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世纪初世界共产党的发展现状

世纪初世界共产党的发展现状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生的苏东剧变使各国共产党受到严重冲击,原执政的15个共产党有10个丧失政权,还有一些共产党改旗易帜。全世界除中国外的共产党人总数从4400万人减少到1000多万人,共产党国家总数从180多个降至120多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由此坠入低谷。目前,世界上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性质的政党共有150多个,其中执政党6个,参政党近20个。具体来讲,21世纪初,世界各国共产党的发展状况如下。

21世纪初世界共产党的发展现状

许门友 向 英 何文兰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生的苏东剧变使各国共产党受到严重冲击,原执政的15个共产党有10个丧失政权,还有一些共产党改旗易帜。全世界除中国外的共产党人总数从4400万人减少到1000多万人,共产党国家总数从180多个降至120多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由此坠入低谷。经过十多年的奋斗,各国共产党已基本度过最困难的时期,但发展程度各有千秋,社会主义低潮时期仍未结束。目前,世界上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性质的政党共有150多个,其中执政党6个,参政党近20个。全世界共产党员总数为8000万人左右,党员过万的党有30多个,其中,中共有党员7080万,越、朝、古、老四国共有共产党员700多万,发达国家和原苏东地区各有共产党员100万左右。具体来讲,21世纪初,世界各国共产党的发展状况如下。

一、执政的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越、古、老、朝五国在党的领导下,顶住了苏东剧变的冲击和西方的压力,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共产党的领导,克服了一系列困难,努力探索巩固政权、振兴经济、稳定社会、改善外部环境的有效途径,不断推进改革和创新,从而保住了社会主义的阵地。目前,这几个国家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加强,党员人数比苏东剧变时有所增加,党的基层组织比较巩固和健全,党有能力对国家和社会实现全面的领导和控制。这几个党十分重视国内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正在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革,积极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并且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首先,苏东剧变后,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党的自身建设,党的领导水平不断提高,执政能力不断加强,执政地位不断巩固。在社会主义建设上,党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继续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我国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82321亿元,位居世界第六,进出口总额14221美元,居世界第四位,外汇储备8189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尽管中国人口众多,上述指数的人均水平很低,但这样大的经济总量,对世界经济的牵动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中国综合国力迅猛增长,在亚洲和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强劲攀升,这是当今世界任何人都不能否认的事实。

其次,越南、老挝两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推行革新开放政策以来,在社会主义理论和体制上不断创新,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1991年越共七大以来,一直强调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社会主义的革新开放,反对多党制和政治多元化,强调“改革而不改色”、“融入而不溶化”。越共还对本国的社会发展状况作了实事求是地分析,确认越南目前还没有进入社会主义,正处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初期阶段。越共的目标是把越南建设成为一个“民富国强、社会公平、民主文明”的国家。进入新世纪以来,越南经济社会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经济增长率始终保持在7%左右。越南农业获得全面发展,2005年前9个月出口大米460万吨,仅次于泰国,居世界第二位。2005年越南人均收入约为640美元,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老挝人民革命党在1986年11月四大确立了革新开放的政策,1989年老挝党四届八中全会明确提出革新开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目标。2001年3月,老挝党举行七大,提出了老挝在21世纪前20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总任务和总的方针。十多年来,老挝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国家面貌有了新的变化。

最后,朝鲜和古巴的社会主义也有新的发展。朝鲜劳动党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逐步创立了以“主体思想”为指导,以中央集权为特征的“朝鲜式社会主义”模式。90年代中期金正日主政以来,对朝鲜的内外政策进行了一些调整,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方面出现一些新的气象,如建立经济开发区、吸引外资等,对外关系和统一进程也有了新的进展。古巴原来与苏东国家的经济联系比较密切,苏东剧变后,这种经济联系突然中断或减少,使古巴面临严重的困难和危机,同时美国趁机对古巴加紧实行封锁高压,但是古巴顶住了压力,不断克服困难,坚持住了社会主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古巴比较重视中国和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积极推行“稳步的改革开放”政策,引进国外的资金和技术,经济面貌有了新的改观。古共还不断强化党的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从而使党群和干群关系不断巩固,党在人民中的威信比较高。当然,由于非常复杂的内外原因,朝鲜和古巴目前仍然面临着严重的内部困难和西方国家施加的巨大外部压力。不过这两个国家的共产党始终强有力地掌握着国家政权,仍在坚定不移的带领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始终保持着党和国家的内部团结和稳定。

