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平凡的岗位,神圣的使命

平凡的岗位,神圣的使命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主义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二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三是科学社会主义。有的学校在研究生招生目录中,既在哲学学科中招收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研究生,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招收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具有浓厚的政治性,这是显而易见的。

平凡的岗位,神圣的使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育的体会

傅 明 刘 莹

几年前,我们开始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理论教育的工作,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某些基本问题进行了初步思考,写了几篇研究虽不深入却也算入门的短文。多年以来,我们最大的体会有两点,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育绝不是一朝一夕或者轻而易举可以完成的工作;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的工作很辛苦,很平凡,但我们所担负的使命是神圣的,意义是重大的。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系统科学体系,既有横向的广泛性,涉及多个学科,包括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和自然科学等等,也有纵向的绵延性,包括历史的传承和发展,它不断适应新的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具体情况,并给予宏观的理论指导。尽管马克思主义形成于一百多年前西方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但它的理论精髓是人类几千年文明和智慧的结晶,并没有过时。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

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名词传入中国,是20世纪以前的事情。那时候,一些出使欧洲的中国人,以奇特的目光观察到发生在欧洲的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某些具体事件,并且在他们的日记和文章里做了朴素的记载。但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应当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那段时间。当时中国的思想界非常活跃,西方各种社会思潮如潮水般涌入中国,甚至使人们应接不暇。真正把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是十月革命的炮声。李大钊、陈独秀等早期的共产主义者,向在黑暗中苦苦寻找真理的中国人,通俗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此以后,中国革命就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发生了根本变化。

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并集中了全党同志的智慧,最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一个理论成就。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新民主主义论》、《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以及许多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光辉的著名文章,都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不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作僵硬的教条,而是作为理论基础和行动的指南。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仍然坚持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提出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决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政治领域和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同样,他也没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当成教条,而是提出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中,贯彻实事求是的精神,真正理解和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例如他支持当时理论界进行有关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既反左也反右,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使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在思想上获得一次大解放,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进程。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理解是深入的,例如他提出,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的著名论断,直接推动了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带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引发了中国社会经济的一次革命浪潮。邓小平同志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智慧和胆略,使马克思主义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时期,获得了符合历史逻辑的丰富和发展。邓小平和全党同志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新的理解和发展,形成一个新的理论形态——邓小平理论。

江泽民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他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我党在新的历史阶段的立党之本。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十分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研究,适时提出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获得了极大丰富和发展。同时,历史也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可以救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可以发展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性和政治性

马克思主义是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也是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的系统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门学科,这个学科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理论的精深以及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马克思主义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二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三是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组成部分成为三门课程,分别为高等学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理论界对这三个组成部分的研究,多年来取得了丰硕的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也涌现出一大批有很高理论修养和学术功底的著名学者。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干部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提高了理论水平和政治素质。

2005年教育部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政治学下的二级学科提升为一级学科,其中包括了五个二级学科,即: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西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这样的划分和设置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政治性、理论性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同时不仅包括了前面所讲的三个组成部分,而且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性、时代性和全球性,因而是科学的和合理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性,据我们所知,这并不是一个全新的话题。过去无论在高等学校还是在理论研究机构,都是被当作一门学科进行建设和发展的。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学科当中就被确定为其中的一个二级学科;有的大学还专门设立科学社会主义学系,等等。但是客观说,以往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部的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并没有理清。有的学校在研究生招生目录中,既在哲学学科中招收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研究生,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招收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研究生。这就出现了比较混乱的局面。中宣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为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领导,规划和指导学科建设与发展,不断总结学科发展经验,探索马克思主义学科发展的规律,努力建设一个研究对象明确、功能定位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以改变过去界限不清晰的局面。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具有浓厚的政治性,这是显而易见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目前我们所面对的世界格局是: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们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如何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当今世界错综复杂的形势,把握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如何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增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如何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肩负的历史使命,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地位,就是突出这个学科政治性的一项具体措施。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对象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对象已经发生了变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形势也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立足教学内容的创新,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性;从教学模式和方法上创新,增强教学的吸引力,以满足青年学生的求知需要,因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创新确实具有现实紧迫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方向和保证。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人的思想就发展到什么程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从大学生思想现状出发,不断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进行大胆创新,才能真正发挥其育人的作用。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环境在新世纪、新阶段发生了深刻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观念不可避免地侵入我国,在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等领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因为我国正处在一个大改革、大调整、大发展、大变化的重要历史时期,思想文化领域也面临着种种复杂情况。随着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边性和差异性也日益增强,社会思想空前活跃。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多种文化并存,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社会意识出现多样化趋势。这种变化趋势从整体上讲是积极的,为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新思想与新观念正在丰富着青年学生的精神世界。但在这个过程中,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意识也有所滋长,甚至出现了一些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想观点。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形势与青年学生求知的需要,高校政治理论课的创新具有现实紧迫性。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对象的变化。当代青年学生出生在改革开放年代,成长于社会转型时期,他们的心理状况、接受能力、欣赏水平发生了很大变化,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青年学生在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显现出许多新特点。从思想现实看,学生关心热点在增多,与舆论一致的情况在减少,政治意识、理想激情逐渐被理智、客观、冷静、现实的头脑所取代。观察问题、处理问题上往往表现五个“更多”,即更多地采用生产力的标准,而不是意识形态的标准;更多地采用具体利益的标准,而不是抽象的政治标准;更多地采用市场经济的标准,而不是传统的道德标准;更多地采用批判的标准,而不是建设的标准;更多地采用“与国际接轨”的标准,而不是“中国特色”的标准。从思想价值看,由于生活经历的单纯和价值环境的复杂,他们中不少人存在认知与行为的背离。他们主动积极,亮点突出,但缺乏艰苦生活的磨炼,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他们初步具备了一些现代性的思想品质,但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公德意识、心理素质还有所欠缺,“价值主体自我化,价值取向功利化,价值目标短期化”的趋势日益突出。有些学生面对复杂社会,面对激烈竞争,面对将来择业,心灵脆弱,信心不足,适应能力差。从思想行为看,青年学生主体性、选择性、观点多样性特点突出。他们更加关注社会生活和讲求实效,更加注重主体的自我感受,更善于独立思考,更善于在平等的交流中追求真理,更喜欢在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中选择真知。从思想走向看,他们在政治观念上积极、健康、向上、认同;在社会热点问题上,思考多、关注多、忧患多;在成长意识上,求新、求知、求整体素质的提高;在价值取向上,注重自我,注重功利,价值取向多元。

