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恩师陶德麟先生八十寿辰
谈立玲
今年我们即将迎来恩师陶德麟先生的八十华诞,我作为跟随陶先生学习的博士研究生,特向先生表达喜悦的心情和祝贺的心意。
我初次听闻先生的大名,还是刚刚从农村来到武汉上大学的那一年。我是1995年考入湖北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习的,记得当时学校设置的理论课程大多教材陈旧,不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惟有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为大家所共同关注,一是因为使用的是新编教材,二是因为授课教师国学功底深厚,善于把中西思想融会贯通。这位深受大家喜爱的老师就是刘泽亮教授,他后来成长为一名中国佛教哲学研究的专家,而他当时正师从萧萐父先生学习中国哲学,在武大攻读博士学位,也听过陶先生的一些讲座。我们使用的教材正是陶先生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由刘教授从武大带回去分发给我们大家的。在授课过程中,每次提到陶先生,刘教授总是恭敬地称之为“我的老师”,崇敬之情溢于言表,这让我们青年学子不由得对这位学界前辈肃然起敬,同时也不禁心驰神往,充满好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我决心报考先生的博士生,于是广泛收集先生的论文和著作。通过阅读陶先生的论著,我为先生平易近人的文风、深沉的历史感和鲜活的现实感所折服,平生第一次开始严肃思考自己所选择的专业即马克思主义哲学,而且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性质和功能有了全新的认识。通过了解先生的曲折人生历程,我明白要做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者,就必须把个人的抱负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结合起来。
陶先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造成了人类认识史上的革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它克服了唯心主义的谬误和旧唯物主义的缺陷,创造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第一次提供了揭示人类社会和人本身的生成规律和发展规律的正确途径;它第一次提出哲学的历史使命不在于解释世界,而在于改变世界,从而根本改变了哲学的性质和功能;它第一次提出了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的认识论,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开辟了正确的道路;它第一次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提供了彻底革命和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引起的革命,铸就了理论和实践相统一、阶级性和人类性相统一、原则性和开放性相统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统一的特殊理论品格。先生认为,马克思主义从西方传入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因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教给了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也就是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工作”。但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我们曾经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非马克思主义文化采取了许多错误做法,在总结历史的教训后,我们应该认识到,“一个民族的哲学如果不在世界文明发展的大道上前进,只能走向褊狭和枯萎;当然,这种精神产品如果失去了民族特色,也不可能对世界文明的宝库做出贡献”。“中国思想界必将把中国哲学和世界哲学中一切合理的成分融为一体,在走向现代化的中国大地上发展自己的哲学,使之成为中华民族的灵魂”。先生坚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工作“必将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发展而具有越来越丰富的内容”。“教给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是中国哲学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也是先生毕生从事学术研究的坚定信念。这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信念也激励和鼓舞着我,使我坚定了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决心。
参加博士生入学考试复试时,我才第一次见到这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先生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身材魁梧,声音洪亮,精神矍铄,衣着简朴,平易近人。复试结束时,先生关切地询问我家人近况如何,生活上有没有困难,这让我倍感亲切,原有的紧张局促一扫而光。正式成为先生的学生后,见到先生的机会就多起来。每次见面,先生总要关切地询问学习进行得怎么样,生活上有没有困难,然后嘱咐我们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学问,多关注现实问题,了解学术前沿动态。由于家庭遭遇变故,我一度意志消沉,学业有所荒废,先生得知后不但不加责备,反而好言劝慰,赠送礼品,嘱托学院领导多加照顾。回忆三年来的学习生活,我不禁感慨万千,尽管我个人遭遇不幸,但有幸得遇先生眷顾,小心呵护,最后走出低谷,以正常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
先生多年从事教育行政工作,对青年学生的培养和教育问题尤为重视,多次撰文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先生认为,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教育也要创新,不能拘泥于条条框框,要不拘一格培育人才,在坚持基本方针政策的前提下,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要培养人才,还要教会学生做人,培养学生的求实精神;要培养人才,就必须营造一种激励人才成长的氛围和土壤,使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弥漫于校园之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先生不仅是这样说的,而且也是这样做的。在先生门下学习以来,我真切感受到他博大的胸怀、高尚的人格和对后辈的关心爱护。
适逢恩师八十华诞,我无以为报,反复诵读先生的文集,感念至深,惟愿先生和师母身体健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永享快乐!
(作者系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注释】
(1)这位湖南学生是李若晖。陶德麟先生1997年7月29日在湖北省高校教育思想研讨会上的学术报告《素质教育一孔谈》(原载《湖北高教研究》1997年第4期)中曾提到过:“今年有位报考武汉大学中文系古汉语专业硕士生的考生,外语分与规定的标准有较大的差距,按现行规定是不能录取的。但这位24岁的考生古汉语很好,在同龄人中是罕见的,对古文献的掌握有相当的广度和深度,发表了好多篇突破前人陈说、引起专家重视的论文,又有志于终身从事古汉语的研究,我就坚决支持了古汉语专业老师们的意见,向有关领导写报告,终于录取了他。我在书面意见中说:‘若李生者,可谓凤毛麟角,盖千万人而不一遇者。若囿于陈规,失之交臂,是瞽于识才也。’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得以录取。我相信他将来的成就会比各科都合格但各科都平平的学生强。当然事实如何还要看将来的发展。”参见《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第949页。李若晖在武汉大学获硕士学位后又在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2008年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编者注
(2)《沁园春》通常用的是平韵,我这里用的是仄韵。——作者注
(3)《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33~1135页。
(4)朱谦之:《中国哲学对欧洲的影响》,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83~84页。
(5)《魏源全集》第7册,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1939页。
(6)朱谦之:《中国哲学对欧洲的影响》,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69页。
(7)张祥龙:《海德格尔与中国天道》,三联书店出版社2007年版,第22页。
(8)朱谦之:《中国哲学对欧洲的影响》,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72页。
(9)朱谦之:《中国哲学对欧洲的影响》,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81页。
(10)朱谦之:《中国哲学对欧洲的影响》,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98页。
(11)《魏源全集》第5册,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823页。
(12)朱谦之:《中国哲学对欧洲的影响》,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94页。
(13)[德]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166页。
(14)[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185页。
(15)[德]《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三联书店出版社1959年版,第577页。
(16)[德]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32页。
(17)[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9~60页。
(18)《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15页。
(19)《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60页。
(20)《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68页。
(21)《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38、612、609、656页。
(22)参见《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66~669页。
(23)苗力田译编:《黑格尔通信百封》,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0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