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析大学生诚信的危机及对策

浅析大学生诚信的危机及对策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大学生诚信现状的分析有利于我们找出影响大学生诚信度的诸多因素,更有利于指导我们实施诚信教育。由此可见,在中国传统意识中,诚信的实质就是强调忠诚老实,实事求是,讲究信用,遵守承诺。违约学生的不诚信行为不仅严重影响用人单位用人计划的完成,也给学校毕业生的整体信誉及今后的就业工作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

浅析大学生诚信的危机及对策

冯 溪

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立身处世之本。在现实生活中,它是个人实现成才目标的保障,是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原则。对于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而言,他们不仅担负着民族振兴、祖国繁荣的历史重任,而且还面临着多方面的机遇和挑战。在市场竞争体制的影响下,在掌握基本知识技能的同时,是否具有较高诚信度成为衡量大学生合格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对于大学生诚信现状的分析有利于我们找出影响大学生诚信度的诸多因素,更有利于指导我们实施诚信教育。

一、诚信的概念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诚”、“信”二字是一条历久弥新的做人的基本准则,历来为国人所推崇。孟子在《孟子离娄上》中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的本意是诚实无欺,或真实无妄。信,是中国古代的五德之一。信的意义同诚一样,就是诚实不欺,有信用。孟子把“诚”、“信”连在一起,规范使用,并指出,诚是信的基础,有诚自然就有信,无诚也就无信。由此可见,在中国传统意识中,诚信的实质就是强调忠诚老实,实事求是,讲究信用,遵守承诺。

从伦理学角度来讲,诚信是指人的责任意识,一种对于自身、社会和自然存在实事求是的处世态度和行为。即真实无妄为诚,诚实不欺为信。延伸到其他理论就是所谓的信用制度,一旦信用缺失,整个制度框架就将土崩瓦解。

从道德心理的角度分析,诚信是由多因素组合的动态系统,即人们诚实守信的道德秉性所体现的心理状态、心理结构和心理过程。它包括诚信美德的心理需要(主体对诚信的认识以及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对诚信的心理需要);由诚信心理需要所指向的动机(主体的诚信需要发展为对象性的心理状态时就成了动机);诚信动机引发下的行为方式(主体根据诚信需要动机而采取的实际行动);诚信行为的心理反馈(主体完成诚信实践,综合这一过程的信息,反馈于主体并形成一种观念)。一言以蔽之,诚信就是一个由诚信需要、诚信动机、诚信行为及相关的心理反馈各因素交互综合作用的动态系统。

二、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价值观念、政治态度、思想品质、行为习惯形成并逐渐定型的关键期,这正是培养他们诚信道德品质的良好契机,如果在这个关键时期缺乏针对性的诚信教育,就可能导致人格缺陷或偏离,甚至使其误入歧途。我国一直非常重视对大学生进行道德的教化和人格的塑造。然而,由于受社会变革的影响,加之各类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在某些方面的不到位等多种原因,致使诚信缺失成为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

1.学业作弊严重。对久经考场的大学生来说,作弊已经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了。一些学生平时学习不认真,学习态度不端正,不是迟到就是早退,上课要么睡觉要么打手机、发短信,考试作弊、伪造实验报告、抄袭作业、剽窃科研成果成为他们应付学习的惯用手段。虽然考场管理采取了严格的监考措施,许多高校也都制定了针对考试作弊者的严厉的惩罚制度,却仍有学生甘冒风险,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作弊手段层出不穷,而且愈趋“高明”,手机传送信息,“枪手”代考等等真是无所不有。原本作为提高学术水平、锻炼研究能力的学术论文写作,也变成了学生剽窃他人科研成果的“展示台”。一些大学生为在双向选择中找到理想的工作,在自己的求职简历中弄虚作假,编造假工作经历,删改学习成绩、并将其他同学的各种荣誉证书、等级证书改头换面变成自己的成果。

