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实证主义的批判留给我们怎样的思索

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实证主义的批判留给我们怎样的思索

时间:2023-1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总起来看,西方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证主义是现代工业社会的帮凶。不错,批判实证主义确实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面旗帜。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实证主义的批判,首先是批判实证主义局限于认识对象而严重地忽视认识主体。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实证主义批判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批判后者对经验事实可靠性的信赖和对理论客观性的追求;相反,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重视价值判断而淡化事实判断。

第十讲 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实证主义的批判留给我们怎样的思索?

从认识论角度看,科学主义、实证主义是当代西方哲学思维的主流,人本主义倾向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尤其是法兰克福学派一直都在批判实证主义,这种状况直到后期哈贝马斯(1)才有所变化。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哈贝马斯试图综合实证主义与理性主义思潮,在实证主义和理性主义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从而对实证主义有了一定程度的包容。但总起来看,西方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证主义是现代工业社会的帮凶。于是,他们将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批判、对现代性的批判、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与对实证主义的批判紧密结合在一起,并咬定实证主义为现代社会统治提供理论支持,这甚至到了非常偏激的地步。科拉克夫斯基在《马克思主义主流》中,为实证主义鸣不平,认为实证主义为西方的自由民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在我们看来,西方马克思主义这种观点自有道理,尽管需要搞清楚他们的理论出发点。不错,批判实证主义确实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面旗帜。这种批判与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定位有关,即他们把马克思主义定位于理性主义,而理性主义和实证主义是对立的。

要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实证主义的批判,首先应该解决以下几个问题,这也是人们谈到认识论或思维方式时总是伴随的一些问题。第一,就一种认识方法而言,有些人重视逻辑、语言、经验、科学方法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另一些人重视理性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还有一些人重视情感、意志、本能、欲望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那么,逻辑、语言、经验、科学方法的作用,理性的作用与情感、意志、本能、欲望的作用是不是对立的?这三者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显然,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实证主义最尖锐的批判是认为实证主义将知识等同于科学,即批判实证主义片面强调逻辑、语言、经验、科学的作用,相反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强调人的情感、意志、本能、欲望的作用,简单地说,从理性转向欲望。那么,是否它们都有片面性?能不能把它们综合在一起?这是值得人们认真思考的问题。第二,就认识论和思维方式而言,是偏向于认识对象还是偏向于认识主体?即如何看待认识对象与认识主体的关系?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实证主义的批判,首先是批判实证主义局限于认识对象而严重地忽视认识主体。所以,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把侧重点从认识对象转到认识主体上来。对这个问题我们应如何看待?第三,如何看待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关系?人的认识是事实判断还是价值判断?或者说,是以事实判断为主还是以价值判断为主?它们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实证主义基本忽视甚至无视价值判断的存在,只是满足于事实判断。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实证主义批判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批判后者对经验事实可靠性的信赖和对理论客观性的追求;相反,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重视价值判断而淡化事实判断。我们应该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第四,应该搞清法西斯主义与实证主义和理性主义究竟有什么关系?从政治上说,人们一直反对极权主义,那么,究竟实证主义还是理性主义是通向极权主义的通道?为什么它们在相互批判的时候往往把对方与极权主义联系在一起?为什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兰克福学派成员到达美国后撰写的许多著作都把实证主义与法西斯主义联系在一起?

在这里,我们着重讲述法兰克福学派对实证主义的批判,首先是霍克海默,然后是阿多尔诺、马尔库塞,最后简单讲一下哈贝马斯。

首先我们讲霍克海默,他对实证主义的批判贯穿一生,但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20世纪30年代,当时他还在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担任所长,他领导的社会研究所网罗人才的标准就是必须具有鲜明的反实证主义的立场。这个时候,他撰写了一系列很有名的论文,后来都收集在《批判理论》文集中。如《科学及其危机札记》、《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对形而上学的最新攻击》、《传统理论和批判理论》、《哲学的社会功能》等。这些论文的主题之一就是批判实证主义科学;到了中后期,霍克海默对实证主义批判的形式发生了变化,把批判矛头对准了工具理性。我们认为,霍克海默对工具理性的批判与对实证主义的批判是一致的,可以说后期对工具理性批判是前期对实证主义批判的延续和深化。

霍克海默前期对实证主义的批判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其中,前三个方面是哲学上的批判,后两个方面是政治上的批判。