二、原苏东地区的共产党在迂回曲折中艰难发展

原苏东地区的共产党受剧变的冲击最大,但各国共产党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调整政治纲领,加强自身建设,摒弃意识形态教条,对以前的理论主张进行了革新和调整。他们普遍认为,苏东剧变只是社会主义一种模式的失败,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党要坚持社会主义,但又要革新社会主义。十几年来,原苏东地区的共产党力量在困境中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截至2003年底,俄共有党员50万,2万多个基层组织;捷克和摩拉维亚共产党有党员13万左右,基层组织5000个,并在2002年的众议院选举中获得41席,成为议会第三大党;乌克兰共产党约有党员25万人,政治影响力有所扩大。塔吉克斯坦共产党还曾获得参政地位,其中央委员阿基诺夫曾在政府中担任总理,塔共有13名议员入选议会,并组成塔共议员团,在国内有广泛的影响。但进入新世纪后,这一地区由于中右势力的上升,共产党的力量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挤压,有的党处境依然比较艰难。

在原苏东地区,俄罗斯共产党的人数最多,力量最强,影响也最大。俄共是苏联解体前夕(1990年6月)成立的政党,1991年“8·19”事件后,和苏共一起被禁止活动并解散,1993年2月重建,俄共重建后,俄罗斯的很多共产党人都把它看成是苏共的合法继承人,纷纷转入俄共,使其党员迅速达到60万人、基层组织达2万多个。到普京主政以前,俄共发展势头一直很好,俄共领导人久加诺夫一度被认为是可以跟叶利钦、普京抗衡的唯一人选,1995年俄共在杜马选举中获得157个议席,成为第一大党团,1998年俄共党员马斯柳科夫进入政府,担任第一副总理要职。但1999年末普京主政以后,俄共开始在国家杜马中失去优势,1999年12月议会选举中,得票率降至24.29%,成为第二大党,2004年仅获得12%的选票,在杜马中影响式微。俄共从成立时起内部就闹不团结,随着俄共实力日益萎缩,俄共内部分歧也日趋严重。2004年7月俄共第十次党代会期间,俄共发生严重分裂。俄共的分裂导致其元气大伤,力量严重削弱,影响进一步下降。俄共的衰落主要有其社会基础不断削弱,政治主张不能适应形势发展,领导层自身失误以及普京当局的打压等多方面原因。目前俄共虽仍不失为俄国内政治生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总体衰落的趋势在短期内很难扭转。

摩尔多瓦共产党人党自1993年秋获得合法地位以后,发展势头一直比较好,2001年,摩共总书记沃罗宁在选举中获胜,当选为总统,摩共重新上台执政,这是剧变后原苏东地区第一个重新获得执政地位的共产党。它的崛起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低潮时期的一个亮点。摩共执政以来,对内维持社会团结,推行改革政策,赢得多数民众支持,其执政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但由于自身经验不足,加之反对派不时兴风作浪,摩共将继续面临严峻的执政考验。而且,今日的摩尔多瓦也不是社会主义国家,摩共也不完全是昔日的摩共。他是在剧变后形成的新社会制度内、在非社会主义宪法和法制框架内开展活动的,因而,摩共获得执政地位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制度已在摩尔多瓦恢复。摩共的执政党地位和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一回事。他是在承认多党制、承认私有化、接受剧变后的社会现实的前提下,按照竞选承诺来实施自己的执政纲领和理念的。

三、西方发达国家的共产党积极进行新的探索

苏东剧变使发达国家的共产党受到剧烈的冲击,在西方影响很大的意大利共产党改名为“左翼民主党”,新西兰工人共产主义同盟改名为“左翼潮流”,荷兰、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共产党宣告解散。那些在困境中坚持下来的共产党,也大都陷入了党员大量流失、基层组织瓦解、选民队伍萎缩、党的道义形象受损、政治影响力下降的困境。例如,德国共产党20世纪80年代人数最多时曾达到50多万人,到90年代初只剩12万人,90年代中期进一步减少到6500人。法国共产党也由20世纪70年代末的近70万党员减少到1990年的58.5万人,90年代中期又减少到50万人,目前党员不到30万人。奥地利共产党人数也从20世纪70年代末的近2万人减少到90年代初的7000人左右。但是,面对苏东剧变后西方国家十分浓厚的反共反社会主义气氛,发达国家的绝大多数共产党仍坚持共产主义信念,经受了考验,保持了一定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影响力。目前,西欧有近20个共产党,50多万党员。日本共产党现有党员约40万,支部25000个,在日本政坛占有一定的地位,日共也是目前发达国家中人数最多的共产党。美洲、大洋洲及北欧地区有20个共产党,其中美国共产党有2万党员,芬兰共产党有6500名党员,瑞典共产党有3000名党员,丹麦的四个共产党组织有6000名党员,挪威共产党有500名党员。

