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化风险,我们何为?
针对以上提出的网络文化引致的危机、外来文化侵扰、文化饥渴的风险,我们应以主动的、具有可为性的方法来避免、减弱、改造或者疏导。
(一)增强网络文化建设,重拾文化自觉
随着互联网等信息网络的广泛普及和应用,网络世界繁荣而混乱,迫切需要增强其文化建设。
首先,营造健康清洁的网络环境不可或缺。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健全基础设施问题亟待政府和相关技术部门加强互联网用户的溯源和管理。由于互联网的跨国界性,很多问题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协调,争取形成国际合作联盟,共同维护互联网的纯净。
其次,网络文化的良性生长需要法律的规制。随着网络技术问题、网络伦理问题、网络对社会主流文化的冲击等问题日益突出,唯有加强法律的约束与管制,强化对网络传播的管理、加强立法,才能使网络文化走上法制化道路,向着健康、有序的方向蓬勃发展。
重中之重,是重拾文化自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发展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中国在转型时期对于意识形态建设上的主动与自觉的态度。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认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它应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对自身文化要有自知之明;二是要形成自觉人格。个人范畴的文化自觉,不仅体现在对民族文化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深切关怀和科学把握之中,体现在对自身文化品位、文化价值追求的实践之中,而且体现在对文化建设、文化发展的关切和贡献之中。实现文化自觉:第一,文化人首先要实现自觉。文化人要积极做社会发展的启蒙者。第二,权力行使者文化自觉是关键。文化自觉需要社会各方面切实行动起来,这里权力精英就是转变的关键。第三,要积极吸收西方先进文化。与各种文化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共促共进,共同繁荣。
(二)弘扬民族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文化决定着一个民族存在的合理性,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国际间的文化竞争中,面对外来文化,如何提升抗击渗透和侵蚀的文化“软实力”,最重要的是要树立自信的文化态度。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与世隔绝,都需要从其他文化中汲取养分。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考验着一个国家的文化自信。越是自信,就越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越能够在同外来文化的互动交流中得到丰富发展。
第一,以包容开放的胸怀吸纳、融汇一切外来优秀文化成果。世界文化多元多样、奇美瑰丽。用广博的胸怀兼收百家之精华,吸收各种文化之所长,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文化的发展。固步自封只会让多彩的文化失去发展的活力,甚至走向消亡。印度佛教、西域文化、丝绸之路、玄奘取经、波斯文化无一不是文化的交融,马可·波罗、利玛窦等大量外国人到中国游学、传教、经商,更是促进了中外文化的融合。一次次的文化碰撞更加固化了中华文化的优秀内核,使我们的文化在吸收借鉴中不断丰富壮大。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应以开阔的视野、博大的胸怀,更加自信地对待外来文化,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与交流,大胆吸收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和优秀成果。
第二,用辩证取舍的态度对一切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广泛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用理性的头脑进行分析。既不可一味崇洋失去自我,也不可“囫囵吞枣”盲目吸收。现在,西方文化以其经济、科技实力为基础,在世界居于强势地位。西方的思想文化固然有其合理的因素,对人类发展进步有着积极作用,但也存在消极腐朽内容。面对西方文化“全面拒斥”或“照单全收”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面对形形色色、五花八门,良莠不齐、优劣并存的外来文化时,一定要理性分析、仔细比较、认真鉴别,从而辩证取舍、择善而从。
第三,学会吸收引进,更要会消化“为我所用”。吸收借鉴外来文化,不应是单纯的“物理嫁接”,而是有机的“化学反应”,目的是为了转化再造、丰富发展我们自己的文化。如果生吞活剥、囫囵吞枣,必然导致消化不良。对待外来文化,应当以中国的实际需要为基础,如同我们对待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肠胃运动。唯有如此,才能汲取到文化的营养。吸收外来文化,贵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重在实现中国化、本土化。我们要把优秀的外来文化同我国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融入中国文化的元素,打上中华文化的烙印。[13]通过转化再造外来文化,使其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丰富我国文化的宝库。
(三)繁荣文化事业,实现文化自强
1.积极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
