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陈 敏
【内容提要】
全球化是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客观趋势。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文化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冲突不断增加。全球化背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带来机遇与挑战。全球化背景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必须建立起相应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机制,必须要有对外开放和兼收并蓄的文化包容心态,同时还必须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关键词】
全球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对策
全球化是人类历史发展到当今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以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并融为一体为主流的全球化趋势,对整个世界产生着深刻影响。全球化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含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联系、影响、制约的多元概念。全球化是人类不断地跨越空间障碍和制度、文化等社会障碍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充分沟通和达成更多共识与共同行动的过程。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文化发展呈现出新的现象与态势,与此同时,与世界文化发展越来越紧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也正面临机遇与挑战,因此,顺应潮流,积极应对,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应取之策。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发展现象与态势
伴随着以经济为核心的全球化浪潮席卷全世界,人类的经济发展进程随之改变,与此同时,人类的文化生活也受到巨大影响。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发展呈现出新的现象与态势。
1.文化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
随着交通、通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国际间的贸易、旅游业得以大幅度拓展,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在加快,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日趋频繁,全球化在文化领域呈现的一个重要现象,就是各国各民族文化有了前所未有的接触和交流的机会,通过世界性的交流,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渗透,各种观念在相互碰撞中重新整合,所取得的文化共识越来越多,文化全球化的趋势日显突出。
值得指出的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这场文化全球化过程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众所周知,经济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同时,文化又给予巨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文化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伴生物,全球化下经济上的强权衍生出文化上的优势。因此,发达国家在这一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他们推动、主导了经济全球化,并借助于信息技术、网络经济等形式,将西方文化渗透到世界各国,并采取各种手段对有悖于其价值观念的异质文化的传播进行阻挠,使得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的思想意识、价值体系、民族文化与信仰受到严重动摇,处于弱势状态,在文化全球化过程中处于较被动的地位。微软公司前总裁比尔·盖茨在他的《未来之路》里写道:“信息高速公路将打破国界,并有可能推动一种世界文化的发展,或至少推动一种文化活动、文化价值观的共享。”“当人们更多地注意全球问题或全球文化而减少对传统的、地区性问题或文化的关心时,也许有些文化就会感到面临着威胁。”当然,虽然在文化全球化过程中伴随着文化殖民主义的倾向,但这并不意味着各种民族文化的泯灭,文化全球化既是各民族文化间冲突、交流、融合的过程,又是各民族文化资源被共享、共有的过程。
2.文化国力竞争渐趋激烈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1]“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2]。可以说,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但是经济、政治和军事等力量的竞争,而且是文化力量的竞争。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国力竞争渐趋激烈。
冷战结束后,世界局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呈现出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特征,综合国力的竞争已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文化成为继经济力、政治力、军事力、科技力等之后国家战略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人类进入新世纪前后,许多国家纷纷将文化置于提升其综合国力的重要地位,尤其是发达国家凭借其掌握的经济、科技和军事优势,加紧建立和扩大其文化霸权,并力图在文化国力竞争中处于先机。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出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经济利益的需要,也加紧了文化发展的战略步伐,以此通过文化这一特殊的财富身份来显示综合国力。
3.文化冲突不断增加
世界文化的交融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在各国、各民族文化在全球范围交流融合的同时,也会出现文化碰撞和冲突,且这种文化冲突有不断增加之势。
“文化的相互作用,虽然不能创造出文化的具体类型,但创造性地借用其他民族的文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其他文化的发展并使之丰富起来。”[3]因此,文化交流和接触使拥有不同文化的人们开阔视野,文化冲突为民族或地域文化的发展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这种文化资源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从这个角度而言,文化冲突是文化发展的动力。然而,不可回避的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文化冲突愈加激烈。众所周知,在整个世界历史进程中,那些经济、政治落后的民族或地域的文化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被经济、政治发达的民族或地域的文化影响乃至同化。当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仍存在较大差异,国际政治新秩序亦尚未形成,因此,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文化的发展同样处于不平衡的状态,文化在全球范围呈现出西方化或美国化的现象,这是文化殖民主义在新时代条件下的体现。
