论文上,寻找枪手、虚假署名、抄袭剽窃、伪造数据、系统造假,为获得评委选票而实施高层“攻关”,可谓处心积虑!
少数人在学术上的荣辱缺失,损害了学术界的信誉,进而导致学术水平的降低,严重影响了科学的进步与发展,影响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与实现。
二、荣辱观错位的原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荣辱观出现错位不是偶然的,它与我国社会的发展进程是紧密联系的。
1.一夜成名、暴富心理做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但是国民的精神道德建设相对来说却没有跟上趟。这些年来,虽然强调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但实际上后者没有硬起来。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为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扫清了道路,市场经济条件下,金钱散发出诱人魔力,一夜成名、暴富成为整个社会心理,大学生当然也不例外。市场经济以利益为导向,以竞争为手段,实行等价交换原则。在利益调控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容易诱发“一切向钱看”的思想;在市场规则不健全的情况下,容易引发不正当竞争,催生个人主义思想;当等价交换原则延伸到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时,一些人奉行“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的处世原则。在这种心态支配下,金钱、利益成为价值的衡量尺度,而其他则处于次要地位了。因此他们热衷于穿名牌、用名牌、送礼送名牌;热衷于议论谁家的房子大,谁家的车子豪华,谁的父母能赚钱,谁的父母做的官大等等。
2.西方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思潮的深刻影响。今天的高校,要比以往任何时候的中国高校都更加开放,学术交流更为频繁,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西方的思想,加之市场经济的经济基础,思想道德建设的滞后,使得一些学生头脑中充满了个人主义价值观。一切以自我为重,以服务他人为负担,因此逃避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追求不劳而获的享乐主义,衣服由保姆来洗,教室卫生有清洁工,宿舍卫生有钟点工,大小活都懒得干。
“我的地盘,我做主。”当前,此类青春话语大为盛行,它显示了青年主体意识的凸显和对自我能力的十足信心,勾勒出当代青少年我为我主、勇往直前的形象,但也显示了青年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来衡量社会的狭隘观念。人具有类本质和个体本质两个向度。前者使人类成为了社会,后者使个人成为了自己。人实际上就是这两者的统一体。在现代社会中,服务他人即为服务自己,这是道德的博弈论,也与人们力求双赢的目的论相吻合。正是在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个体的人性光辉大放光芒,成为提升个体道德水平的一大契机。从这种意义上说,服务他人即为成就自我。因此,要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大学生只有树立起“服务人民”的观念,才能承担民族与国家发展的新使命。
3.多元化社会生活方式导致学生难辨荣辱。当今中国社会,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高,思想意识更加开放,个性日益受到社会尊重和倡导。在这种情况下,新思想、新事物层出不穷,当代学生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生事物,涌现了许多佼佼者。但也正是这个原因,一些学生不辨好坏,盲目追求,盲目模仿,成为许多潮流生活方式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一些不良现象令人深感不安。在一些高校因为学生个人大都有电脑,上“QQ”聊天成了他们最大的乐趣。每个班级也建立了自己的“QQ群”,进行网上娱乐。报纸上屡屡曝光的大学生“夫妻”现象、试恋游戏,在全国各地愈演愈烈,成为目前大学生中间的流行现象。
青年学生求新求异,追求时尚与流行成为他们的时代心理特征。改革开放为当代大学生这一心理特点的满足提供了有利条件。大批青年崇拜歌星、影星和体育明星,以听流行歌曲为荣,以读时尚杂志为荣,以穿着名牌的新款服饰为荣……有人甚至达到了痴迷的程度。高科技的发展又为青少年追求时尚与流行推波助澜,从随身听到MP3、MP4,从网络游戏、手机短信到“今天你博客了没有”,时尚的浪潮一波紧接着一波,令人应接不暇。在时尚潮流的背后,却隐藏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对他们加强学习引导,才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在高校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面对大学生在荣辱观方面出现的众多问题,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在高校中开展就显得尤为迫切。可喜的是,一些高校已经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据郑州晚报报道,从2006年4月1日开始,郑州科技职业学院把“八荣八耻”作为一门20课时的必修课引入课堂,并严格此课教学考核要求,规定凡考核不合格者一律不予毕业[3]。当然,要真正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入教材,引入课堂,使其真正入耳、入脑、入心,还要积极创造条件,开设中国历史、文化、道德等内容的选修课;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同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