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青年学生也有着全面提升个人素质的强烈的内在需求。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竞争的日趋激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素质的人才,既要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更需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学生最重要的素质,对其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大学生在人格上将逐步确立自我,摆脱对家庭和父母的依赖。对于大学生来说,完成人生途中这一重大转变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矛盾,产生各种困惑和问题,这些问题从根本上讲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确立问题。因此,青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对学习如何做人有强烈的内在需求。今天在校和即将迈入大学的青年,在今后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他们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担当突击队的作用;在实现现代化、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中担当主力军作用。能不能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决定因素在这一代青年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

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内容的创新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存在教学内容滞后于急剧发展的社会,脱离学生实际的问题,只有找准学生思想实际、成长成才的要求以及全面素质提高的最佳结合点,才能实现教学内容的创新。

首先,要让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成为学生的“精神聚餐”。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目前所开设的《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个理论成果指导了中国革命和建设走向了成功,其内容十分丰富,即是一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又是一门国情教育、党的光辉历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课程。在这丰富的教学内容中必须理顺思路,讲清楚三个重大问题,一是学马克思主义有什么用;二是中国革命所发生的条件,中国革命是怎样成功的;三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对于学习马克思主义有什么用,这几乎是今天的大学生普遍关注和思考的疑点,也是我们政治理论课不容回避的问题。不仅要讲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要讲清楚学习马克思主义到底有什么用的问题。在一般学生的心目中,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思想斗争的武器,然而,在今天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如何在实践中理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他们在思想上的确还存在许多困惑。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最简明的回答是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或者说马克思主义是人的解放学,即马克思主义的目标是使每个人都减免繁重的劳动,都摆脱任何形式的剥削与压迫,都成为全面发展的自由人,最终形成“自由联合体”,实现社会高度自治,过着幸福、和谐的美满生活。然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经过几十代人长期艰苦的奋斗,逐步从各方面创造条件。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只是特定社会环境中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更重要的是要大力推进新科技革命,提高社会生产力,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然而,这些目标的顺利实现,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党的正确领导。

如果我们真正领悟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我们就会深切地体会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中国革命和建设所发挥的重大作用。改革开放的20多年来,正是我们坚持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人的解放创造了广阔的空间,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才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在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一是要讲清楚中国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说明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中国革命发生的必然性,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实践中如何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外国的经验现实化,从而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二是要尽可能用丰富的中国革命的历史史实、人民群众和领袖人物的实践活动,把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必然性与现实指导意义梳理清楚,让学生坐下来、听进去、达成共识。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条件下,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命题而展开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像一条红线,贯穿于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为基本点的党的基本路线,在二十多年的实践中结出了累累硕果。因此,在邓小平理论课的讲述中,一是要讲清楚其理论体系衔接的内在联系,二是要能结合改革开放丰富的实践成果,给同学们一个完整的、全新的思想感受。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是在我们党面临新世纪、新形势、新任务的条件下的最新理论成果,它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思想体系,同时更具科学性和现实指导意义。要通过今天的社情、党情、国情的客观分析,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只有坚持“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科学的发展观,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沿着正确的轨道继续前进。

