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创新与民族精神

创新与民族精神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创新意识的产生,原因虽然复杂,但重要的一点是与民族精神有关。尤其是作为一种社会性的活动,创新及其创新意识与民族精神的关系甚为密切。说到美国的民族精神及其社会发展,恩格斯在19世纪80年代也作过许多具体的论述。总之,业绩需求的程度与一个国家、民族的经济发展成正比。有无创新意识,对于现代化的推进至关重要。这就要求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加以新的塑造和培育。

五、创新与民族精神

创新的实践产生于创新的意识。创新意识的产生,原因虽然复杂,但重要的一点是与民族精神有关。尤其是作为一种社会性的活动,创新及其创新意识与民族精神的关系甚为密切。马克思曾经指出:“一个工业民族,当它一般地达到它的历史高峰的时候,也就达到它的生产高峰。实际上,一个民族的工业高峰是在这个民族的主要任务还不是保持已有的利润,而是谋取利润的时候达到的。就这一点来说,美国人胜过英国人。”[21]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之所以走向沉沦,新兴的美国之所以迅速崛起,这固然与其所处的国际环境有关,但民族精神上的差异确实起了重要的作用。一个是保持原有的地位,一个是开创新的道路,由此造成后来发展上的差距。

说到美国的民族精神及其社会发展,恩格斯在19世纪80年代也作过许多具体的论述。1888年8月17日至9月19日,恩格斯由马克思的女儿爱琳娜和她的丈夫艾威林以及他的朋友肖莱马陪同,前往美国旅行,同时顺便到加拿大作了短暂的旅行。这次旅行使恩格斯实地考察和了解了美国,原打算写一篇专门叙述这次旅行的文章,详细记下他此行的观察和思考,但由于忙于整理《资本论》,这一想法并未实现,只是留下了一篇文章片断《美国旅行印象》和《美国和加拿大旅行札记》以及相关书信。通过实地考察,恩格斯看到美国这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其发展中充满着矛盾。[22]一方面,恩格斯发现美国社会发展很多落后的现象。他坦言:“我对美国人的第一个印象无论如何说明不了他们对欧洲人的民族优越性,也无论如何说明不了他们是一个崭新的、年轻的民族典型。相反地,我倒有这样的看法:他们是仍然顽固地坚持着继承下来的、在欧洲被认为是过时了的小资产阶级习惯的人;在这方面,我们欧洲人同美国人相比,就跟巴黎人同外省人相比一样。”[23]恩格斯具体描述了旅行的印象:在纽约,第一次走进卧室时,发现了“令人想像不到的最老式的家具”;到处摆放的椅子、桌子和衣橱,“大部分看来都像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纽约街上的马车也是旧式的”;还有那到阿德朗达克山脉去游览的公路,“对不起,那简直不是公路;我们也很难管它叫路”。[24]而且,“美国人根本不容忍让别人在街上走在他们前面。他们一定要把别人推开并赶过去,而且很粗暴”,“妇女和男人一样地乱挤”。[25]这一些,确实是“使人厌烦”的东西。但是,另一方面,恩格斯也发现了美国的许多特点和长处。他讲:“我对美国很感兴趣;这个国家的历史并不比商品生产的历史更悠久,它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乐土,应该亲眼去实际看一看。”[26]他认为美国人具有真正伟大民族的良好品质和素质,“在他们当中蕴藏着二十世纪伟大民族的天赋”[27],并列举了美国人具有自信、实干、有教养等许多优点:“有教养人的共同特点是保持自信的姿态”;“一旦他们着手做什么事情,他们就踏踏实实地干”;“严格地实事求是地签订业务合同”等。[28]在顺便参观加拿大时,他还将加拿大与美国加以对比,感到“为了迅速发展新兴国家,多么需要有美国人那种狂热的事业心”。[29]

不管恩格斯对美国作何总体评价,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恩格斯对美国人开拓进取的精神还是肯定的,尽管他也不满意美国的许多不合理现象。正是凭借这种民族精神,美国在较短的时间内创造了一个“新世界”,实现了经济上的快速发展,从而很快超过了欧洲,超过了英国。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美国的分析评价,对于我们今天研究现代化和创新问题来说也是具有启迪意义的。当代不少学者也都特别注意从创新的动机、进取的精神来审视现代化的发展。如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麦克莱兰德就是从“业绩需求”来探寻现代化的动因。他反对用外部的客观条件来解释现代化的发展,首先感兴趣的是“内在”因素。所谓“内在”因素,就是导致人们去利用成功机会,获取有利的贸易条件的价值观念和动机,即导致人们去自己创造命运的价值观念和动机。他把这种价值观念和动机称之为“业绩需求”。测试业绩需求程度的主要内容包括:有无根据业绩需求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有无追求业绩的自觉行为;有无将业绩需求、自我形象、文化价值观念进行融合的欲望与能力,等等。总之,业绩需求的程度与一个国家、民族的经济发展成正比。美国社会学家勒纳则是侧重于用情感、态度来解释现代化的发展,认为传统社会是一种“情感移入性”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奉行的是传统主义价值观,眷恋过去,缺乏适应新环境和创新的能力,惯于用迷信的、宿命论的眼光看待世界。因此,要使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必须吸取来自世界先进部分的文化,转变人的情感与观念,树立进取精神、创新精神。另一位美国现代化论者鲍尔也基本上持的是这样的观点,认为“经济能否取得成就和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能力和态度,取决于根据能力和态度而建立的社会制度和采取的组织措施,还取决于历史经验;而外部联系、市场机会和自然资源等因素的作用则是次要的”。[30]

事实确实如此。有无创新意识,对于现代化的推进至关重要。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确立创新意识更为迫切。因为这些国家长期处于传统社会,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其较强的惯性,人们的心态和情感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调整,因而面对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还有诸多不适应,这就难以形成全社会的创新实践。要真正推进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必须使创新成为全社会的行为;而要使创新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必须强化创新意识。这就要求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加以新的塑造和培育。为此,要在继承发扬本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充分培育和树立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实事求是的求实精神、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追求科学真理的探索精神等,使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具有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土壤,促进创新持续、健康地发展。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2页。

[2]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15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72~473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6~167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5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5页。

[7]参见杨瑞龙:《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制度经济学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70页。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72页。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98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92~393页。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70页。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72页。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76页。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Ⅰ,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21页。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33页。

[17]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11页。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17页。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92页。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05页。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3~24页。

[22]参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09~211页。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535页。

[2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535~536页。

[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0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87页。

[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95页。

[2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0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89页。

[2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0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90页、487页、389页。

[2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87页。

[30]P.鲍尔:《关于发展问题的争论》,伦敦1976年版,第4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