1.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必须引导大学生分清是非界限。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会有不同的荣辱观。但有一点则是共同的,这就是,荣与辱之间的界限是清晰的,不会模糊不清;也是容易分辨的,决不容混淆。荣,是积极进取的目标;辱,是防微杜渐的警钟。“八荣八耻”确立了社会主义社会所应该坚持的追求目标,也给出了每一位社会成员必须遵从的道德底线。胡锦涛讲,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他强调要分清荣与辱的是非界限,对以何为荣、以何为耻要有鲜明态度。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反映。荣辱观是人们关于荣与辱的根本观点和态度,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由于“每一既定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因此,人们总是站在自身利益的地位去判断是非、荣辱,选择自己的行动,形成自身的荣辱观。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每个社会集团都有自己的荣辱观。”在今天的中国,由于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从而形成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和利益关系的多层次,思想意识领域造成价值取向多样化的局面。但是,无论哪种利益主体都应该按照一定的标准做出有利于社会文明进步,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价值选择。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正是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关系而提出的判断是非、荣辱的价值标准,因而它应是我国人民共同遵循的道德准则。
2.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它要求民族平等,反对民族压迫的爱国精神;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品德;勤劳勇敢,朴素节俭,艰苦奋斗的品质等等。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视荣辱,自古就有人兽之辨,君子与小人之别。儒家讲树人、立人,要成为仁人。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假如不知荣辱,则与禽兽无异。
古人云:“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宁可毁人,不可毁誉”,“人不可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一个人不能没有羞耻之心,有了羞耻心,才可能避免去做可耻的事情。知耻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知耻,人才能够谱写正气之歌。孟子曰:“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就是讲,人必须讲道德,知礼义,否则便是禽兽。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当今我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作为评价人们行为是非、荣辱的基本标准,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德立人的社会道德要求,因此在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过程中,必须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3.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加强师资师德建设。学校教育不仅要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讲公德、守纪律的社会公民。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人源于教育,人生成于教育,人提升于教育。教育不仅仅是教授学生知识,更重要在于陶冶人性,铸造健康饱满的人格。因此教育的本质说到底是“人力资源的品位质量与提升”。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要照亮别人,教师首先要能发光;要教育学生大公无私,教师首先要乐于奉献;要教育学生遵纪守法,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操守。有调查表明,对学生成长影响最大的两个因素,第一来自家庭,其次便是教师。在高校,一位优秀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将是一生的。教师要帮助学生辨别是非,学会判断和选择,提高学生的道德辨析力、判断力、选择力,学会自己面对人生,创造生活。实践证明,平庸的教师在说教,良好的教师在解惑,优秀的教师在示范,卓越的教师在启迪。要从传统德育模式的框架中走出来,树立现代德育理念,教育学生全面发展。要坚持以师德建设为重点,以德育人,以德立人,以德施教,以情育爱,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大学生是我们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要以“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教育的主题内容,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从点滴小事做起,自觉维护“真、善、美”,摒弃“假、恶、丑”,努力做“立志、修身、博学、报国”的青年一代。
【注释】
[1]北京大学王铭铭学术造假事件。
[2]2006年4月13日,《人民日报》以一个整版的篇幅,纵深报道了一个“论文迷局”。起因是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司履生致信中国科学院,公开举报中科院院士魏于全分别发表在国内、国际学术刊物的两篇论文涉嫌造假。
[3]《郑州晚报》,2006年04月17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