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实践哲学视野中的政治哲学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基本理论纲领。这个纲领既有非常广泛的哲学内涵,同时也有非常确定的政治内涵,这就是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宣称的:“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事物。”而使现存世界革命化,最根本的,就是要把人从受压迫、受剥削、受奴役的社会关系或社会制度中解放出来,或者说消灭这种社会关系,达到一种“人的高度的革命”。因此,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或实践论历史哲学,就是一种关于人的自由和解放的哲学,它的主要理论内容,就是要通过对现存世界,也就是对现代资本主义全部社会关系的分析和批判,探索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的现实途径。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就是一种政治哲学。
从马克思本人思想理论发展的基本脉络上看,对现存社会的政治批判既是他创立实践哲学的起点,也是他创立实践哲学的基本目的。在马克思的哲学观念中,哲学并不是在世界之外的某种思想,而是在这个世界中产生出来的,并且只有同这个世界相互作用才能保持自己的生命力。所以他说:“哲学家的成长并不像雨后的春笋,他们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那种曾用工人的双手建筑起铁路的精神,现在在哲学家的头脑中树立哲学体系。哲学不是世界之外的遐想,就如同人脑虽然不在胃里,但也不在人体之外一样。”[1]为此,马克思对当时“喜欢幽静孤寂、闭关自守并醉心于淡漠的自我直观”的德国哲学非常不满,强调哲学自我意识是“本身自由的理论的精神”。作为一种意志力量,哲学必然要同外部世界发生关系,变成一种实践力量。哲学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一方面使哲学不断扬弃自身内在的缺点和缺陷,另一方面也使世界不断合理化,从而整个历史进程就是哲学实践的结果。正是出于对哲学和世界的关系的这种理解,马克思从他一开始登上学术舞台的时候,就对构建形而上学公理体系的哲学没有太高的兴趣,而是更注重哲学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他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所以,必然会出现这样的时代:那时哲学不仅从内部即就其内容来说,而且从外部即就其表现来说,都要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那时,哲学对于其他的一定体系来说,不再是一定的体系,而正在变成世界的一般哲学,即变成当代世界的哲学。各种外部表现证明哲学已获得了这样的意义:它是文明的活的灵魂,哲学已成为世界的哲学,而世界也成为哲学的世界,——这样的外部表现在所有的时代里都是相同的。”[2]
1842年,马克思大学毕业后担任了当时德国自由主义反对派创办的《莱茵报》的主编。自那时起,他就抱着使“自由的理论精神成为实践力量”的信念投入到对德国封建专制制度乃至现代资本主义制度的政治批判中,从“为穷人要求习惯权利”到呼吁无产阶级的解放。正是这种政治批判的不断推进使马克思认识到,以黑格尔为代表的思辨唯心主义和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直观唯物主义根本不可能担当起使世界革命化的历史责任,而且二者作为资产阶级哲学的不同形态,至多只能停留在资产阶级政治解放的范畴内,根本不可能把无产阶级的解放也就是人类解放作为理论宗旨,因而不可能真正转化为改变世界的实践力量。唯心主义和直观唯物主义之所以不能真正成为实践力量,这与它们在哲学本体论上存在的共同缺陷密切相关。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直观唯物主义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的方面去理解,看不到人的感性活动作为对象性的活动对现实世界所起到的能动的改造作用,从而“在共产主义的唯物主义者看到改造工业和社会结构的必要性和条件的地方”重新陷入唯心主义。而唯心主义虽然发展了人的能动性的方面,但却是片面地、抽象地把人的能动性归结为纯粹精神的或思维的能动性,它们同样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因而,唯心主义不乏批判精神,但这种批判归根到底不过是思想批判,甚或“词句批判”。为此,马克思不能不从哲学本体论上彻底颠覆旧哲学的传统,以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作为全部理论的立脚点,并从实践本体论出发创立了实践论的历史哲学即历史唯物主义。这种历史哲学为马克思的哲学实践,即对现存世界的批判,特别是对现代资本主义的批判,提供了全新的哲学范式。马克思的政治哲学,这包括了他的政治经济学、阶级与国家的学说、共产主义理论以及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及其策略的学说,都是以这种实践论历史哲学为基本原则的。
马克思的政治哲学作为对现存世界的批判就是马克思的实践哲学,而且也只有把马克思的实践哲学理解为政治哲学,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的实践哲学的真实含义。近些年来,我国学界不少学者就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实践哲学”展开了比较集中的讨论。通过对自古希腊哲学以来“实践”概念的历史演变的重新梳理,学者们区分了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并卓有成效地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实践哲学。应当说,我国学者的这些努力的确深化和更新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但还应当进一步指出的是,仅仅述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实践哲学有哪些基本论点、基本特征等,并不等于真正把握了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或者说,这还只是使用理论哲学的方式来述说一种实践哲学。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是一种以改变世界为基本目的的哲学,是切中时代主题并对时代主题作出深入考察和理论阐发的哲学,是通过对现时代人类的生存困境的批判性研究,寻求实现人类基本价值之途的学说。因此,如果说马克思的哲学是一种实践哲学,那么这种实践哲学就是他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他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他的《资本论》,他的《法兰西内战》,总之,就是他分析和批判现代资本主义,号召和引导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全部学说。马克思从未写过一部“实践哲学”专门著作,甚至也没有就他的实践本体论或实践论历史哲学写下类似我们的哲学教科书那样的作品。不是他不能写,而是说这样一部著作即便写出来也不是实践哲学本身。实践哲学不是某种以公理体系的形式出现的纯粹理论,它所面对的不是抽象的概念和逻辑,而是在现实世界中实际发生的矛盾和问题,哲学的观念和原则必然默化到对具体问题的分析中,或者同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交融一处。因此,真正的实践哲学就是以非哲学形态(指“纯粹哲学”)出现的哲学,是哲学的“自我扬弃”。用马克思的话说,哲学的世界化就是哲学的自我扬弃。受传统形而上学的影响,我国学界在从事哲学形态的哲学研究时,大都驾轻就熟,但对非哲学形态的哲学,几乎毫无概念。即便谈论实践哲学,理论哲学的影子始终挥之不去。不客气地说,这种状况势必影响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在中国的发展。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20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2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