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共产党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中国共产党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国共合作”为核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华民族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法宝。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于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适时地提出了“逼蒋抗日”的政策。“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建立。至此,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中国共产党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杨玛丽 赵 璐

从1937年到1945年,是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日战争时期。在这个空前的民族灾难面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展了全民族抗战,显示出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共同反抗外来侵略的巨大力量。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国共合作”为核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华民族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法宝。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于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胜利,也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的﹑彻底的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辟了道路。在促进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进行了坚忍不拔的努力,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在完成从内战到抗战的伟大战略转变,促使国共第二次合作形成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历史进程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创造了十分丰富而宝贵的历史经验。

一、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一)“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率先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中日民族矛盾不断激化,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武装抗日的主张,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为“抗日战争的根本政策”[1]

1931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险关头,国民党蒋介石政府却置国家民族的危亡于不顾,顽固推行“坚决不抵抗”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误国政策。与国民党反动政府“不抵抗”政策形成鲜明对照的是,9月20日,处境艰难的中国共产党相继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工农革命委员会为满洲事变宣言》。随后,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又接连发表了《中央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第二次宣言》和《关于动员对日宣战的训令》等一系列正式文件。在强烈谴责国民党蒋介石政府“不抵抗”的卖国政策的同时,号召全国人民动员起来,武装起来,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为履行武装抗日的政治承诺,党宣布中国工农红军准备与日本侵略者直接作战,并迅速派出杨靖宇等一批重要干部到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直接打击日本侵略者。1933年1月,共产党提出了准备同国民党部队订立共同抗日的协定的主张。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著名的《八一宣言》),明确表示愿意与中国一切愿意参加抗日救国事业的各党派﹑各团体,包括国民党在内的一切地方军政机关进行谈判,共同筹组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八一宣言》比较完整地规定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路线,标志着我们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路线基本形成。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日救国的热情和斗志。1935年北平学生发起“一二·九”运动,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口号,更加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全国的抗日救亡运动不断向纵深发展。

(二)“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建立

1935年,“华北事变”的爆发,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阴谋,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危险已迫在眉睫。在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适时地提出了“逼蒋抗日”的政策。表明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已把组织形成不分阶级﹑阶层的全民族抗战,作为中心任务与工作。随着国内形势的发展,国民党的内外政策也逐步发生变化。对外,同前苏联的关系有所改善,对日本的态度也趋于强硬;对内国民党政府在继续坚持“剿共政策”的同时,也打算利用抗日的旗帜同共产党谈判,以便“政治解决”中共问题。同时,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国民党营垒内部发生分化,反蒋势力不断发展。在这种新形势下,中共中央适时调整了策略方针,在1935年12月下旬召开的瓦窑堡会议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毛泽东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充分论证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提出“党的任务就是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2]

1936年5月5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停战协议和一致抗日》的通电。9月1日又向全党发出《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中共中央认为时局已经成熟,并从全民族的长远利益出发,确立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在中国共产党的力主和帮助之下,张学良﹑杨虎城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公开承诺团结抗日的六项条件,实现了“逼蒋抗日”的目的。“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建立。

(三)1937年9月,蒋介石庐山谈话的发表,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形成

“西安事变”之后,中国共产党为了适应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1936年12月至次年8月,三易政府名称,即:工农共和国——人民共和国——民主共和国。并及时调整方针政策,把“加紧反富农”变为“不没收富农的财产”;对进行抗日的国民党军官和地主的土地﹑财产不予没收;并对抗日的民族资产阶级也采取了更加宽大的政策。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为早日促成国共两党合作抗战,中共中央抓住时机,起草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宣言重申中国共产党承认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并为之奋斗,取消武装推翻国民党政权和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苏维埃政府名义;取消红军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统辖。中国共产党一系列联蒋抗日举措的实施,最终促成了国共两党的和平谈判。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9月23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提出了团结御侮的必要性,并在事实上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至此,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下建立的,是支持中国长期抗战并最终取得抗战胜利的关键性力量。

二、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功绩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指导下进行的抗日战争,实质上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完全意义上的反抗侵略﹑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正义战争。这场战争所表现的全民族战争的整体性﹑正义性,及其超出战争自身而促成中国社会进步的深刻社会性,都是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次反侵略战争及其他革命运动所无法比拟的。而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所形成发展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政策,就成为取得这场反侵略战争胜利的理论支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则成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战争胜利的一大法宝,成为铸就抗战胜利的不朽丰碑。