首先,应制定具体、可操作的农村文化建设政策和指标评价体系,同时建立其所需的各项保障制度。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而抽象的工程,必须将其具体为切实可行的政策以方便各县、乡镇政府贯彻落实。同时,为了避免新农村文化建设流于形式,必须建立文化工作的考核评估机制,落实县、乡镇政府的文化建设责任,尤其要将文化工作纳入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中,迫使基层政府转变观念,改变当前只重视经济建设的局面。此外,新农村文化建设政策的落实还需要各项保障机制加以辅助。其中最为基础的就是法律法规。但从现实情况看,“我国公共文化法律制度仍处在初创时期,立法仍比较零散,立法的层次也较低,而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政策法规,尤其是法律制度,总体上还比较薄弱。”[14]因此,应加紧立法工作,制定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专门法或基本法。此外,机构保障、经费保障等机制也不可或缺。应按照区县、乡镇、村三级分别建立文化馆、综合文化站以及文化室等不同等级的文化建设机构,促进城乡文化资源的流通,其活动经费则应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中。
其次,实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多样化。过去农村文化建设一直依赖政府的财政投入,但县、乡镇的财政资金有限,单一的“政府送文化”的供给方式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难以满足农民的现实需求,因此,有必要将政府财政投入、民间资本参与、农民自我提供等方式相结合,形成全民办文化的合作机制,增强农村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此外,政府还应发挥农民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农民自办文化,打造农民自己的文化队伍。例如可以积极扶植农村民间艺术团体,培养本地乡土艺术家,建立文化大本营,定期开展艺术活动等。
再次,创新农村文化建设路径。除了已有的“送科技文化下乡”、建立文化站和图书室等全国普遍实施的措施外,各县、乡镇政府还应该因地制宜地创新方式方法,丰富农村文化建设路径。例如云南省各县公共图书馆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经常在赶集的日子和少数民族传统节日集中宣传科学知识和方法;组织科技大篷车为各县农民服务;设立图书示范户、书籍中转站等,满足人们的阅读需求。辽宁省法库县则建立了农村文化广场作为农民娱乐、文化交流的场所,在极大丰富了农民业余生活的同时也美化了村容村貌。
最后,新农村文化建设应从农民的实际需求出发,实现供需对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因此,新农村文化建设应该充分考虑到农民的实际需求。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并且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农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有所差别,因此,新农村文化建设应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各层次的农民有选择地提供文化产品。例如对于文化层次相对较高、经济相对富裕的农民,在文化产品的提供上可以更注重娱乐性,通过上网、健身等方式丰富其业余生活。而对于知识匮乏、相对贫困的农民阶层而言,普及科学知识、教授致富方法则是文化建设的重点。
2.纠正文化类型畸形发展的现状,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第一,政府应扮演好监督人的角色,规范大众文化产业的发展。一方面,政府要利用市场机制促进文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进一步提升我国文化产业总量;另一方面,政府应用全面的观点看待大众文化的发展,注意到大众文化自身的缺陷,警惕其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履行好“管文化”的职能。这里尤其要注重对媒体的监督管理。大众文化的最主要传播媒介就是现代媒体,把握好媒体这关就等于掌握了大众文化的输出口。对于散布虚假不良信息、传播低俗文化产品的媒体应进行严厉惩处。另外,还应加强对电影、广播电视、流行音乐等文化产品的审查力度,完善许可证制度。
第二,调整文化产业方向,大力发展现代高雅文化。与现代意义上的大众文化相对的高雅文化,由于保留了超功利、自律性等传统特点,能够让人们重新感受体验到真善美,重塑社会心态。同时,其垂直式、需要深入思考的欣赏方式也使人们不仅仅停留在满足感官刺激的需求层面,避免了现代人类的“物化”或“异化”。[15]
在大众世俗文化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的今天,高雅文化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这就需要注重以下两方面:
首先,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发展现代高雅文化离不开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没有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就毫无根基可言,也很难获得心理认同。而且我国传统文化中诸如经世致用、实事求是、阴阳互补、中庸辩证、止于至善等思想依然有其实用价值,可以古为今用,填充至现代文化这一大框架中。而发展高雅文化必须与教育相结合。通过学校教育手段,尤其是道德教育,可以普及社会行为规范,尽早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这里要注意的是,道德教育应该与知识教育相融合,避免培养出有才无德的人才类型。
其次,发展高雅文化应注意针对不同社会群体的实际需要,不能一概而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告诉我们,矛盾具有特殊性,因此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社会群体的文化需求、喜爱偏好以及接受能力等都不尽相同,因此,不能按照统一的标准提供千篇一律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在众多的社会群体中,当前政府应该特别注重大学生和农民工的高雅文化建设。高校大学生是中国未来建设的中流砥柱,也是承继传统文化的主要力量。政府应加大投入,继续开展诸如“高雅文化进校园”等艺术活动,同时要鼓励高校利用自身资源,通过社团活动、专题讲座、设立艺术节等方式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而对于农民工群体,政府除了直接提供书籍、电影、戏剧等文化产品和服务外,还应该帮助农民工主动参与文化活动,创造自己的文化形式。例如可以创办面向农民工的报纸杂志,鼓励这一群体中的文学爱好者一展所长。此外,还可以帮助成立农民工艺术团队,使其能够充分展示自我,提升自信,获得心理认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