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时间:2023-1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凡是真正的哲学都是该时代人类智慧的一种理论升华。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当代,面对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社会改革的广泛兴起,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尤其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哲学的方法论原则是人的思维方法的核心。恩格斯在总结哲学史的基础上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

第一节 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一、哲学及其社会功能

在古代,无论是欧洲的古希腊和罗马,还是亚洲的中国和印度,哲学总是与智慧联系在一起的。人们总是将哲学称之为智慧之学,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之所以是智慧之学,是因为哲学一经产生就是试图使人们不拘泥于对一事一物的知识,摆脱对人和周围世界总体上的无知,给人们以智慧,帮助人们获得知识,从总体上教导人们善于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既然是以从总体上把握世界,给人以思维启迪为己任,哲学要探究的就是人与世界的关系。因此,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生活于其中的整个世界的总的观点和基本看法。哲学作为世界观是把人们的世界观用理论的形式加以高度抽象和概括,通过一系列的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思想体系。所以,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以总体方式把握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论体系。

人们获得关于世界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形成世界观,是要以它作为解释具体现象、处理各种具体问题的基本依据。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的哲学也就是为人们提供用来观察、分析思考和解决各种问题的基本原则和理论根据,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方法论。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也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1]哲学的智慧不是从哲学家的头脑中凭空产生的,只能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产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基本活动形式,也是人与世界的关系展开的基本表现形式。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人与世界的关系的展开,以及由此所创造和获得的各种文明成果,都是人类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所进行和获得的,每一时代的人的活动都深深地打上他们那个时代的烙印。哲学只能根据人类以往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的经验,立足于自己时代的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和成果来总结和概括,形成特定时代的世界观。马克思曾经说过:“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活的灵魂”[2]。时代精神是一定时代的内容的本质特征的表现。一定时代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包括该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科学等等的发展状况,包括该时代的全部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些内容表现在该时代人们的全部社会活动及其成果中。特定时代中的各种具体的理论体系和观念形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及不同的层次上表现和折射出特定的时代精神。哲学则是从总体上概括地把握时代的内容,集中地反映时代的本质特征,从而体现着时代精神的精华。凡是真正的哲学都是该时代人类智慧的一种理论升华。

哲学是以总体方式把握世界以及人和世界的关系的。人类在长期实践中,日益增多并加深着对于周围世界的了解,获得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各种知识,其中每一种知识都是对于这一世界某一领域的把握。哲学作为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关于整个世界一切领域的一般知识,它并不是各类知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其中最普遍、最一般的本质和关系加以高度的理论抽象的结果。因此,一般说来,哲学就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对人和世界关系的总体性的把握,只能通过对自己时代的现实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及其所创造的成果的总结和概括,特别是通过对自己时代的具体科学的总结来实现。具体科学越是发展,人类对自身、对外部世界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具体方面的认识越是完善和深化,哲学的研究也就越是具备现实的基础。我们常说,哲学是一种反思,实质上就是指哲学对各门具体科学研究和人类的各种活动及其成果进行总结和概括以实现对人与世界的关系进行总体的把握和统摄。因此哲学的基本思维方式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的特点。

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它同其他各种具体科学知识一起构成人类的知识体系。同时,哲学又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哲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对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反映,最根本的是对人的社会关系的反映。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当中的,因而总是要从自己所处的地位、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出发来观察世界,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建立自己的哲学学说,并用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因此,在阶级社会里,哲学是有阶级性的。哲学信仰从表面上看似乎属于个人的爱好问题。但是,如果不是把哲学单纯当作清谈的妙理,当作抚慰灵魂的良药,当作解脱人生烦恼和痛苦的麻醉剂,而是当作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对各种具体知识的概括就有一个是否合理、是否具有科学性的问题。要想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识,富有成效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就必须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它,去阐述人与外部世界的真实关系,去揭示世界的客观规律,使这种哲学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当代,面对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社会改革的广泛兴起,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尤其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具体来说,哲学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哲学作为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性的理论反映,提供了一个哲学意义上的包括人在内的世界图景,即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它以特有的方式反映世界的本质,论证人在世界中的地位,揭示人与世界的复杂多样的关系,从而为人们处理和驾驭同外部世界的关系规定了一般的思维和理论前提。这是哲学的世界观功能。

其次,哲学作为一般方法论,为人们提供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最基本的原则和规范。哲学的方法论原则是人的思维方法的核心。对各种具体的方法起着制约作用。因此,掌握正确的哲学方法论,是提高人的思维水平,完善人的思维方法的根本途径,而这也正是哲学能够启迪人的智慧的根本表现。

