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透视认识的主体性与客观性的新窗口
认识的主体性和客观性是什么关系?现代信息加工和知识库理论提供了一种新颖独特的审视角度,其中包含着既唯物又辩证的哲学底蕴:主体性和客观性并不是二律背反式的对立物,而是人的认识固有的二重性;科学认识的发展趋势,是探寻主体性和客观性的和谐统一。
根据我们前面的阐述,信息加工是接收者借助知识库对外来信号(或符号)进行理解和探究的一种活动。显然,处于不同的物质发展水平的接收者,它(他)们的信息库(或知识库)的发达程度是不同的,因而加工的“产品”——信息也就具有不同的形态和特征。现代科学研究已区分出以下三个物质层次上发生的信息加工活动。
第一个层次是发生在适应一操作水平上的信息加工,在自然界中它表现为遗传水平和有机体的生理水平上的信息活动,其基本模式就是“信号一反应”。在这个层次上,信宿的信息库中存贮着信号的“操作含义”(指令)和一些操作规则。凡是在信息库中“挂了号”的信号的到来,都使信宿获得必须完成何种动作的信息 (从众多可能的动作方式中选取一种或几种)。可以认为信宿获得的这种信息是自然界中信息的客观形态,就像物质系统的结构一样,它们可以被包括在物质概念的外延之中。我们人工制造出的一切控制论机器(包括计算机),本质上就是对这一层次信息加工活动的模拟。
第二个加工层次发生在动物心理水平上。加工的结果——信息对有机体不仅具有“操作含义”,而且具有“指示”的意义,如危害物的声响或气味对有机体具有指示环境中存在有危险物的“含义”。信息语义内容的这种深刻化,并不是刺激物本身(信号)有了什么变化,而是说明动物有机体的信息库具有了比较发达的分析与综合的能力。这种能将信号与环境(客体)进行比较的特点表明,这里出现了主体特征的胚芽。根据巴甫洛夫的看法,从理论上说,只有在能建立起信号同环境联系的地方,才有理由谈论心理反映的产生问题。动物用以调节和控制自己行为的信息,是动物对外物的主观映象。因此,动物心理功能的出现,是自然界信息的主观形态出现的标志。
第三个加工层次发生在思维认识的水平上。加工所获得的信息的语义内容不仅具有“干什么”的“操作含义”,而且还具有“是什么”、“为什么”的“认知含义”,不仅加工物质信号,而且还要加工抽象符号。正是这后一点,才使这种加工具有批判的性质。换句话说,对人来说,他的主动需求状态不仅仅在于被动地适应环境,而且还在于要将客体改造成自己需要的形式,因此他的信息加工还要追寻“为什么”这样的问题,他需要超越现有的框架,以自然规律为基础在思想上构造出理想的客体,它表现为某种程度的自我认识。它不是直观地、镜面式地反映世界,而是创造性地理解世界,不仅看到客体的本来面目,而且看到它在自己发展过程中和在人的实践活动的影响下可能会变成什么样子,从而成为理论上掌握现实的最高形式。在这个层次上,加工所获得的信息不仅是主观的,而且是观念的(3)。
从信息在自然界的演进史中可以看到,随着信息的形态愈来愈“观念化”,随着它愈来愈远离物质世界,它的语义性质却愈来愈具有客观的内容。当信息对接收者只具有“操作含义”时,接收者与其说是对外界环境的“理解”,勿宁说是对一个硬性指令的眼从。正如一位哲学家指出的,它们只是在操作,并未在理解。这时,尽管信息的形态是客观的,接收者与环境的“同一”却是最小的。在动物心理层次上,信息是主观形态的,但却具有了更多一些的客观内容(指示环境中有何物),它与环境的“同一”显然是扩大了。在人的思维认识的层次上,信息虽然是观念形态的,却具有更高程度的客观内容(环境中的物如何变化,为什么能如此变化等)。人能以自己的活动创造出自然界没有的东西就是明证。
这一切表明,信息的内容越是具有真理性,主体(接收者)获得这一信息所要付出的主观努力就越多,信息形态的愈益观念化正是对主体“投入”的一种刻画。不过,主体的主观活动并不构成信息的真理内容,它只是起着向真理运动的手段的作用,这表现在主体知识库对外界作用进行分析与综合的功能愈益完善化、复杂化、深刻化,因而它的内容才愈加接近客观实际,它走出了主体的范围,深入到客观的实际内容中去了。由此可见,那种认为认知者对知识的形成的“参预”造成知识的缺陷韵观念,至少是不全面的,认知者的积极参预是我们认识能力的向导与主人。
