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这是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的一个根本观点。阶级的起源,阶级关系的演变,阶级的消亡以及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等,归根到底都要由各个历史时代的生产状况即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发展的状况去说明。因此,只有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矛盾及其发展去说明阶级和阶级斗争,才能正确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
一、阶级的产生和实质
1.阶级的产生
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存在的。阶级是在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还不够充分发展这样一个历史阶段上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并且将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而消灭。
在原始社会,人类同自然界作斗争,主要依靠简陋的生产工具,劳动技能很低,劳动对象的范围有限,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集体劳动,平均分配,劳动产品只能勉强维持其生存的需要。由于没有剩余产品,没有生产资料私有制,就没有人剥削人的现象,因而也就不可能产生阶级。到了原始社会末期,随着金属工具的出现和使用,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出现了剩余产品,出现了社会分工和产品交换,提供了一部分人占有他人劳动的可能性,也就为产生阶级提供了可能性。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了社会分工的不断扩大,个体劳动日益普遍化,终于导致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出现,这就使一部分人可以利用自己占有的生产资料来剥削他人的剩余劳动,从而使阶级的产生由可能变为现实。可见,阶级的产生完全是社会经济发展所引起的。剩余产品的出现,是阶级产生的物质前提;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确立,则是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
阶级的产生是沿着两条途径进行的。第一条途径是:氏族公社的首领由社会公仆变成社会主人。在氏族公社时期,有的人被推选为氏族首领。这些人被氏族赋予了处理氏族事物的全权。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了剩余产品,有了社会分工和交换,这些人由原来参加生产劳动而逐渐脱离生产劳动。与此同时,他们利用手中职权把公共财产化为私有,侵吞公社的集体财产,逐渐转化为剥削者、统治者。第二条途径是:氏族公社,随着生产的发展,逐渐分解为一个个家庭。而富裕家庭拥有较多的生产资料,具备了比较有利的生产条件,剩余产品也较多,因而有可能从家族外部吸收一定数量的劳动力到家族里来从事劳动,战争中的俘虏正好提供了这种劳动力,这样他们就由氏族内部的富有者转化为剥削者。以上两部分人结合起来,就是最初的奴隶主阶级。
作为奴隶主阶级剥削对象的奴隶,也是通过两条途径产生的。奴隶开始是由战争中的俘虏来充当的。在社会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战俘不能提供剩余产品的时候,保留养活战俘无利可图,因而通常是被杀掉,甚至是被吃掉。而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劳动力能够提供剩余产品的时候,战俘就不再被杀掉,而是被留下来作为剥削的对象,这样他们成为了奴隶。随着私有制的发展,使用奴隶的需求扩大,奴隶的来源也随之扩大,氏族部落内部因贫穷和债务而破产的人,也逐渐沦为奴隶。这样,人类社会便由没有剥削、没有阶级的原始社会进入了第一个阶级对抗的社会———奴隶社会。
在阶级社会里,存在着十分复杂的阶级结构。在人类已经历的三种不同形态的阶级社会里,各自存在着两个对抗的基本阶级,即奴隶制社会里的奴隶主和奴隶、封建社会里的地主和农民、资本主义社会里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此外,还存在着一些非基本阶级。例如,奴隶社会中的自由民和手工业者;封建社会中的手工业者和商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个体农民、手工业者和其他小资产阶级等。同时,还有分属于不同阶级的阶层和属于同一阶级内部的不同等级,如中国古代社会的公、侯、伯、子、男等。甚至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同一等级中也可以包括不同的阶级,如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第三等级包括资产者、无产者、农民和城市贫民等。在各个阶级社会中都存在着知识分子,但他们不是一个独立的阶级,而是因其经济政治地位不同而分属于不同阶级的社会阶层。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以后,阶级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我国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大大增强了工人阶级的科技文化素质。由于我们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一些工人群众的工作岗位发生变化。这并没有改变我国工人阶级的地位,而且从长远看有利于提高工人阶级的整体素质,发挥工人阶级的整体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而且,许多人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之间流动频繁,人们的职业、身份经常变动。这种变化还会继续下去。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通过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其他事业作出了贡献。他们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官兵团结在一起,他们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2.阶级的实质
在马克思主义以前,某些资产阶级思想家对阶级和阶级斗争客观存在的事实已经有所认识。但是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他们都不能科学地揭示阶级的实质。只有马克思主义才第一次揭示了阶级的实质。列宁给阶级下了完整的科学的定义,他指出:“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4]
