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写在贝叶上的经书
人们常说“白纸黑字”,却没听说过“绿叶黑字”,可是在古代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就是把文字书写在树叶上的。这种“纸”起源于印度,很早以前,东南亚人民就开创了用贝叶棕的巨大叶片来刻写文字,因此东南亚文化在历史上有“绿叶文化”之称。佛教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贝叶经”就是用贝叶制成的。
走进西双版纳,几乎村村寨寨都能见到一种高达15米左右的棕榈树,它的树杆笔直而浑圆,没有枝丫,直挺挺地直指云天,显得异常高大而雄伟。叶有长柄,呈螺旋状围着树顶,叶片为扇形,直径达1~1.5米,真是好大一张“纸”!这种树傣语叫“戈兰”,学名叫“贝叶棕”,人们通常称它为“贝叶树”。贝叶棕不仅是绿化环境的优良品种,而且还创造了一大植物奇观,它大约40年开花一次,一生只开一次花,然后结果,果熟即整株死亡,留下“儿孙满园”。这在植物学上叫做“一次性花果植物”。
傣族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又称小乘佛教),寺院内种植的贝叶棕是随着佛教的传播,由印度经缅甸引入的,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据调查,云南的傣族聚居区发现的傣文贝叶经约有四五千卷,内容涉及佛教经典、医学理论、天文地理、文学艺术,等等。著名的《葫芦信》、《松帕敏和嘎西娜》等长诗,都是靠贝叶记载流传下来的。贝叶经被看做是傣族文化的“万有文库”、“百科全书”。云南贝叶经被称为“刻在树叶上的傣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瑰宝之一。
贝叶经是怎么制作的?首先把叶片修整、压平、水煮,晒干后装订成册,用特制“铁笔”在上面刻写文字,刻完后涂上植物油,叶面上就出现清晰的字迹,而且字迹擦不掉抹不去,还可以防虫、防水、防变形,经久耐用。这就是贝叶经可以保存几百年不变的原因。
传说古时候,汉族、傣族、哈尼族的祖先一同去西天取经,在回来的路上经过一条大河,他们乘坐的船翻了,三人上岸后,打开包袱晾晒经书,汉族的经文写在纸上,晒干后就像鸡脚印,所以现在的汉字就像鸡脚印;哈尼族的经文写在牛皮上,晒干后为了让大家充饥就烤着吃了,所以现在哈尼族没有文字;只有傣族的经文是刻写在贝叶上的,晒干后字迹清晰依旧,因此傣族的文字得以原样完整地保存并流传至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