用理想、信念教育为大学生思想导航。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主旨,就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是核心。要努力做到理论教育与理想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是理想教育的基础,理想教育是理论教育的深化,要把理论教育与理想教育结合起来,通过理想教育深化理论教育,增强理论教育中的时代气息,通过理论教育推进理想教育,深化理想教育的理论底蕴。

其次,把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教育相结合。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最重要的就是把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自觉地把个人理想融入到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中,把个人奋斗融入到为实现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之中。只有把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结合起来,用社会理想来整合、引导和统领大学生的个人理想,才能使大学生在实现社会理想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理想,在实现个人理想的过程中推动整个社会理想的实现。

第三,注重把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教育相结合,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坚定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使大学生认清当代爱国主义同社会主义的本质联系,把爱国同爱社会主义有机统一起来。增强对社会主义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信念,把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化作建设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动力和实际行动,为社会主义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智慧和力量。

第四,把政治信念教育与价值观念教育相结合。政治信念和价值观念有着内在的联系,政治信念体现了一定阶级或集团最根本的价值取向,决定着价值观念的性质和方向,为价值观念的产生创造了政治前提,只有加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政治信念的教育,才能为大学生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念创造前提条件,提供政治动力。同时,政治信念教育要以价值观念教育为基础,价值观念构成了政治信念形成和发展的思想基础。先进、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坚定的政治信念,错误、腐朽和落后的价值观念会误导大学生的政治选择,只有通过价值观念教育,才能坚定大学生正确的政治信念。

五、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法的创新

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优势,从教学模式和方法上进行创新。长期以来,在一些高校的具体教学中,存在重理论体系阐述,轻现实问题研究;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学生能力培养;重教师的单向教育,轻双向交流的沟通等问题。“老师讲得口干,学生记得手酸,最终只掌握了考试划的重点”的现状普遍存在,授课的实际效果可想而知,同时,这样的授课方式也让学生感到厌倦。另一方面,今天的大学生普遍存在意志不够坚强,独立能力较差的问题。在面对各种现实问题时,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脆弱。同时,作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他们对自己的期望值甚高,在各方面互相攀比的情况时有发生。他们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遇到的心理压力,急需得到各方面的指导、帮助和咨询。目前,在部分高校开始的心理咨询等活动,虽有一定的成效,但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其实,解决学生们遇到的诸多现实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解决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认识人生和适应社会的能力问题。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原本就不是单纯的理论传授,它要在帮助和引导学生解决他们面临的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种教育作用和培养功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的优势,是其他专业课无法替代的。

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不断创新,在智慧心灵与精神情感的互动中实现思想的传递和交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活动中,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凭借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运用,把理论内容用生动的形式表现出来,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更加深刻,让他们从每一个细节去感受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社会生活中所体现出其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从而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在课件制作和运作上,老师并不是画面的“解说员”,在教学的每一个单元内都是从现实问题入手,运用鲜活的案例教学,提出问题,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带领他们逐层分析。通过分析,不仅让学生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更深的感悟,而且有了继续深入研究的愿望,最终帮助和引导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获得正确的理论结论。经过同学们主动的参与、学习、研究和消化,不仅了解书本上的知识,也进一步拓宽了视野,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达成更多的共识。

从专题教学到研讨互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引入,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教学中来,面对思想活跃的学生们,如何将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深入下去,是教师面临的又一个课题。针对大学生关注的国际、国内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我们结合教学内容,建立了一套研究式教学模式。主张学生自觉进行理论研究,帮助和引导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在教学的每一个单元里,按照教学要求,由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兴趣、关注的现实问题,自己选择研究方向,设计题目。题目的研究要独立完成,教师对选题设计进行个别指导,推荐相关的参考资料目录,有些还提供参考图书。在完成课题时,要求做相关题目的同学组成小组,在组内进行讨论。最后,让论文获得优秀的同学在全班发言交流。研讨式教学真正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方式也扩大了知识的信息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独立的研究式教学使学生发生了很多变化,学生们的学习状态,不像以往被动、消极地去接受,而是带着自己的问题自觉地学习和主动地思考,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吸引力的重要途径。再先进的科学技术也不能代替人与人面对面地交流,再先进的多媒体也不能取代心灵的融合与沟通。教师是社会的代言人、知识的传授者、学生的引路人,教师队伍建设至关重要。

努力建设高素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队伍。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无论是课程设计、实施教学,把握学生思想实际,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等等,都有赖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取决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教师要不断提高理论素养,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还承担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使命。教师对待马克思主义只有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才能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创造性地从事教学。教师还要不断地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科学性与政治性的统一,教师应该精通自己的专业,形成广博的知识结构,努力使教学反映相关学科的学术前沿和进展,力求从研究的层面上,讲授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科学性。并且不断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拓宽教学的新视野,开辟教学的新思路,不断进行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努力把思想性、理论性和知识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