2.恶意拖欠现象层出不穷。每一年开学伊始,许多大学生都是“旧债未清,新债又添”。目前,高校中大学生欠费问题成了一个烫手的山芋,一方面,由于教育改革,国家规定大学生实行缴费上学;另一方面,国家又强调不允许大学生因为贫困交不起学费而辍学。学校面对大量的农村学生和众多的父母为城市下岗职工的学生,难以弄清谁是最困难的,加之学生开出家庭困难证明又非常容易,这就给有意欠费者造成可乘之机。学校虽然实行了奖、贷、减、免、补等一系列的政策,但是面对众多困难学生,学校并没有摆脱困境。在这些欠费学生中,有一部分确实是因家庭贫困而缴不起学费,但还有一部分却是恶意拖欠学费,一方面欠费不缴,另一方面拿着父母给的学费用来满足自己其他的消费。

同时,国家助学贷款这一本来是为了解决贫困学生上学难问题的帮助性国家政策,现在却面临着尴尬的境地。许多学生通过贷款解决了家庭困难完成学业,但是毕业后却不按时偿还,有的甚至采取了骗、躲、藏的方法意图逃避偿还欠款。此类情况致使国家、银行和学校都蒙受了极大的损失,更使很多的申请者无法申请上国家助学贷款,从而造成了一方面是学生确有困难需要帮助,另一方面是银行为规避风险,对申请者规定很多苛刻要求并要求学校也承担相关责任这样的尴尬局面。

3.合同契约观念不强,法律意识淡薄。就业协议书是毕业生就业、用人单位接收毕业生和学校编制毕业生就业建议计划、国家审批毕业生就业计划的重要依据,以合同形式确定了双方双向选择的权利和义务,它要求毕业生具有良好的信用意识和合同意识。但是,有些大学生缺乏诚信意识,契约观念淡薄,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后,找到条件更好的单位便不辞而别,而且想方设法逃避违约责任。违约学生的不诚信行为不仅严重影响用人单位用人计划的完成,也给学校毕业生的整体信誉及今后的就业工作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

当前,学生违纪违法事件呈上升趋势,在违纪行为中与学习相关的比例最大,因睡懒觉、轻视某些课程、经商、打工、上网打游戏、外出旅游或对学习缺乏兴趣、自由散漫等原因,受到处理者为数不少,并随年级的增长而增长。在违法犯罪行为中,涉及财产的案件占绝大多数,盗窃财物主要包括金钱、计算机、手机、衣物、自行车、手表、随身听以及书籍、文具,等等,有的甚至已经达到猖狂的程度。

三、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诚信道德的弱化是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外部原因

1.社会大环境的直接引导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将诚信上升至天道人伦,这一文化传统在中国绵延千年。时至今日,计划经济转型带来了市场自由,但却使伦理道德出现了趋利忘义的裂缝,导致利益与诚信天平的失衡;对利益最大化的狂热,突破了经济行为的道德底线,尚不完善的获利机制在这一思想指引下,具有相当破坏力,诚信被人为地与利益割裂对立。目前,我国正处在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和法律体系尚不健全、不完善,公民的道德观念淡漠,法律法规意识不强,信用基础比较薄弱,新的信用体系尚未建立起来,致使失信浊流在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泛滥成灾。

作为社会群体的一部分,大学生刚刚从未成年人完成到成年人的过渡,社会知识和社会经验不多,对社会的好奇心和仿效能力很强,因此,容易受到社会现象的影响。当前在经济领域及政治领域存在的信用缺失现象从很大程度上对当代大学生造成了消极影响,如经济领域出现的假冒伪劣商品走私,偷逃税现象,行政领域出现的腐败、伪学历、坑民害民现象使人们的信用意识和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受到极大的冲击,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同时,诚信作为一项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是人们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依据。然而,许多人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迷失了方向,急功近利、损人利己、言而无信。个人交往中的失信行为严重损害了人际关系的和谐,扭曲了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关系,导致人情淡薄,甚至使人们陷入怀疑一切的境地。在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中“诚信未必就能有好报”之类的论调在一定程度上占有了一些阵地,公共道德水准在某些方面的低下也动摇了大学生的诚信力,部分大学生的诚信观念正在受到挑战并逐步发生动摇。

