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再塑造
民族精神必须不断再塑造,与时俱进才有感召力和凝聚力。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民族精神的当代形态的塑造,更使得民族精神正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极大地推进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一)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塑造了新的民族精神
这种精神以战争年代的延安精神与建设时期的雷锋精神为代表。这些影响广泛、已经成为全体中国人民引之为楷模的精神主要有:“长征精神”。这是艰苦卓绝的长征所孕育的伟大精神。它是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体现出来的那种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革命必胜的信念,是一种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胜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延安精神”。诞生于延安时期艰苦的战争环境中,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无私奉献精神、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理论联系实际的实事求是精神,以及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雷锋精神”。这是以共产主义精神为核心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语)的精神。它表现为工作中的“螺丝钉”精神;学习中的“钉子”精神;生活中勤俭节约的“一分钱”精神等。“大庆精神”。这是以“铁人”王进喜为楷模的为国争光、为民族争光的爱国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尊重科学的“三老四严”的求实精神,以及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焦裕禄精神”。这是在焦裕禄身上体现出来的共产党人身上那种可歌可泣、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和全身心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它表现为廉洁奉公、一尘不染和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工作作风。这种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世博精神”。胡锦涛强调世博精神是全心为民的服务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严谨科学的实干精神、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为上海世博会取得成功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如此等等,这些精神融汇成蔚为壮观的精神集群,构成了民族精神的主旋律,组成了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这无疑是我们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塑造与贡献。
(二)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为民族精神增添着新的内涵
众所周知,由于我国封建主义和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致使我们民族精神的传统中缺少许多与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内容。通过改革开放,通过与世界各国的科学、文化交流,给我们的民族精神带来了许多积极的东西。譬如“民主精神”。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是靠封建王权的专制力量和血缘关系的宗法力量进行统治的。因而,大一统和家长制的思想在社会中根深蒂固,而民主的意识却比较薄弱。到了现代,封建社会制度虽已灭亡,但封建残余思想依然广泛地存在着,科学和民主的精神尚未在民族心理结构中扎下根。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党和国家一系列民主制度的建立,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有了很大的增强。这不能不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大进步。又譬如“竞争精神”。我们的传统民族精神中历来强调的是中庸、和谐、协调。一定的中庸、和谐、协调固然是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但历史的经验已经证明,如果我们太强调中庸、和谐、协调,忽视必要的竞争和进取精神的培育,就会扼杀民族朝气蓬勃的活力和创造力,从而使民族发展处于停滞甚至衰落之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通过推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工业企业各类承包责任制,改变劳动用工制度、工资分配制度,逐步破除“铁饭碗”的观念,人们的观念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一种被普遍接受的观念,我们已充分认识到竞争精神是人们产生积极性、创造性的一个重要源泉,是国家、社会、个人发展的强大动力。再譬如“开放精神”。中华民族幅员辽阔,古代文明源远流长,它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而且这一文明长期以来一直领先于世界。我国古代文明的这种优势,在给我们带来民族自豪感的同时,也容易形成“惟我华夏独尊”的价值观念。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极易陷入夜郎自大的境地。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特别是随着经济特区的建立和沿海地区的开放,随着合资企业、合作经营企业、独资企业的发展,我们的眼界开阔了,见识增长了,思想活跃了,中国人民不再陶醉于自己民族的过去而自高自大了。中华民族要生存、发展,要重新处于世界文明的前列,就必须开放,就必须借鉴、吸取世界各国的先进科技和先进文化。这已经成为全民族的共识。
(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塑造了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在鸦片战争以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爱国主义传统得到了空前的发扬光大。围绕着救亡图存的主旋律,中国近现代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反对封建压迫,推翻腐败的封建专制统治以及寻求和探索救国强国之路。从林则徐到孙中山,为了拯救中华民族,围绕着爱国主义的时代主题,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但由于没有先进理论的指导和先进力量的领导,中国人民的种种努力最终都失败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一爱国主义的时代主题,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终于建立了新中国并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有史以来最深刻、最广泛的社会变革。从井冈山精神到西柏坡精神,是千千万万舍生取义的爱国英烈用鲜血浇铸而成的,同时又吸引着无数的爱国志士为着美好的新中国,为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前赴后继。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中国共产党人赋予了爱国主义以新的内涵,这就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相联系,即强调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在本质上的统一。正如江泽民指出的:“这种爱国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融入了体现时代进步的民主精神和科学精神,使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了正确的思想指引。这种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紧密结合,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走上了正确的道路。这种爱国主义,把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放在世界格局中观察,把中国社会的发展与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紧紧联系在一起。”今天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正是这种爱国主义的根本体现。总结共产党成立90年来的历史经验,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必须始终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9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始终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在奋力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伟大实践中不断赋予爱国主义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在未来前进的征途上,我们仍然需要正确把握爱国主义精神的时代内涵,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