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古老宏伟的曼飞龙笋塔
景洪市西南的勐龙镇距景洪市区约60公里,因其佛塔多、分布广、风格鲜明而被誉为“佛塔之乡”。这里有久负盛名的曼飞龙白塔,还有勐龙中心塔等古塔。曼飞龙塔,位于曼飞龙寨子后面,在一座平缓的小山冈上,很远就可看见一座洁白的佛塔在那里放射着银光。傣家称为“塔糯庄龙”,意思是笋塔中的“老大”。因为它通体洁白如雪,又称“白塔”。
从曼飞龙寨边跨过清幽的小河,登上石阶远望,在蓝天绿树衬托下,似一丛雨后破土而出的竹笋,白色的塔林在美丽如画、充满生机的大自然怀抱中,显得格外端庄、静穆、吉祥。
来到宏伟的群塔前,见过世面的先生们发现,他们眼前的塔很“另类”,简直就是一个“美丽的怪物”,与中原大地上无论哪种佛塔都毫无相似之处。一般塔大都分级数,全都是单个耸立,哪有如此“成群结队”“托儿带女”一大群的?他们根本就没想到还有群塔这种模式,于是他们一致认定:这不是塔!
曼飞龙笋塔
其实也不能怪他们少见识,哪怕他们跑遍全国也白搭,这类塔在全国仅云南一家独有。我向他们解释,由于傣族信奉的南传上座部佛教由缅甸传入,所以西双版纳众多的佛塔在结构和造型上深受泰国、缅甸等国建筑的影响,因而被称为“缅式塔”。同时傣族自古以来就与内地汉族和其他民族有着密切的交往,因而也接受内地汉文化的影响。融汇了多种文化的傣族,发展创造了一些具有本地区、本民族特点的新的建筑形式,造型奇特、美观的傣族佛塔就是多元文化的产物之一。
曼飞龙白塔为砖石结构,立于一个近于圆形的须弥座上,基座高3.2米。主塔通高16.29米,塔身为3层重叠的覆钵组合,自下而上逐渐收分,每层之间的衔接处,均有圆环状仰莲雕饰,塔身上部为环状相轮,其上承托着葫芦形宝瓶、华盖。八座小塔分列八角,通高8.3米,座下设佛龛,龛内供佛像,佛龛券门为红底,上面饰有金色的花草云纹。高大的主塔好像一首交响乐中的主旋律,它辉映着八塔,形成一唱九回的节奏,十分赏心悦目。
洁白无瑕的塔身,圆形的覆钵、圆形的宝瓶、圆形的塔座和仰莲的弧形,组合成浑圆柔媚的意象,充分衬托出了南传上座部佛教包容、解脱、通达、浑成的佛旨和傣族善良、温和、柔情的性格。塔周边的围墙入口处雕塑的蛟龙也极富“傣味”,与内地的龙大不相同,它并非腰细身长的蟒蛇形象,而是浑圆肥实,状如虎豹,龙首高昂,巨目圆睁,似哮似吼,极富情调。
曼飞龙塔始建于傣历565年(公元1204年,为南宋嘉泰四年),距今已有797年。传说曼飞龙白塔是3位印度高僧设计的,由大勐龙头人和高僧祜巴南比主持建造。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靠集体智慧,所以能建成当时最高水准的塔,直至现在它都是一座出类拔萃的佛塔。它一直是景洪游客上镜率很高的景点,如果当年对塔进行“选美”比赛,这座塔是大有夺冠希望的。近几年曾对该塔做过多次修葺,因其历史悠久、艺术价值高而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传说建造这座塔的过程颇为神秘。当年佛祖释迦牟尼来到大勐龙曼飞龙寨讲经传教,孔雀飞满了坝子,一派吉祥之气,当时曼飞龙寨名为“曼桂”。佛祖正在苦口婆心地讲经之时,曼桂人不知何故从山顶奔跑回村寨。佛祖十分生气,便指责曼桂为“曼尾龙”,意为迅速下逃之寨。后来,也许人们认为不光彩,自行把“尾”字改为“飞”字,成为如今的曼飞龙。看来曼飞龙人已成为后世之师,这类事今天也不少,人们常常为多种原因给一个地方改名换姓,以扩大自身的知名度,比如本地山的名气大就跟山姓,要是水的名气大则跟叫水名。
之后,曼飞龙人为选塔址而争执不休时,佛祖便在山上落下一个足迹,示意人们在山顶修建佛塔。据说曼飞龙笋塔下深洞内的金足掌印,便是当年佛祖的足迹。
距金足掌印不远处还有眼泉井,传说释迦牟尼讲经时,天气很热,讲得口干舌燥,打发7个小伙子下山到寨子里挑水,一下把33口井都挑干了,佛祖就大显佛法,用禅仗在地上戳了一个3尺深的洞,这个洞就成了井泉,徐徐淌出水来。过去东南亚一带佛教信徒们,来到曼飞龙群塔前,总要向着那个填不满的脚印里丢上几个硬币,表示对佛的虔诚。传说,这井水可治眼疾,所以香客们还要带一葫芦泉水回去给亲人治病。其实,释迦牟尼未曾到过云南。这个传说,只是为了增加塔的神秘性而创造的,但它表现了傣家人对佛祖的景仰和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每年泼水节时周边远远近近的傣家人,都要云集于此,在塔前举行盛大的“赕塔”(拜塔)仪式,相互泼水、追逐、祝福,跳舞欢庆傣历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