二、全球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影响
美国学者罗伯特·塞缪尔逊指出:“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是加快经济增长速度,传播新技术和提高富国和穷国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径,但也是一个侵犯国家主权、侵蚀当地文化和传统、威胁经济和社会稳定的一个有很大争议的过程。”[4]在文化方面,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而言充满着机遇与挑战。
1.全球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机遇
(1)全球化给我们带来了人类优秀文明成果
全球化背景下,由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文化在更大范围更大领域的交流与传播成为可能。世界各国历史文化传统,各种思想和价值观,道德观的相互交融、相互碰撞,这种交融和碰撞给我们带来了学习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的机会,对于开拓我们的文化视野、更新观念、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都有很大的作用。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在其历史进程中总能创造出一些优秀的文明成果,西方文明在当代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在文化上主要体现在“形成了一整套与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发达的经济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及生活方式。”[5]全球化给我们带来了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让我们得以兼容并蓄、博采众长,让我们的文化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开放性。
(2)全球化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可能性
文化全球化为世界各民族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创造了条件,为世界各民族文化的沟通和了解架起了桥梁,推动了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相互接受和认同。很显然,文化的全球化并不是统一于一种文化,而是各民族文化存在于世界文化这个统一体中,是多样性的统一。全球化为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沟通、了解、认同以及相互的吸收和借鉴提供了平台,中国虽然具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但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当今世界文化发展中并不占据主导地位,而是受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和影响。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越来越大,全球化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国际舞台。
2.全球化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带来挑战
综上所述,全球化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带来机遇,然而,面对西方文化的全球攻势,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1)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统领地位受到挑战
20世纪90年代前后,随着东欧剧变及苏联解体,共产党执政地位受到动摇,其领导的政权纷纷倒台,这种变化从理论上和现实上向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提出了挑战。资产阶级学者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是诸多社会主义思想流派中的一个学派,不是惟一的指导思想来源,否认马克思主义的客观真理性和普遍指导意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国家在对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的过程中,似已看到意识形态对国家未来命运的重要性。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能够全面、综合地反映一个阶级、国家、政党的性质、面貌和利益关系;它能把多种意识形态整合起来,形成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它能协调文化活动的发展”。
人类步入21世纪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优势,在全球化过程中不断向别国输出其价值、人权、民主等观念,与此同时,中国国内改革开放也走到了攻坚阶段,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意识形态的教育较之以前淡化了不少。可以说,国际国内的双重因素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统领地位受到挑战。
(2)国家文化安全受到威胁
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对外交流在不断扩大,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市场逐步开放,大量西方文化产品进入我国,给我们带来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同时,如影随形的西方文化中的糟粕也不可避免地涌了进来,比如黄、赌、毒的文化,反映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文化等等。更要指出的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着其高科技的优势以及好莱坞电影、流行歌曲等娱乐业生产的文化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用因特网、新闻媒体、影视节目等各种工具,强力推行其生活方式、通俗文化、价值观念甚至思维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家文化安全形成了威胁。所谓文化安全,是指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能有效地消除和化解潜在的文化风险,抵御外来文化的冲击,以确保国家文化主权不被威胁的一种文化状态。而当下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文化全球化,从物质领域到精神领域无孔不入,冲击着主权国家所固有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语言文字、生活方式、消费习惯,并内化为深层的心理意识。这种大规模的文化入侵,会动摇和破坏我们的文化体系及整体价值观,并培植新的价值观和文化追求;会降低国民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忠诚度,弱化民族文化主权的内在凝聚力,消除民族自尊心、自豪感;这种文化扩张更会对我们的文化带来侵蚀、同化的危险,尤其是在意识形态上对我国构成严重威胁,乃至动摇民族、国家的根基。
(3)民族文化传承受到考验
文化是历史的积淀,是民族的记忆。在沧海桑田的社会变迁中,一个民族的风风雨雨,一个国家的浮浮沉沉,总会在历史的备忘录里留下痕迹。中国是千年文明古国,在其独特的历史进程中已形成了独树一帜、别具一格的民族文化,其独特性、持久性、厚重性傲立东方。然而,文化不能一成不变,也不能自囿于内。文化的独特与开放、多样与融合,往往是文化发展的一体两面。当全球化浪潮以汹涌澎湃之势向世人袭来的时候,当现代化以迅雷之势席卷中国的时候,当承载传统文化的生产方式、社会制度、风俗、语言等一切载体都被打破的时候,中国传统文化的处境较为艰难,民族文化的传承的的确确受到了极大的考验。