第一,批判实证主义的经验主义倾向。霍克海默对实证主义信赖经验事实可靠性的做法非常不满,同时也批判实证主义对理论客观性的追求。他指出,根本不存在独立于理论之外的、对所有人都是直接的共同经验;根本不存在离开思想的感觉经验。因此,在知识领域,仅仅依靠经验和逻辑是不够的,除了经验和逻辑之外,还需要理性的作用。但是,理性原则显然不是经验和逻辑能够证明的,它来源于主体信念。实证主义的一个根本错误就是把一切现象都还原为可以验证的事实,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否定了理性原则的作用,也就意味着消解了哲学批判与否定功能。

第二,批判实证主义的现象主义倾向。按照实证主义观点,知识就是一些观察和经验事实的结合,这样就把一些不可解决的问题悬置起来,不予理睬。就是说,他们只关注事物现象,根本不关心事物本身。霍克海默指出,对事物进行研究就不能仅仅停留在现象的描述上,而是应该揭示现象所表现的真正本质;人们不认识某事物不等于这个事物的本质不存在。实证主义仅仅停留在现象的描述上,根本不可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因此,霍克海默接受了柏拉图以来的本质主义,即在现象之后存在着本质。

第三,批判实证主义的科学主义倾向。霍克海默认为,实证主义的一个最大错误就是把知识等同于科学,将科学当作唯一的知识形式,似乎在科学之外不存在非科学的知识。这样,就导致了将思想等同于科学。在科学之外还有其他知识吗?霍克海默给予了肯定的回答,而且认为对人影响更大的知识是非科学的知识,如形而上学。他指出,实证主义和形而上学不过是贬低自然知识并假定抽象概念结构的同一个哲学的两个不同阶段。如果说,形而上学与科学作为知识形态都要反映实在,那么,形而上学对实在的反映和理解要比科学深刻得多。但是,由于科学主义长期在知识体系中占统治地位,造成的严重后果就是,一谈认识就认为是科学在讲话,而作为主体的人被剥夺了发言权,在知识面前人成了哑巴。

第四,批判实证主义的肯定主义倾向。在霍克海默看来,实证主义是肯定性、顺从主义的思维方式,它往往只对现存社会秩序进行描述,从而与现存社会秩序相调和,顺从现存社会秩序,至多进行某些改良。就是说,它不可能提出与现存社会秩序相冲突的另外一种价值标准来评判现存社会秩序,从而不可能进行革命性变革。所以,实证主义者在政治上“严守中立”,不“左”不右。霍克海默指出,实证主义的“中立”是伪装的、虚假的,实际上它是要人们顺从现存社会秩序。因为实证主义的最后结论是,现存社会秩序是经过科学验证的事实总和,是科学地确定下来的。这样,实证主义就为现存社会秩序的合法性进行哲学论证。

第五,批判实证主义的反人道主义倾向。毫无疑问,人的一切行为都离不开一定规范的指导,或者说,需要依靠规范性理论来思考。霍克海默认为,这些规范性理论不是来自人的经验事实,而是依靠对人的主体价值的领悟和信任。换言之,这种对主体价值的领悟和信任就是规范性理论。由于实证主义否认人需要规范性理论的指导,同时也否定对人的主体价值的领悟和信任,这就意味着它忽视了人的主体价值,无视人的主体性,从而是一种反人道主义。从霍克海默对实证主义的批判可以看出,他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动机。

霍克海默中后期对实证主义的批判主要表现为对工具理性的批判。他于1947年在美国用英文出版的著作《理性之蚀》,时隔20年之后,1967年由他的学生A·施密特翻译成德文,并将它与霍克海默后期撰写的一些论文合在一起出版,名为《工具理性批判》。我们认为,这个书名恰当地表达了霍克海默中后期的思想。工具理性批判实际上就是实证主义批判,只是工具理性批判更加理论化,更加具有针对性,也吸收了M·韦伯以来的社会科学成果,理论表述得更为精当。