2.缺乏必要的诚信机制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诚信的普遍缺失是因为追求诚信的利润过低,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诚信是需要高成本的,也应该有高利润。但目前在中国由于成本较低,遵循诚信法则行事的人并不能得到太多的实惠,失信的成本与收益存在巨大的反差!因而更助长了失信行为的蔓延。以学生拖欠贷款为例,助学贷款与银行的一般贷款业务的区别之处在于它是一种无担保贷款,即银行仅凭学生的诚信作为“抵押”,凭信用收回贷款。而大学生诚信意识的缺乏却让一些银行难于处理。由于目前的社会对信用程度缺乏一个判断的依据。毕业后的欠款学生,银行即使想追究其违约责任,若没有一个及时可靠的联络方式很难追究违约学生的责任。可以说学生在“签约贷款——拖欠贷款——不还贷款”的整个过程中根本没付出代价,成本很低。但对发放贷款的银行——守信者来讲,由于学生的违约,银行的利益受到影响,银行的利润也就越小。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银行在实际操作中会出现“惜贷”现象。由此可见,正是贷款前缺乏对学生个人信用程度的评估、贷款后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失信后的惩罚机制,没有强有力的制约体制,而无法追究违约学生的违约行为。这种行为有可能会在无形中起到反面的“榜样作用”,刺激某些学生利用贫困生的身份来骗取助学贷款,最终导致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泛滥成灾。所以,缺乏对学生信用程度的评估机制,缺乏对诚信的缺失进行有效的监督与制约机制,是造成大学生不诚信的重要原因。

(二)责任意识的淡薄、反思能力的缺失是大学生不诚信的内部原因

首先,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通常成长在较为优越的环境中,普遍缺乏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责任意识淡薄,心理脆弱,不可否认地存在着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自私心态。在行为上往往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对父母、对他人、对社会的要求高而多,而对自己的要求低而少。追求个人名利而极少考虑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自私自利的思想使他们在面临义和利的选择时,往往会为了获利而舍弃诚信。

其次,当代大学生思维敏捷、思想活跃、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容易受道德价值多元化的影响。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工作忽视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敏感性,许多大学生缺乏理性思辨和分析选择能力,社会阅历不深,缺乏对个人与社会、现实与未来、社会的光明面与黑暗面、小事与大事之间关系的全面理解和认识,对社会转型期内出现的不良社会现象,感到困惑。不能辩证地看待党内腐败现象,把握不住社会的主流。因而,他们容易将观察了解到的一些社会消极现象当作社会本质,放弃了诚信原则,产生失信行为。同时,大学生涉世不深,还没有通过社会实践的磨砺来体验道德素养对一个人的生存所具有的重大作用,对道德失范所带来的后果还没有足够的认识。

(三)家庭教育和学校道德教育的弊端是造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直接原因

从家庭角度讲,主要是家长诚信理念教育与诚信行为的背离。家庭是诚信教育的启蒙学校,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优越,家长比较娇惯子女,而且中国家庭历来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重功名,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考上大学就此忽视了对孩子德育方面的教育,同时家长自身也在诚信教育中扮演着言行不一的两种角色,经常是将正确的诚信理念教育停留于口头间,而忽视身教示范作用。在目前,家庭教育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家长为子女写虚假请假条,为子女的错误作掩盖辩护,为减轻经济困难开具虚假贫困证明。家长言行不一造成一些学生对国家的前途漠不关心,一些学生在生活上追求奢侈的消费并以此为荣。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的素质如何,不仅影响学校的办学质量,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素质的提高。

从学校角度讲,与基础教育长期只重视分数教育有关。大学生出现诚信缺失问题出在大学,根本在基础教育。目前,教育的最大问题,一是教育只管知,不管行;二是教育里只有知识教育,而无情感教育。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养成习惯。”习惯体现在思想道德行为举止、生活常规之中,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目前我们做得很不够,与国外相比,差距也很大。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讲分数太多,讲空洞的政治理论太多,以至于出现中学教材内容过深,大学校园文明程度差。实际上,做学问和做人是同一的,一个懒惰散漫的人也不会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大学现在制定文明公约,为大学生补上文明修养这一课,都是很有必要的。