上述结论使我们联想到科学认识的客观性和主体性的关系问题。知识库在理解和解释活动中的能动作用,给人的认识打上了主体性的深刻印记,这就是认识从属于人的需要和目的、活动和尺度;而认识的客观性是指认识中所有那些不能归结为主体的,不以任何主体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在流行看法中,似乎认识的主体性和客观性是水火不相容的,过去强调客观性否定了主体性,今天高扬主体性就必然否定客观性。这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显然过于简单化了。在我们看来,高扬主体性是以尊重客观性为前提的,人的需要和目的,活动和尺度背离了客观规律只能导致主体地位的削弱;认识的客观性也渗透进人的主体性,与主体一定的参照系统、思维框架、解释系统相联系;信息活动三大历史形态演化进程表明,认识的主体性与认识内容的客观性是同步发展、协调一致的。主体的知识库愈是发达,主体的理解与解释功能也就愈发展,反映的主体性特征也就愈突出,反映的客观内容也就愈益深化。
主客体之间的信息双向对流运动构成了人类认识活动的内在机制,势必把科学认识发展的总体趋势导向主体性和客观性的统一。“主体目的——客观手段一一主客体统一”,这是从主体走向客体的外化运动,也是主体客体化的基本环节。出发点是主体的目的,人不满足于现存客体,基于对它的反映和人的理想,构想出体现主观意向的理想客体作为目标模式;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就必须寻找现实的手段.以工具操作系统为中心的手段体现了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而本质上是客观的;归宿点是实践的结果,目的的实现借助于现实的手段,主体目的成了客体化、对象化的观念,最后实现主体性的目的与客观性的手段在实践成果中的统一。“客观逻辑——实践逻辑——思维逻辑”,这是从客体走向主体的内化运动,也是客体主体化的本质内容。客观世界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这就是自在之物的客观逻辑;这种客观逻辑制约着本质上是客观性的实践活动,成为主体活动必然遵循的实践逻辑;亿万次重复的实践逻辑作为中介,自在之物的客观逻辑就烙印到人的脑知识库中,经过脑知识库的信息加工,用语言符号表述出来,结晶为主体的思想观念、思维范畴、思维逻辑,使人的思维逻辑形式上是主观的、实质上却是客观的。主客体之间的这种双向运动和双重改造,是人类认识运动的主题歌,它必然合乎逻辑地导向主体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主体性和客观性的内在统一贯穿了科学认识全过程,成为人类科学认识相互渗透的双重属性。(一)实践活动是认识的基点,体现了主体目的性和手段客观性的有机统一。实践活动既是一种主体的自由创造活动,又是一种自然的历史过程,因而是合主体目的性和合客观规律性的统一。(二)语言符号是认识的工具,是主体性形式和客观性内容的和谐结合。人的思维范畴、语言符号,就其抽象性、隔离性来说是主观的,可是就整体、过程、总和、趋势、泉源来说却是客观的。因而语言符号系统犹如双面镜子,一面映现着主体创造性,另一面则映现着客观规律性。(三)脑知识库是人类信息加工的中枢,体现着主体自我意识和客体对象意识的相互贯通。好像椭圆型有两个焦点一样,人的脑知识库也有两个思想中枢,一个是以主体性为宗旨的自我意识,另一个则是指向客观性的对象意识。而主体性和客观性、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的统一,成为贯穿整个脑知识库的内在轴心。(四)真理是认识过程的归宿,应当体现有用性和客观性的统一。人的认识是表现自我与反映客观的统一,是“按照人的需要来认识”和“按照客观事物本来面目来认识”的统一,是价值尺度和客观尺度的统一。现代科学认识的发展要求,具体真理应当达到客观性与价值性、客观内容与价值评价、揭示客观规律与指明社会功能的辩证统一。上面我们分析了认识过程中四个有全局意义的重要环节,在每一个关节点上,主体性和客观性或隐或现、或主或次,但都是人类认识缺一不可的基本属性。这充分说明,主体性和客观性是人类科学认识固有的二重性,我们不应当主观片面地夸大某一个方面、否定另一个方面,而应当精心探求二者历史的、具体的、有机的和谐结合。
(本文见《主体论》一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05—122页)
【注释】
(1)参见列克托尔斯基:《主体·客体·认识》,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80年俄文版。
(2)参见休·德雷福斯:《计算机不能做什么(人工智能的权限)》,校者的话,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3页。
(3)这也就是为什么信息有时是物质的,有时是主观的,有时又是观念的。关于“信息是什么”的争论由此变得复杂起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