这里主要讨论三个问题:一是工具理性与批判理性两个概念的含义;二是工具理性是如何形成的;三是工具理性给人造成了怎样的危害。

第一,关于工具理性与批判理性概念。有时候,霍克海默把工具理性称为主观理性,把批判理性称为客观理性,所以工具理性与批判理性的区别就是主观理性与客观理性的区别。在他看来,客观理性相信某种行为之终极目的——宗教的、美学的、伦理的价值——而不管完成的态度。人的生活价值只能由它与总体的和谐所决定,它以自由、平等、幸福一类的观念来衡量一切,并强调思维的批判性和否定性。简言之,客观理性就是一种以人的自由解放为目标,对现实采取批判态度的理性,因为它与人的解放联系在一起,所以有时候又称为解放理性。这种理性不仅体现在某个人意识中,也不仅体现在人对对象世界的关系中,而且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他认为,从柏拉图一直到德国古典哲学的理性主义传统都是以客观理性为基础的,而社会批判理论是客观理性的最完美体现。相反,工具理性、主观理性的关键问题是,在手段与目的关系问题上突出手段而忽视目的,它强调手段以及手段与目的的可能协调,即在追求目的时,把这种目的以及达到目的可能采取的手段、结果都考虑在内。它的价值由对人和对自然界的操纵来衡量,即一种活动是否合理,看它是否为一个目的(产业的、保健的、娱乐的等)服务。它消除了思维的矛盾性和否定性,屈从于现实而为现实辩护,因而它是一种肯定的或片面的理性。总之,主观理性有三个要点:一是工具主义,它把世界都理解成为一种工具,把世界的各个构成要素理解成为手段,人能够通过这些手段来运作;二是实用主义,它关注的是理性的实用价值,信奉有用便是真理,一切人的和物的价值都以有用与否来衡量;三是肯定主义,它割裂事实和价值,排斥思维的否定性和批判性,使人们顺应现实而非积极地改变现实。霍克海默认为,所有实证主义者都是主观理性的拥护者。

第二,了解了工具理性与批判理性概念的含义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工具理性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在当代社会工具理性能够战胜批判理性而占据统治地位?在霍克海默看来,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数字化的发展和数的原则。启蒙精神所确立的数的原则贯彻到底就把人的思维完全程式化,将思维和数学混为一谈,从而思想成为工具,因而数的原则必定会导致工具理性。二是技术合理化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说,启蒙过程就是技术合理化过程,也就是理性被工具化过程。就是说,18世纪以来的工业化过程将理性从形而上学合理性转变为工具合理性。一方面人完全受技术的控制,另一方面人的思维完全工具化,这两个过程同时存在。所以,霍克海默说,在这个时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越来越离开人的真正需要,而人的思维以科学记录和静态描述来把握社会现象,从而丧失了对社会总体的把握和批判的能力,这样,思想就变成为现实的奴隶,而不是思想统治现实。三是文化工业的发展。文化工业提供的只是愉悦感官的文化商品,而不是陶冶人的情操的艺术作品。在这个过程中人成为统治的工具,文化工业产品都是工具理性支配的产物。

第三,工具理性对人造成了怎样的危害?或者说,实证主义对人造成了什么样的危害呢?无疑,工具理性造成的最大危害就是使人的思维程式化。它把人的思维过程降低到工业过程、生产过程的水平上,使人的思维服从于一个精确计算的东西,成为生产过程的一个部分,这样,人的世界就越来越具有机器的性质。在现实生活中,人只是在等待指令,然后自发地作出反应,人已经不习惯没有指令的生活。然而,思维的程式化就意味着人丧失了自我,而人一旦丧失了自我,将自身出让给社会,那就意味着自由的丧失,最后导致极权主义社会。

如果说在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家中,霍克海默对实证主义的批判最为系统,那么,阿多尔诺对实证主义的批判则最有特色。阿多尔诺对实证主义的批判主要体现在《否定辩证法》,以及关于“实证主义论争”(2)的一系列文章中。在这场论战中,以阿多尔诺为代表的批判理论家处于攻势,而以波普尔为代表的实证社会学家处于守势。如果说在论争之前,在德国社会学领域主要是实证社会学或经验社会学占据统治地位的话,那么在论争之后,辩证社会学或批判社会学就占据了主导地位。从一定意义上说,阿多尔诺对经验社会学的批判实际上就是对实证主义的批判。目前国内社会学界还是实证社会学、经验社会学占据主导地位。在这里,我们主要讲两点:一是阿多尔诺对实证社会学批判的内容是什么?二是阿多尔诺所确定的辩证社会学的内容是什么?在对实证社会学批判的过程中,阿多尔诺提出了许多命题。主要有:(1)尽管实证社会学标榜中立,但它实际上把社会现实看作是经过科学验证的事实的总和,所以说,实证社会学崇拜事实而不能辨认历史的本质。(2)实证社会学崇尚肯定性思维方式,而这必然走向肯定主义和顺从主义。(3)实证社会学坚持的认识标准是片面的。本来社会现实是无限丰富的,但实证社会学把复杂的社会现实简单化,用简单的科学语言来描述复杂的社会现实,所以它对社会现实的理解不可能是全面的,而只能是片面的。(4)实证社会学将自然科学的认知模式移植到社会中,就是说,实证社会学以自然科学为蓝本,抹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结果对社会的研究也变成了一种纯粹描述。(5)实证社会学使社会学研究只局限于有限的现象领域,无法深入到社会现实的本质层面,从而不能从总体上把握社会目标。(6)实证社会学在客观性外衣下,宣扬主观任意性。因为其“客观性”只是方法的客观性,而不是被调查对象的客观性。所以,其科学视野或哪些对象能够进入其研究领域具有随意性。(7)实证社会学是“残余真理论”在社会学中的变种,即排除了科学认识中的主观因素、价值因素,剩下的是与客观“相符合的”科学真理。(8)实证社会学致力于将主观陈述和客观因素进行简单对照,根本不了解客观对象中首先要强调的是与主观有关的东西,因而它不能反映对象的本质。