四、解决大学生诚信危机的举措

(一)营造“知诚守信”的社会道德文化氛围,加强诚信教育的宣传导向

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的落实离不开整个社会大环境的支持,因为社会作为一个大熔炉,对全民的诚信道德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我们要运用多种媒介,将诚实守信作为社会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来倡导。其次,在全社会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伦理道德观念,特别是诚实守信的意识。第三,我们要通过制度建设和道德教育培育社会的诚信道德文化,形成“知诚守信”的正确观念,营造守信者光荣,重诚守信的舆论氛围,为大学生遵守诚信提供动力和指导,制造遵守诚信的外部环境,并形成舆论导向,从而对他们的不诚信行为起到约束作用。

(二)正确认识大学生诚信道德的基本评价

对于教育者来讲,应端正对大学生诚信道德现状的基本评价。要看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总体诚信道德水平还是比较高,占据发展趋势的主流,而且大学生作为社会精英的“储备军”,其诚信道德水平应该成为整个社会的表率。要看到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认同诚信品质是大学生的基本品质之一,大学生中诚信品质很差的人只占少部分。对此,教育者要发挥教育的功能,以点带面、拉动中间群体,正视大学生诚信的功利倾向,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诚信道德观,让他们明白道德的诚信应该是发自内心、自愿的、不计功利的诚信,而不是以是否“利己”作为出发点的诚信,即要把诚信作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作为立人之本来追求。教育者只有正确认识对大学生诚信道德现状的基本评价,才能真正实施诚信道德教育,而大学生只有确立了正确的诚信道德观,才能从思想上保障个体的诚信行为。

(三)搞好大学生诚信实践活动

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养成离不开大学生诚信实践,通过诚信道德实践促进大学生的知行统一。为此,学校和社会可以建立大学生诚信实践机制,设置诚信实践的模拟情境,组织大学生到一些金融机构切身体验经济信用行为。每个大学生只有从自身做起,自觉地实践诚信行为,才能增进社会对大学生群体的信任。如曾被评为“全国先进班集体”的华东师范大学21世纪人才学院的学员,向全国大学生发出倡议,并向社会做出承诺“我们的求职履历绝不造假!我们将用自己的诚实履历接受用人单位的挑选,以自己的行为重塑新世纪大学生的诚信形象”。可见,大学生诚信道德观念的确立与道德实践是分不开的,只有在不断的道德实践中,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是否符合诚信品质的要求,修正不符合诚信的思想、行为,才能使自己真正具有诚信的道德品质。

(四)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实现诚信管理信息化

要建立大学生个人诚信档案,并将其纳入大学生综合信息管理库,这既是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管理的规范,也是对大学“诚信”教育的深化。大学生的“诚信”档案应具备学生承诺书、个人资料、家庭背景、品行说明、学习效果、经济状况、信用记录、特别记录等项。要把“信用记录”作为大学生诚信档案的重点,主要考察学生在校期间国家助学贷款还款情况、学杂费缴纳情况、违反校规校纪情况、勤工助学情况、尽相关责任义务情况及履行承诺情况,以帮助大学生信守自己的诺言,履行自己的职责。此外,大学生个人“诚信”档案的内容要具有可操作性、针对性、学生参与性、教育性等特点,并能够实现其描述、评定、激励、教育及预测等功能,便于社会相关部门的考评和借鉴。

(五)构建大学生诚信度测评体系

引进经济领域的信用评级指标体系,成立相应的大学生诚信度的评估部门,构建大学生诚信度测评体系。推出大学生诚信评价体系,包括学习诚信评价、经济诚信评价、生活诚信评价、择业诚信评价四大评价标准,对诸如考试作弊、不按时还贷、隐瞒健康状况、不履行就业合同等具体行为都明确可量化的指标,由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进行跟踪测评,评价结果与学生综合评定、奖学金评定、研究生保送、三好生评选、入党申请人考察等挂钩。通过诚信度测评体系,可以考核学生过去、现在的诚信状况,进一步预测大学生个人诚信道德的发展趋势。

(六)倡导“自律”精神,提高学生自身修养

针对诚信缺失的情况,一些大学生总会为自己辩护,并归咎于客观原因,而根本没有认识到这与其自身的素质有着直接关系。因此,高校要积极倡导“自律”精神,使学生认识到面对诚信“缺失”,不能过多地强调社会原因,推卸自身责任,而是要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认识,努力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自控能力,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同时,一些因不诚信而受到处罚的学生,要铭记教训,振作精神,重新燃起学习的热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