第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有力地促进了中共抗日武装力量的发展,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创造了坚实条件。其一,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武装力量开展的敌后游击战争,有效地遏制了日军的战略攻势,促进了抗日战争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抗日战争初期,由于正面战场上国民党军队没有形成坚决、有效的抵抗,造成了丧师失地,溃不成军的惨败局面。日军则利用南北战场的战略配合,迅速进兵,很快占领了大半个中国。为了挫败日军的侵略气焰,收复失地,中共抗日武装力量采取了“敌进我退”,到敌人后方去打击敌人的战略方针,迅速挺进敌后,发动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仅几年的时间,就在华北、华中广大敌后区,建立了十几块巩固的抗日根据地,把敌后变成了歼敌的主战场。大量消灭和牵制了敌人,有力地遏制了敌人的战略进攻,打乱了敌人的战略计划,迫使敌人停止了正面战场的攻势,调集兵力巩固后方。这样,抗日战争就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其二,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是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决定性力量。经过长期的战火洗礼,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已经掌握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和战场上的主动权,逐步改变了敌强我弱的不利局势,迎来了抗日战争的反攻阶段。1944年初,中共中央就指示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抗日武装,抓住时机主动向敌人发动攻势作战。在局部反攻作战中,共歼灭日伪军47万余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也发展到90多万人,民兵有200多万人,敌我力量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为全国大反攻创造了条件。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局部反攻和大量歼敌,有力地配合了盟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作战。

第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有效地推动了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敌后抗日根据地政权,是真正领导抗日的政府。在抗日战争时期,巩固革命根据地的中心一环,在于能否获得广大群众的支持,把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政权真正建设成为各抗日党派共同拥护的政权,而且是团结各阶层的核心。因此,它必须坚决执行为全国各抗日党派所共同拥护的三民主义和抗战建国纲领,在各种政策上,也必须是顾及到各个党派及阶层的利益。这样,在各党派﹑各阶级拥护下的革命根据地获得了巩固和发展,从而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提供了巨大的物质支持。其一,“三三制”推动了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在政权组成人员上实行“三三制”,即共产党员(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进步分子(代表小资产阶级)中间人士(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这种“三三制”政权既保证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和工农联盟为基础,又团结了广大的中间力量和一切赞成抗日民主的人士,孤立了顽固派。其二,“减租减息”推动了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通过减租较普遍地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使他们增强了抗日斗争的积极性,同时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各根据地农民纷纷开垦荒地,兴修水利,使生产逐年增长,为抗日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和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三,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国共两党以民族大义为重,坚决维护了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国民党对日本的侵略由不抵抗转为抵抗,对共产党由剿灭转为联合。共产党的政策也由“反蒋抗日”转变为“联蒋抗日”。国共两党也有了比较密切的军事合作与政治合作。抗战初期,国民党表现了一定的抗日积极性。国民政府军在正面战场组织了淞沪、忻口、徐州和武汉等会战,其中台儿庄战役取得重大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一方面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作战,一方面在敌后深入发动群众,广泛开展游击战、运动战,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逐渐成为全国抗日的主战场。八路军、新四军和人民抗日武装力量,抗击着百分之六十的侵华日军和百分之九十的伪军。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力量是中华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正是由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全国出现了生动活泼的抗日局面。从而坚决维护了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

历史证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不仅使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而且也为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增添了光辉的一页。抗日战争的胜利,一方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胜利,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胜利。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抗击外来侵略斗争中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它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不畏强暴的大无畏精神,是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3]

三、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经验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使抗日战争成为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了政治领导的作用。由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关键。在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也创造了十分宝贵的经验。这一时期的统一战线经验,主要是坚持了以下几个原则和策略:

(一)求同存异的原则。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大国,面对强敌的侵略,要以弱小的综合国力战胜敌人,就必须实行民族的大团结、大联合,建立起以国共两党﹑两大军事政治势力为主的全民族统一战线。而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是阶级基础和性质完全不同的两个政党,特别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以后,国民党实行“宁可错杀千人,不可放过一个”的白色恐怖政策,使无数共产党人遭到杀害,两党积怨日深。但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从国家和民族大局出发,以博大胸怀,摒弃前嫌,提出与国民党进行第二次合作,求抗日之大同,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下,在许多非原则性问题上作了让步。经验告诉我们,统一战线必须坚持求同存异,国共两党只要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是能够在大目标下统一起来的。

(二)既统一又独立的原则。为了抗日大业,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同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的原则,同时由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血的教训,要求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国民党是当时中国合法的执政党,他对中国共产党的既定方针是限制以至剿灭,如果我们党事事都同国民党统一,都征得国民党同意,那只能是将自己的手脚束缚起来,向国民党妥协投降。中国共产党在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不仅制定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正确路线和策略,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维持,赢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也使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性、先进性得以保持,在中国革命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三)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以蒋介石为首的亲英美派大资产阶级,是国民党政府中的当权派﹑实力派,但又是反共的顽固派。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必须与他们联合;要保持共产党的独立性,又必须与他们的顽固反共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并在斗争中不忘联合抗日的大目标。为此,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对顽固派的斗争,要采取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尽管国民党蒋介石政府在八年抗战中制造了多次反共摩擦,但终未发动全面内战,没有退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应该说,这是中国共产党又联合又斗争策略原则正确运用的结果。

(四)坚持依靠自己力量和争取外援相结合的原则。从日本侵华战争爆发起,中国共产党就一再明确指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主要是依靠中国人民,依靠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依靠全国人民自己的力量。但也争取国际反法西斯的国家和人民的援助,特别是前苏联的援助。这是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不可缺少的条件。

【注释】

[1]毛泽东选集.合订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531.

[2]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

[3]新华社2005年7月12日电,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接见台湾新党大陆访问团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7月13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