阿多尔诺对实证社会学的批判不是目的,而是通过批判实证社会学来创立辩证社会学或批判社会学。他认为,辩证社会学与经验社会学是不相容的,两者无法归于一个公分母。辩证社会学的要点在于:(1)辩证社会学发源于哲学,它试图通过揭示社会本质来研究社会问题。(2)辩证社会学以社会总体为对象,经验社会学只研究社会个别现象。(3)辩证社会学认为经验方法、逻辑方法不值得偏爱,所以它力图使经验研究服从于理论思辨,或者说,用理论思辨来统率经验研究而洞见社会。(4)辩证社会学不仅是一种理论知识,更是一种实践指南,它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对社会、文化、世界进行批判,揭露社会的不公正。(5)辩证社会学体现了理论、实践、价值的统一,它反对理论脱离实践,而试图把对社会学的批判与人类的自由解放联系在一起。(6)辩证社会学应该坚持哲学与具体科学的统一。

像霍克海默、阿多尔诺那样,马尔库塞也致力于实证主义批判,他在这方面的代表作主要有《理性与革命》和《单向度的人》。

《理性与革命》出版于1941年,有人这样评价说,从文艺技巧角度,这本书是马尔库塞最好的著作。实际上,该书的宗旨之一是反对对黑格尔的非理性主义解读,弘扬黑格尔的理性主义;在理性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对照中批判实证主义,阐发理性和革命的关系,论证黑格尔哲学的革命性就在于理性;并重新阐释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关系,认为马克思从黑格尔那里吸收的主要是理性主义。然而,与黑格尔、马克思理性主义平行发展的线索则是实证主义。通读《理性与革命》就可以看出,马尔库塞对实证主义的批判是从批判第二国际关于黑格尔的理解开始的。马尔库塞认为,第二国际已经严重丧失了革命性,而政治上的堕落与理论上的错误是密切相关的,他们在理论上的失足主要是错误地看待黑格尔和马克思,并用实证社会学与自然科学来取代辩证法,用实证主义精神来理解黑格尔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从而使得马克思主义丧失了革命的批判功能。因此,要批判第二国际错误的政治观点,就需要批判第二国际的实证主义与自然主义;而要批判第二国际的实证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关键,就要重新理解黑格尔,以及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关系。

在马尔库塞看来,黑格尔哲学的革命意义就在于哲学理性主义,这种理性主义是对整个古典理性主义传统的继承与发展;而实证主义与英国经验主义是一脉相承的。德国古典哲学理性主义代表着革命,而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则是保守的。它们的区别就在于如何看待事实,如何看待理性。实证主义立足于事实,崇拜事实;黑格尔理性主义则立足于理性,崇拜理性。我们知道,从孔德以来一直到第二国际理论家,一直都强调理性要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并认为实际发生的事情就是科学的,就要尊重它,这就是实证主义思维方式。黑格尔则否认经验事实的可靠性,强调理性如果不能够统治现实,现实就不可能是合理的;主体只有深入到自然和历史之中去,现实的合理性才是可能的。马尔库塞接着说,由于他们对事实和理性的态度不同,在政治上也导致了不同的后果:实证主义陷入保守主义、极权主义。因为实证主义原则就是社会秩序原则,在任何时候它都准备将自由牺牲给哪怕是独裁国家所提供的秩序。因而,甚至可以说现代极权主义是实证主义的产物。然而,黑格尔理性主义却与激进主义、民主主义联系在一起,因为黑格尔主义在理性中获得了无穷的力量,它要求世界服从理性,这与实证主义要求人们向现实妥协形成了鲜明对照。因此,可以说黑格尔理性主义是革命的,它与传统理性主义一样要求将理性作为审判一切的法庭,认为理性完全可以凭借非经验标准来评判经验事实。这样黑格尔理性主义就给人们指出了应该如何面对这个世界,并如何改造这个世界的问题。总之,实证主义症结在于剥夺了人们与社会现实进行斗争的可能性,否认存在一种可以评判现实社会的标准。马克思作为黑格尔理性主义遗产的继承者,他坚定地反实证主义。就是说,马克思的革命性也体现在理性主义,尽管他与黑格尔对理性的理解不同,但在弘扬理性主义这点上是一致的。我们认为,在人们普遍怀疑理性主义的背景下,马尔库塞呼唤理性是非常可贵的。