苏东剧变以后,发达国家共产党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不断加强对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反思,积极进行理论纲领的调整,以适应目前发达国家的实际需要。关于党的性质,西欧多数共产党宣称,今天的共产党已不仅仅是工人阶级的政党,还必须维护其他社会阶层、特别是工薪阶层的利益,要同所有希望改造现存社会的组织和个人对话,以增强人民的参政能力和在文明进步中的推动作用。法共2001年5月全国理事会会议通过的《法共新党章草案》提出,法共“向一切社会运动力量和一切公民力量开放”。2000年11月日共二十二大,把党的性质由“工人阶级的先锋政党”改为“工人阶级政党”和“国民政党”;关于党的指导思想,除少数党(葡共、希共等)继续强调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外,普遍认为,人类解放的思想必然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因此强调必须重视本国的一切进步思想和革命传统,应从实际出发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组织原则,除了希共、葡共、美共表示民主集中制仍是其根本的组织原则外,多数党均强调党内民主、自由多样化;关于党的斗争策略,发达国家的共产党普遍主张实行更广泛的阶级联盟政策,除日共、美共等极少数党外,其他共产党都主张参加或领导右翼,争取和团结资产阶级中左翼;关于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许多党表示,要摒弃苏联模式,强调社会主义要有民族特色,突出“民主”、“人权”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根本因素,通过发展民主的道路来实现对现有资本主义社会的变革、改造。

但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共产党的现状仍不容乐观。2002年西欧共产党无一例外在选举中失利,各党得票率平均下降2.5%。日共在2003年日本国会众议院选举中,得票458万张,得票率仅7.76%,只获9个议席(原有40席);在2004年的参议院选举中,日共得票436万张,得票率为7.8%,也只获得9个议席。目前这些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党员年龄老化、流失严重、组织松散、社会影响力十分有限,短期内难有大的发展。

四、发展中国家的共产党较为活跃

相对而言,发展中国家共产党面临的外部生存压力要小于发达国家和转型国家。苏东剧变后,发展中国家的共产党经过不断调整,有的获得新发展,力量有所扩大,有的参与全国政权,有的执掌地方政权,在国内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亚洲,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是目前印度最大的左翼政党,其党员人数已达到80多万人,该党从1977年起在西孟加拉邦地方政府长期执政已近30年,积累了丰富的执政经验,队伍仍在不断扩大。20世纪90年代后期,刚刚走出地下状态的尼泊尔共产党(联合马列),因大选成绩斐然而受命组阁,经历了几个月的执政实践。目前尼共(联)有党员30万,仍是国内最主要的政党之一。在非洲,南非共产党长期致力于反对白人种族主义政权的斗争,1990年恢复合法地位时有党员2000多人,目前已发展到2万多人,并成为重要的参政党。在拉美,共产党的活动较为频繁。早在1990年11月30日,面对苏东剧变的冲击,16个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共产党和工人党曾举行会晤,并发表《墨西哥声明》,坚信马克思主义“完全行之有效”,表示要从剧变中吸取教训,继续领导人民争取社会主义。目前,拉美地区除古巴外还有30多个共产党组织,党员总数为40余万。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建立于1962年、在“国际反修斗争”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巴西共产党。进入新世纪后,该党队伍不断壮大,到2003年,其党员已由苏东剧变时的9万人扩大到32万多人,其中骨干党员2.5万人,基层组织遍布全国城乡各地,占拉美地区非执政的共产党总人数的80%。除巴共外,阿根廷、智利、秘鲁等国共产党也比较活跃。

上述情况说明,在不少发展中国家,共产党还在活动,共产主义运动还在发展,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理论的传播仍在继续。但总体来看,目前发展中国家共产党力量比较分散,多数党的领导人年龄老化,有些党思想僵化,很难有大的作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