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时间:2023-1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这三个方面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各个发展阶段,但在各个社会形态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又是不同的。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这三个方面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这里的“一定要适合”,是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讲的,并不意味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没有矛盾。恰恰相反,它正是以承认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着不相适合的矛盾为前提的。但是,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不能长久地不变,而是迟早一定要发生适合生产力状况的变革。这种变革不是自然而然自发的实现的,而是必须通过人们的自觉活动才能得到实现。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它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基本趋向,揭示了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从而也是一切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终的决定力量。社会制度的更替,就是这一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表明:某种生产关系应不应该变革、何时变革和怎样变革,以及变革的方向如何,都不能由人们主观任意来决定,而要由生产力发展的客观状况来决定。如果离开生产力的状况,主观任意地变革生产关系,就必然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各个发展阶段,但在各个社会形态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又是不同的。在私有制社会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要发展到剧烈的对抗和冲突,体现为剧烈的阶级斗争,这种矛盾不可能由社会制度本身来解决,而只有代表新的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先进阶级和劳动人民起来进行社会革命,才能解决。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我们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也是现阶段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是具体的、复杂的,它不仅要在宏观上适合,而且要在微观上适合,只有两者的适合,才能推动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从根本上适合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这是宏观的适合,它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能。但要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还要有微观上的适合,即生产关系的具体环节和形式,必须适合当时、当地及不同部门生产力的实际状况。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从经济十分落后的旧中国脱胎出来的,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努力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的地位,毫不动摇地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的工作中心,要求其它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把改革作为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项工作的动力,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觉调整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和环节,以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客观状况。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提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就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报告特别强调,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要将二者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这是我党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出来的基本经验,是正确的历史选择。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我国生产关系在宏观上适合生产力状况的前提下,在微观上也能适合目前生产力的实际状况,从而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