在《单向度的人》中,马尔库塞主要有两个批判:一是单向度社会批判,二是单向度思想批判,这两个批判是与单向度人批判联系在一起的。以前,人们往往注重马尔库塞对单向度社会与单向度人的揭示,而忽视了他对单向度思想的揭示。本书中有几个章节集中批判实证主义,尤其是批判实证主义的现代形式即语言哲学。

在批判维特根斯坦时,马尔库塞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即在今天,是否还需要哲学?如果需要的话,那需要什么样的哲学?他认为,实证主义有两个错误:一是极力拒斥“形而上学”,即排斥哲学。在这里,马尔库塞分析了实证主义“拒斥形而上学”造成的危害。他说,忽视或消除形而上学这种特殊的哲学向度,导致实证主义所带来的虚假问题比它所解决的问题要多得多。事实上,由于实证主义将科学当作唯一的知识形式,最终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形而上学。二是即使有时讲到哲学也把哲学局限在语言分析层面。在这里,马尔库塞对实证主义的批判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崇拜形式逻辑,包括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第二是偏重语言分析,尤其是日常语言。第三是走向科学主义,将哲学科学化。为什么说这些倾向都是错误的呢?首先,实证主义认为思想是由逻辑归纳决定的,马尔库塞对此表示了异议。他指出,将思维归结为逻辑规律是现代西方哲学堕落的主要表现。其次,马尔库塞批判维特根斯坦的一个方面,就是对日常语言的偏爱。他认为用语言学取代哲学就从根本上取消了哲学,因为语言只是哲学的功能之一,它的更重要的功能在于批判。再次,马尔库塞把现代西方哲学的科学主义等同于实证主义,而实证主义等同于理论上的和实际上的操作主义,所以科学主义就是操作主义,但是,现实社会是不可能被完全操作的。

下面我们再看一下哈贝马斯。前期哈贝马斯完全继承了法兰克福学派批判实证主义的传统。这个时期他对实证主义批判的代表作有《理论与实践》、《认识和兴趣》等,在这里,哈贝马斯分析了康德哲学、黑格尔哲学,以及黑格尔对康德的批判和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批判,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从康德经黑格尔到马克思一直无法阻止实证主义的发展,相反,实证主义愈演愈烈。他指出,实证主义并没有真正理解形而上学,只是满足于将可决定的问题限制在事实的解释上来拒斥形而上学。哈贝马斯还分析了康德、黑格尔、马克思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并以自己的认识兴趣理论纠正这些错误。他认为,兴趣是认识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前提,这实际上是强调主体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而不像实证主义那样仅仅把认识看作是事实的组合。可以说,哈贝马斯再次将“兴趣”这个概念引入认识论,对于克服实证主义具有重要意义。对20世纪60年代的哈贝马斯来说,认识兴趣概念是批判理论知识论论证的关键;而且它还被描述为关于人类行为的人类学理论与社会合理性分析之间的桥梁。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哈贝马斯的观点有所转变,他不再完全否定实证主义,而是试图在实证主义和理性主义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注释】

(1)关于哈贝马斯思想发展历程,学界已有不同的分期,这是由于研究角度不同引起的。在此,笔者把哈贝马斯思想发展分为前期和后期:从20世纪60年代初到80年中期以前,称为前期哈贝马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称为后期哈贝马斯。

(2)以阿多尔诺为代表的辩证学派与以波普尔为代表的实证学派在“西德社会学代表大会”上先后三次交锋:(1)1961年,围绕着“社会批判理论与经验社会学”的性质,阿多尔诺与波普尔进行了正面交锋;(2)1964年,围绕着M·韦伯社会学意义展开了论争;(3)1968年,讨论主题为“后期资本主义,还是工业社会?”阿多尔诺于1969年编辑出版《德国社会学中实证主义论争》一书。在这里,阿多尔诺批判了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经验社会学,强调批判理论与经验社会学之间的根本差别,认为实证主义由于推崇理性主义,崇拜事实而不能辨别历史否定性,因而必然走向保守主义和顺从主义,并由此成为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意识形态。通过三次论争,扩大了法兰克福学派在德国哲学社会学界的影响,使之成为西方社会哲学、文化哲学最有影响的思潮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