从上述阶级定义可以看出,阶级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是一个经济范畴,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地位不同的社会集团。剥削阶级处于统治和剥削的地位;被剥削阶级处于被统治被剥削的地位。这种地位的不同,是由于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不同。剥削阶级占有全部或大部分生产资料,因而能依仗生产资料私有权,对劳动人民进行奴役和剥削。而被剥削阶级则因不占有或很少占有的生产资料,被迫受奴役受剥削。由于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不同,还决定了两者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即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不同。占有生产资料的社会集团,既然奴役和剥削他人,就必然能脱离生产劳动而居于指挥、统治的地位。不占有生产资料的社会集团,不得不承担繁重的劳动,处于服从和被统治的地位。由于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不同,以及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又决定各阶级取得归他们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可见,阶级的实质就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的不同,因而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处于不同地位的各个社会集团,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阶级是由经济原因决定的,划分阶级的标准,只能是经济标准,只能依据人们在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即对生产资料的占有的不同关系。诚然,阶级一旦形成,必然要在政治上有所表现,在意识形态上有所反映,但这些归根到底是为特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因此,不能用政治和思想作为划分阶级的标准。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斗争是指根本利益冲突的基本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如奴隶主和奴隶、地主和农民、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斗争;也包括上升时期的剥削阶级和腐朽没落的剥削阶级之间的斗争,如奴隶社会末期和封建社会初期新兴地主阶级反对没落奴隶主阶级的斗争,封建社会末期和资本主义社会初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对没落封建主阶级的斗争。
经济利益的根本对立,是阶级斗争的根源。在阶级社会里,一切剥削阶级总是利用他们占有的生产资料,凭借他们在生产体系中所处的统治地位,对被剥削阶级实行残酷的剥削;并为了维护其在经济上的统治地位,必然要在政治上占统治地位,对被剥削阶级实行政治压迫。被剥削阶级只有起来进行斗争,才能求得生存和解放,才能摆脱受剥削和受奴役的地位。阶级之间进行阶级斗争的目的,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为了实现某种经济利益。因此,一切阶级斗争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利益引起的,也都是围绕经济利益进行的。
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它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质变过程中。在阶级社会里,当旧的生产关系已经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时,代表新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先进阶级就要求改变旧生产关系,建立新生产关系。但是,代表旧生产关系的反动统治阶级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他们运用全部上层建筑的力量来维护旧制度,以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和统治地位。因此,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进步阶级,只有发动和组织起革命力量,经过反对和摧毁反动阶级统治的斗争,推翻旧政权,建立新政权,从而改变旧的生产关系,巩固和发展已经形成的新的生产关系,才能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把社会推向前进。没有这种革命的阶级斗争,就不可能解决社会的基本矛盾,就不可能实现社会发展的质的飞跃。
其次,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内部的量变过程中。被剥削阶级为反抗统治阶级日益加剧的剥削和压迫,采取各种方式一次又一次地进行斗争。每一次大的斗争,都在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剥削阶级的统治,迫使他们作出某些调整和让步,减轻剥削和压迫的程度,从而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或多或少地促进了社会进步。
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奴隶反对奴隶主、农民反对地主的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但由于奴隶和农民都不是新的生产方式的代表,因此他们都不能独立建立一个新的社会制度,他们的革命斗争的成果最后都落到了地主阶级或资产阶级手中。而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斗争,是阶级斗争历史上“最后的斗争”,是空前深刻彻底的阶级斗争,对社会的发展起着特殊的巨大推动作用。这种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人民民主专政),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来观察和认识社会历史现象,就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要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既要反对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观点,又要反对阶级斗争已经熄灭的观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