三、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策
全球化是世界各国、各民族在文化发展中必须面对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中国文化肯定也要顺应这一潮流,而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最好的发展对策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只有在高举社会主义大旗下坚持中国特色,才能更好地建设我们的文化,使文化更好地成为推动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1.全球化背景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
在全球化过程中,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斗争是一场无硝烟的战争。西方少数发达国家为了达到经济和政治上的目的,在全球进行文化扩张。通过经济领域进行文化贩卖,使其文化逐渐进入发展中国家人们的生活之中,成为发展中国家的时尚文化;通过卫星、网络系统等科技手段,不断推行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思想;利用各种途径把大量渗透着腐朽落后思想的书籍、电视片、电影等精神文化产品输入发展中国家。尤其是西方那些发达国家利用先进的传媒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对我国进行的渗透、颠覆,凡此种种,我们均应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体现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我们立党、立国之本,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在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上要坚持“一元化”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于民族传统文化,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各种思潮和文化现象,吸收和借鉴一切优秀的文化,坚持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二为”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建设立足于民族文化又博采各国文化精华、立足于现代又展望未来的有中国特色的人民大众的文化。
2.全球化背景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有相应的文化体制和机制保障
随着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影响越来越大,国与国之间文化竞争的不仅仅是文化产品,还争相输出理念、输出制度、输出创意。中华民族5 000多年的文明史积累下丰厚的文化底蕴,但在日趋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中,我们文化资源的优势还没有转化为文化竞争的优势,所以我们的文化产品还达不到既能走出去,又能守得住的水平。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随着入世后关税减让和非关税措施的减少和消除,国外文化资本、文化企业、文化产品会更多地涌进来,中外文化的碰撞将更为激烈。而代表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许多国有文化单位还停留在传统体制,不具备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市场主体地位和实力。迫于全球化的巨大压力,我们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提高文化产品竞争力、促进文化“走出去”的体制机制,培育一批有较强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积极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文化体制改革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动力之源。
一是要有高效率的管理体制。首先,要真正确立文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在我国文化面向全球化过程中真正“唱”主角的是我国的文化企业。因此,对国有文化企业要进一步改革,使其成为市场经济中产权清晰、权责明确、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经济实体,充分发挥国有文化企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同时,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条件,鼓励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文化领域,形成以公有文化企业为主体、非公有文化企业并存的良性发展态势。其次,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政府职能要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政府要充分发挥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再次,鉴于文化产品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因此,在文化领域的资源配置中要充分考虑公益性文化产品和经营性文化产品的不同之处,管理体制既要能继续保障公益性文化产品的生产,又要促使经营性文化产业面向市场寻求发展。以资产为纽带,按照专业分工和规模经营的要求,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积极组建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形成我国文化产业走向世界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主体力量;另外,改革文化产业外贸体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两条腿”发展战略,即以积极的姿态与世界跨国文化集团开展交流合作,努力学习其高效的管理经验、先进的技术水平,充分利用其雄厚的资金和全球性的市场网络系统,同时进一步放宽文化产品出口审批权,简化出品手续,给我国文化企业创造学习、提高的机会,并搭建和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有健全的政策、法规。完善的文化政策、健全的文化法制是发展和繁荣我国文化,使我国文化更好地面对全球化的有力支撑。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扶持政策,确保国家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力度,继续鼓励社会力量资助文化产业;我们要逐步健全发展文化的各类政策,积极破除垄断、努力降低准入门槛,依法向社会投资开放文化产业,促进各种所有制的投资主体投资文化产业,形成社会办文化的格局,形成多元投资主体的文化大市场,同时出台诸如税收、贴息、补助等优惠政策,以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我们要继续出台文化体制改革的配套政策,进一步明确文化体制改革的原则要求、目标任务和基本思路,从资产管理、财政投入、税收优惠、社会保障等方面进行配套,有力保障文化体制改革的进行。
三是要建立和完善国家文化安全系统机制。对于全球化对我国文化发展构成的种种不良趋势和后果,要有预警反应并能运用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市场手段和其他文化安全管理手段及时加以防范,以减少和降低西方文化入侵而带来的负面影响。
3.全球化背景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有对外开放和兼收并蓄的文化包容心态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度越来越加深,因此,文化上的相互理解与宽容亦显得越来越重要,它不仅是不同文化相互融合的先决条件,也是把国家间冲突减少到最低限度的有效途径。所以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要有对外开放和兼收并蓄的文化包容心态。