第三,哲学具有一种独特的批判功能。哲学不是简单地、刻板地描述人与世界的现实关系,而是以一种批判性的态度对这种关系作出评价。通过对现实关系的审视与批判,擘画未来的理想关系,往往是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内在地蕴含着的积极内容。因此,哲学往往作为信念、信仰、理想从而也作为价值观对人们起着导向和激励作用。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研究的问题很多,但哲学的基本问题或最高问题只有一个。恩格斯在总结哲学史的基础上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3]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尽管纷繁复杂,但归结起来,无非属于两大类: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主观和客观等,就是对这两类现象的最一般的概括。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反映着人与世界关系的最基本方面。因此,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任何哲学体系都不能回避的问题,都必须按照各自的方式作出自己的回答。而且任何哲学体系的建立,对于哲学其他问题的解决和展开,也都要以这个问题的回答作为起点和中心。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是最重要的方面。现实世界是思维或精神创造的还是从来就存在的?世界的本质和基础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这些问题在哲学史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它研究世界本身的存在和本质问题。对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的回答,是一切哲学理论体系得以建立的基础和根本出发点,它规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以及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基本方向。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哲学派别的惟一标准。凡是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精神是物质的派生物,即承认物质是第一性、精神是第二性的,属于唯物主义派别。凡是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是精神的产物和表现,即认为精神是第一性、物质是第二性的,属于唯心主义派别。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是思维能否认识存在,即人的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现实世界的问题。这在哲学史上属于认识论范围。历史上的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所有的唯物主义者和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对这个问题作了肯定的回答,即承认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我们的思维能够认识现实世界,这些属于可知论。但是,也有一些哲学家否认人们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这些观点属于不可知论。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有着不容割裂的联系。对世界可知性问题的回答要以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回答为根据,即认识论必须以本体论为前提和出发点,人们只有回答了本体论的问题以后才能回答认识论的问题,只有从一定的本体论前提出发,才能够确定认识的主体、对象和内容。例如:同是可知论者,从不同的本体论前提出发,可以导致不同的认识论结论。唯心主义从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出发,认为认识是精神对自身及其创造物的认识,而唯物主义从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出发,认为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虽然它们都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但是它们所理解的“世界”却迥然不同。当代有一些哲学家极力回避本体论问题,认为本体论问题毫无意义,实际上,在他们的哲学理论中都毫无例外地都隐藏着某种本体论前提。当然,本体论也不能离开认识论。不仅人们对本体论问题的回答本身就是认识的结果,而且人们之所以提出并回答本体论的问题,其目的也在于解决认识论问题,为人们观察、处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确立根本的出发点。

哲学上的流派和理论体系尽管很多,但所有这些形形色色的哲学理论,都可以分别归属于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除此之外不可能有第三种派别。哲学史上曾出现过主张物质和精神是两个平行的本原的二元论,但它并不是独立于上述两大派别之外的第三派别。因为二元论的主张不可能贯彻到底,最后往往会设想一个凌驾于精神和物质这两个平行本原之上更为根本的本原(上帝)。最终还是不能跳出唯心主义的窠臼。

唯心主义哲学的产生有其社会历史的和阶级的根源,就社会历史根源而言,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的条件下,人们很难正确地解释周围的自然现象,又由于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分离,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往往过分强调和夸大精神的作用,因而容易导致唯心主义的产生。就阶级根源而言,在阶级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那些没落的、反动的阶级和集团,由于他们的利益与历史发展的潮流常常相违背,为了维护或恢复自己的统治,为其存在的合理性作论证,就必然夸大精神的作用,掩盖事实的真相,把希望寄托于某种幻想的精神力量之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条根本对立的哲学路线。从总体上看,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但是,对于唯心主义不能采取简单否定的态度。唯心主义哲学的产生还有着深刻的认识根源。在认识和实践中,人们总要遇到精神和物质、主观与客观的矛盾,在它们的相互作用中,精神的力量、主观因素具有巨大的作用,但如果把它无限夸大和绝对化,割裂精神和物质、主观和客观的辩证关系,就会导致唯心主义。列宁曾说过:人的认识不是直线,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这些曲线中的任何片段、碎片都能被片面地变成独立的、完整的直线。从认识论上看,唯心主义就是把认识的某个特征、方面、部分加以片面夸大,使其成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的结果。唯心主义有其现实的生长点,它只是人类认识之树上生长出来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因此,对唯心主义要采取科学的分析批判的态度,在否定其思想体系的同时,对其中的合理因素和积极成果要加以吸收和发挥。

哲学在回答了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以后,还必须回答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世界上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是普遍联系的,还是各自孤立的?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还是静止不动的?对世界是怎样存在的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对立的观点。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上各种事物是彼此孤立和静止的,不承认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并不是独立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的另外两个对立的哲学派别,而是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交织在一起的。辩证法和形而上学都是把对世界的本原问题的回答作为自己的前提的,不是与唯物主义相结合,就是与唯心主义相结合。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与哪一种哲学派别相结合,对于解决哲学基本问题有着重要的影响。要正确地揭示世界的本质,不仅要坚持唯物主义而且要坚持辩证法。只有达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才能有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和科学的彻底的辩证法,也才有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哲学的历史发展

