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所处的历史条件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所处的历史条件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经济生活领域来看,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带来的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发生调整,这些调整也带来了社会文化领域的变化。从国际交往领域来看,全球化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在国际较量中保护国家的文化安全、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也成为当前文化建设中的应有之义。

一、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所处的历史条件

从经济生活领域来看,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带来的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发生调整,这些调整也带来了社会文化领域的变化。

第一,供需关系的变化。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处于计划经济条件下,计划经济是短缺经济,在供需关系中,供方占据主导地位,因此价值导向是增加供应、力求规模经济。但在今天的市场经济尤其是网络经济时代,经济环境不再是短缺经济,而是丰饶经济,市场导向正在由供给方的规模经济向需求方的规模经济转变,消费者的主导地位日益突出。因此,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并不是人们的满足感和幸福感的提升,而恰恰相反,人们的幸福感下降,不满意度增加,其重要原因就在于社会需求发生了全方位的变化。所以,对现代人的需求要有重新认识。如今人们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满足于传统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传统的需求是吃饱穿暖,而今天人们的需求除了吃饱穿暖外,还有了更多新的需求,如文化需求、政治需求、生态需求、公共需求等,这些需求对于形成社会认同和社会凝聚力均具有重要作用。如何满足和实现这些需求将是发展新阶段产生的新问题和新任务。

第二,科技迅猛发展,文化传播方式和获取手段发生巨大变化。在21世纪的今天,人们已经拥有了最快速、最新颖的传播手段,特别是网络的出现,改变了文化生产、传播的路径和模式,微博、BBS、MSN、QQ等新型网络交流形式的出现使得主流意识形态越来越弱化和去中心化,给了人们更多追求个体自由、平等、独立的机会和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将主流意识形态渗透到群众中,构建社会普遍认同的指导思想、价值观念便成为新时代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政治生活领域来看,中国在短短的几十年里,经历了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转变,由革命型政党向更加民主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和依法治国方向的转变。在经济发展和政治转型的过程中,共产党的政治合法性和人民对其合法性的认同感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中国社会的急速发展,在不同社会阶层之间、不同地区之间,乃至同一地区的不同单位、不同个人之间产生了极大的利益差异、矛盾和冲突。面对这些矛盾冲突,如何重新树立人们对执政党合法性的认同,也同样是执政党文化建设的一大重要课题。

从国际交往领域来看,全球化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全球化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推动了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推动全球化力量的不均衡,发达国家掌握着制定游戏规则的主导权,他们引导着全球化发展的价值走向,“看似不可逆转的全球化进程绝非自然发展过程的结果”[1]。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成了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因素。如何在国际较量中保护国家的文化安全、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也成为当前文化建设中的应有之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