一方面,我们要以开放的胸怀对待不同文化。追溯人类发展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凡以开放心态对待外来文化的民族均在人类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人类文化史上作出重大贡献的古希腊文化,之所以在当时能取得高度发展,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实行对外开放,与古埃及和西亚等地进行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吸收东方先进文化。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黄金时期,它给后世留下了至深的印象,除了国力强大、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天下太平外,更突出的亮点就是辉煌灿烂的文化。解密唐朝文化繁荣原因,我们发现,在统一、开放的背景下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是很主要的一个方面。而后,当西方各国在文艺复兴、产业革命和理性精神推动下阔步前进的时候,我们却自大地关闭了国门,缺失与在当时确属先进的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刺激,民族文化也就失去了历史发展的宝贵机遇。历史经验告诫我们,在全球化背景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敞开胸怀,以开放的姿态融入世界。
另一方面,在我们敞开胸怀对待外来文化的同时,我们还要对不同文化持兼收并蓄的态度。文化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世界各民族文化是在相互借鉴、相互补偿中得到发展和提高的,这是文化发展的规律。在全球化背景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样也需要遵循这一发展规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对外来的东西做出符合中国特点的选择,力争实现对外来进步文化的借鉴融合。
4.全球化背景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还必须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是一个文化礼仪之邦,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优良的传统和灿烂的文化,我们的传统文化内容博大,内涵丰富,底蕴深厚,是我们民族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延续和发展,都是在既有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的传承、变革与创新;离开传统,割断血脉,就会迷失自我、丧失根本。因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即使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首先也必须弘扬自己的民族文化。纵观我国几千年历史,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对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推动或促进,起着基础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既包容了各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精华,又融合了各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优长,历久不衰、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立足各个时期的社会实践和人们精神生活的实际,加以科学的总结和概括,同时,中国传统文化的发生、发展、演变和形成,经过了一系列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其中有取舍、有补充、有丰富、有发展、有提高,是逐步完善、不断升华、经过长时间沉淀和积累才确立起来的。当然,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的显著特点和特征,渗透着古老东方民族的聪明和智慧。而且,中国传统文化在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以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视野,融合了我国各民族文化、外来文化的优点和长处,逐步丰富完善了自我。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浩如烟海,体系庞大、数量惊人、难以胜数,对推动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甚至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也是有目共睹的。
在继承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当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还必须与时俱进。江泽民同志指出:“发扬传统与开拓创新是统一的。继承是创新的重要基础,创新是继承的必然发展。”[6]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对优秀民族文化的继承并不排斥创新,相反,任何一个走在时代前列的民族,其民族文化都是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结合。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全球化背景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在对民族传统优秀文化进行继承和弘扬、对外来文化中先进合理成分进行吸收和借鉴的同时,必须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以创造和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唯有此,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提高文化竞争力,增强民族凝聚力。
总而言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充分利用全球化背景带来的机遇,化压力为动力,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前提下,逐步建立起相应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机制,用对外开放和兼收并蓄的文化包容心态,积极参与全球文化交流和竞争,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勇于创新,努力建设顺应全球化潮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
【注释】
[1]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58页。
[2]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日报》2007年10月16日。
[3]尼瓦贡恰连科:《精神生活:文化的源泉和动力》,求实出版社,1988年版。
[4]罗伯特·塞缪尔逊:《全球化的利弊》,载《国际先驱论坛》2000年1月4日,转引自《参考消息》2000年1月17日。
[5]乌杰:《经济全球化与国家整体发展——系统范式下的思考》,华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380页。
[6]江泽民:在中国文联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0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