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哈贝马斯为代表的交往主体性理论

以哈贝马斯为代表的交往主体性理论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世纪后期,哈贝马斯试图以马克思的交往理论为基础,吸收多方面、多学科的交往研究成果,从哲学高度提出一般交往论、一般语用学、商谈伦理学。特别应当指出的是,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固然包含着互主体性的可贵尝试,但却有一种偏向主观性、精神性的思想倾向;在精神交往与物质交往、活动交往之间,偏重于精神交往,在语言交往和经济交往、社会交往之间,偏重于语言交往。

(十四)以哈贝马斯为代表的交往主体性理论

“人的主体性必需在交往活动中生成,必然走向交互主体性!”这是交往主体性理论的思想精髓。在20世纪开端,胡塞尔植根于当代那种深刻的科学危机和人的危机,提出了“主体间性”和“生活世界”两大范畴,试图解决“个人主体性”、“纯粹主体性”在理论与实践中的根本矛盾。整个20世纪,人的交换活动、交往活动成了多学科、跨学科研究的焦点问题:以凯恩斯为代表的现代经济学中市场经济、商品交换理论;以马林诺夫斯基等人为代表的现代人类学中的交换行为、交换功能理论;以桑戴克、华生为代表的现代心理学中的交换行为、交换规范理论;以列维—施特劳斯和齐美尔为代表的社会学中的交换形式、交换网络理论;以霍曼斯和布劳为代表的现代社会交往结构、交往系统理论;还有公共关系学、传播媒介学、交往语言学等等。20世纪后期,哈贝马斯试图以马克思的交往理论为基础,吸收多方面、多学科的交往研究成果,从哲学高度提出一般交往论、一般语用学、商谈伦理学。在近现代西方主体性理论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这里提出了一系列新问题,如交往活动和人的主体性生成根据的内在关系问题,交往活动和主体互动问题,从主体性上升到主体间性的问题,从单主体性上升到互主体性问题,从个人活动主体性上升到社会交往系统主体性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仅仅是提了出来,还远远不能说真正解决。特别应当指出的是,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固然包含着互主体性的可贵尝试,但却有一种偏向主观性、精神性的思想倾向;在精神交往与物质交往、活动交往之间,偏重于精神交往,在语言交往和经济交往、社会交往之间,偏重于语言交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