哲学这一独特的社会意识形式,从萌芽到正式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在原始社会中,已经有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萌芽,但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的抽象思维能力的不足,还没有理论化、系统化的形态,也即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哲学。人类进入文明时代,进入奴隶社会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阶级的分化、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加之人们的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造成了对哲学的需要和创立哲学的可能。古代的埃及、印度、中国和希腊,是最早闪烁哲学智慧之光的国家和地区。发源于古希腊而盛行于欧洲的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印度哲学并称为世界的三大哲学传统。这些哲学虽然各有其特点,但都贯穿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随着人类实践和科学的发展,各派哲学不断改变着自己的形态。

在哲学史上,唯心主义有过许多流派,归结起来,可以分为两种基本形态: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客观的精神或原则是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而物质世界则不过是这种客观的精神或原则的外化和表现。中国宋代的程朱理学的“理”,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德国黑格尔的“绝对观念”都是作为世界本体的客观精神或原则。客观唯心主义的所谓客观精神或原则,实际上是把人的思维或一般概念加以绝对化并使之脱离甚至先于物质世界及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实体,同时,还进一步把它们偶像化、神秘化,以至于陷入神秘主义的创世说和宗教信仰。因此,客观唯心主义同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客观唯心主义是宗教的一种比较精致的形式,而宗教则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一种形式。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是主观精神的显现。主观唯心主义必然导致荒谬的唯我论,因为它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看作是个人自我的主观精神的显现和产物,实际上就是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只能存在于个人自我的主观精神之中,没有个人自我的主观精神,也就没有世界上的事物。中国宋明时期陆王学派的所谓“心即理”、“吾心即是宇宙”、“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英国贝克莱的所谓“存在即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等观点,就是有代表性的、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唯我论的观点。

唯物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出现过不同的形态,按照它们的基本特征,大体上可分为古代的朴素的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

朴素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最初形态。古代希腊、罗马奴隶制时期的唯物主义和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的唯物主义大体上属于这一类。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本原性和统一性,认为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是世界的本原和统一的基础。古希腊的泰勒斯认为万物生于水,又复归于水。中国古代的五行说认为水、火、木、土、金是生成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这些都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典型观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往往与朴素辩证法联系在一起。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说:“世界是万物的整体,它不是由任何神或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列宁曾评价认为:“这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的绝妙的说明。”[4]从总体上看,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了世界物质统一性的正确立场,但由于历史条件局限,存在着直观性和缺乏科学的论证的缺陷。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的第二种形态。17世纪以培根、霍布斯、洛克为代表的英国唯物主义,18世纪以拉·美特利、爱尔维修、狄德罗、霍尔巴赫为代表的唯物主义,19世纪德国的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几个主要流派。在欧洲,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在长达1000多年的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占据绝对统治地位,哲学成为神学的婢女,形成了一种为宗教论证的经院哲学。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不仅没有得到发展,反而大大地倒退了。14世纪到16世纪,欧洲进入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转折时期,以意大利为中心,发生了著名的文艺复兴运动,出现了哥白尼、伽利略、布鲁诺等一批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伟大战士。16世纪以后,资本主义工商业在欧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科学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起来。唯物主义哲学冲破了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禁锢,掀起了一场反对宗教迷信、尊重科学的哲学革命,逐步产生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在近代自然科学的基础上把唯物主义推进到一个新阶段。但是,由于当时科学水平的限制和剥削阶级的偏见,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有其严重的缺陷:一是机械性,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企图用力学原理来解释一切现象,甚至把人也视为机器;二是形而上学性,把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看成是孤立的、静止的,否认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否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三是不彻底性,不能把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中去,其自然观是唯物主义的,其历史观则是唯心主义的。

几乎就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达到其最高峰的同时,辩证法却在唯心主义思想家那里得到悄然的、畸形的发展。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其创立的庞大的唯心主义体系中,将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看作是“绝对观念”派生出来的,世界不过是“绝对观念”自身演化的过程。黑格尔的功绩在于,他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5]。但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是一种头脚倒置的唯心主义辩证法。

唯物主义的第三种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彻底、最科学的形态。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总结了19世纪40年代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经验和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的优秀遗产,特别是在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中的合理因素的基础上创立起来的。这种现代形态的唯物主义,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在实践基础上的高度统一,从而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一次革命变革。

需要指出的是,在中国,从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到明清之际,儒、释道各家思想相互斗争又彼此吸收,形成了众多的哲学思潮和哲学形态,汇成了气势宏大的哲学长河。在这中间充满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在封建时代世界各国的哲学史中,中国的哲学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